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洛阳伊川大觉寺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91篇。
洛阳伊川大觉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大觉寺位于伊川县高山镇谷元村,坐北面南,长300米,宽120余米,占地50余亩,目前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
1927年,“基督将军”冯玉祥担任河南督军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冯玉祥根据孙中山“自由”“平等”的理念,在河南洛阳设立自由、平等二县。并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在民间,冯玉祥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毁佛”事件。冯玉祥纵火烧寺,拆庙,无数佛像在火光中化作灰烬。1928年,“毁佛”事件中的洛阳伊川大觉寺,大雄宝殿已经毁坏的释迦牟尼塑像仅剩下一根木桩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这时,突然有人发现上边有字,大家往前细细查看发现木桩上写的是“至元戊寅仲春”等字样,由此证明该殿与塑像均建于元惠宗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公元1340年)。“乾隆四十年的重修碑记记载‘崔陲旧有古刹,名曰大觉,历观残碣,创于至元年间’,也印证了这一点。”
据残碑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大觉寺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大觉寺包括东西跨院,有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寺内及寺外有古柏数百株,寺地六七百亩,僧侣多达300余名。如今的大觉寺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遗留,其中轴建筑依次为山门、伽蓝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从整个建筑布局看,大觉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传统样式。
大觉寺的山门在五级石阶之上,左右一对石狮与门礅连为一体,门槛为浮雕石刻。进入山门,甬道两边有古柏两株,不远处便是伽蓝殿。该殿面阔三间,是一座清代歇山式建筑。伽蓝殿后面的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重檐飞翘,雄伟庄严。过了三圣殿,沿砖石甬道前行,拾级而上,就来到大觉寺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大觉寺最高大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飞角,绿瓦倒扣。殿外月台两边及甬道左右,旧有碑刻30多座,记载各朝代重修该寺的经过。大雄宝殿之后,有一大块空地,是文人拜孔及寺内僧人活动的场所。据说,最后还有一座建筑-----孔子殿,殿内原供有孔子像,可惜已经荡然无存了。
大觉寺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为大觉寺的古刹大会,古刹大会的客流量达10万人次。
宣统三年 ,大觉寺“设学攻读”,寺院一部分改为学校。1928年,冯玉祥在河南推行“打偶像、建学堂”运动。大觉寺改建为学校。1932年,中共洛阳中心县委派地下党员张剑石、乔景楼、陈毅民等白杨镇任高小校长、教导主任及教师,开展革命活动。建立了白杨党支部和大觉寺学校党小组。1997年,为保护历史文物,当地将学校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