深度洛阳游 学校里的北魏造像龛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83篇。
千里姻缘一线牵,红娘为男女双方搭桥牵线功不可没。印象中最深的红娘就是《西厢记》中的红娘。《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1295~1307年。《西厢记》的主人公是张生和崔莺莺。张生旅居普救寺时发生兵乱,与同在普救寺避难的表妹大户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意愿,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与此人。张生搬来救兵白马将军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食言赖婚,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拒绝了这门亲事,严禁二人继续交往。你情我浓的张生和崔莺莺相思成疾。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在张生的住处多次私会。崔母拷问红娘,反被红娘问的哑口无言。崔母为了莺莺有个好的未来,承诺张生考中状元后完婚。张生考中状元后归来,意外还是发生了。郑恒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崔老夫人要莺莺嫁于郑恒。恰巧张生赶到,揭穿谎言,与莺莺完婚。
元杂剧《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创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其写作地应该是洛阳。从《偃师县志》的“明清石桥普救寺平面图”中,可以看到普救寺西南边有莺莺冢,冢前立有莺莺墓碑及王实甫碑,还建有莺莺阁。偃师普救寺曾于元代进行重修,竣工后所立《西厢房碑记》列在第一位捐资善士的名字是王实甫。更为关键的是,据现遗存的碑刻及造像龛可知,偃师普救寺至少从北魏时便一直以普救寺为名,而山西永济的普救寺原名上清道院,五代时期才更名为普救寺。《西厢记》中的张生自称西洛人士,应该是洛阳人。
普救寺位于偃师市首阳山镇石桥村。据现存碑刻记载,普救寺建于东汉年间,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寺中遗留的唐碑和清碑记载,普救寺建在洛阳上东门外七里涧西,建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寺门匾额上“普救寺”三个大字乃东汉和帝亲书。普救寺规模宏大: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二佛殿、大佛殿、登天台、天中阁等;中轴线两侧各有院落,东侧主要有六祖殿、东厢房、下僧住舍、香礼厨、上僧住舍、库房等,西侧主要有伽蓝殿、西厢房、客堂、西厢书房、客舍等;登天台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花园。
如今的普救寺,已变成石桥小学。据当地知情者介绍,寺内的大部分建筑埋于地下,目前能见到的建筑仅造像龛一件。
该造像龛由一块青灰岩巨石雕凿而成,形若小庙。座北向南,高1.55、厚0.84、宽1.34米;龛深0.65、高1.16、宽0.96米。龛边宽0.19、龛门额厚0.19米。龛内造像繁复、细致,技艺高超。小龛内造像多为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少量龛楣及近侧有飞天或龛下有博山炉和蹲狮。造像龛内外各壁层数不等,计刻小龛83个,佛像264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