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跨过愤怒的河,寻找金色的梦——三十年前的追捕《追捕》和三十年后的《金色梦乡》

2021-11-27 02:50 作者:Mukushino  | 我要投稿

对于法律我一直在想,我想执法者不能只站在追捕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他也应该考虑一下被追捕者的立场。——《追捕(涉过愤怒的河)》

逃吧,好好活下去,别输给任何人!再黑暗的地方也能成为金色梦乡!——《金色梦乡》注:全篇可能含有对于《追捕(跨过愤怒的河)》和《金色梦乡》两部影片的剧透,请谨慎进入。

“就是他,他就是强盗!快把他抓起来!”

1976年10月10日下午3点,东京新宿。

陷害,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就像暴起的猛兽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在所有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将正常的生活吞噬。

正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的日本东京检察官杜丘冬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一天,他竟然亲身体会到了这样的彻骨之痛。

“就是这个人!”……“警长,有啦!”……“警长,这里也有了!”……

在一阵阵繁琐的吵闹之后,杜丘从一个日本检察官成为了“犯罪证据确凿”的强奸抢劫凶嫌。

“圈套!纯粹是圈套!”虽然心里如此想着,但面对一个想要冤枉他的日本国家集团,杜丘只好匆匆开始逃亡。

从奥能登到北海道,从水泽穗子到寺田俊明,杜丘一处一处艰难地走访每一个关键人物。然而一边躲避警察一边不断推进的调查不但没有证明自己的清白,反而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水泽穗子”和“寺田俊明”变成了横路夫妇,横路加代还好巧不巧,死在杜丘冬人的眼前。抢劫、强奸、杀人,杜丘冬人身败名裂的消息很快传遍日本各大媒体。

调查其间杜丘进入了北海道,在山中冒险救下了牧场主的女儿远波真由美,并和她产生了爱情。在真由美和他的父亲的帮助和真情的鼓励下,杜丘鼓起勇气,不惜冒死从北海道驾驶自己根本毫无经验的私人飞机飞向东京。

穿过山林,流落街头,意志坚韧的杜丘躲过日本日本警方的重重关卡,以一种近乎壮烈的方式,和真由美一起在马群中穿过东京的大街小巷,并在矢村警长的帮助下在一家精神病院找到了诬告自己的横路敬二。为了弄清真相,杜丘也装病住进这家医院。

外面的世界,阳光还是那么美好,可杜丘冬人,一个曾经的堂堂的日本东京检察官,却身份暴露,并因此被抓进所谓“关押精神病人”的“隔离病房”,并被灌下毒药,在令人恐惧的黑暗和一来一回的拉锯和对峙中,案件背后那残酷而令人细思极恐的真相,也慢慢随着一条条蜘蛛网一般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

最终,事情终于真相大白,真正的幕后黑手也被击毙。官复原职的杜丘冬人,带着对于日本法律的重重感慨,和真由美一起,走向了阳光下的东京……

《追捕》主海报,着重刻画杜丘检察官、矢村警长,和男女主二人在马群中冲过东京大街小巷逃亡的场面

2010年。

日本新任首相金田贞义在仙台街头被暗杀,凶器是搭载炸弹的遥控飞机。日本警方立刻认定一个叫青柳雅春的人是凶手。

青柳被迫逃亡,渐渐发现有人早已处心积虑地布下陷阱:两年前,他做快递员时因救了女明星而红极一时,这成了被栽赃陷害的原因;半年前,恐吓电话持续骚扰快递公司,他被迫辞职;两个月前, 他在乘车时被诬陷成色狼;案发当天,电视台播出监控录像显示,酷似他的人买走了一架遥控飞机;第二天,日本警方宣布他打来电话承认自己就是凶手。青柳百口莫辩,陷入重围。其间,无孔不入的监视(监控探头)、肆意的监听、煽动媒体以提供“线索”为名可以不顾消息真假将任何新闻大肆报道,日本警方“抓捕凶犯”的手段耐人寻味。

无助逃亡的青柳雅春在逃亡过程中尝遍人间冷暖,也体验到了人性的复杂:

有些人虽然本性邪恶,站在绝对的恶面上,却依然愿意同情与帮助他。还有的人,人格是正义的,可是最后却滑向了邪恶的深渊。

在日本警察把枪口对准平民,日本代理首相袖手旁观,日本媒体不顾消息真假胡乱栽赃的同时,从罪犯、路人、朋友再到亲人,所有人都无条件相信他不是凶手,并助他逃亡:

从下水道到监控死角的小屋、从掩护自己的快递火车到制造烟火混淆日本警方注意力的烟火厂;

从不惜丢掉工作也要帮他逃跑的快递员前辈,到不惜丧失性命或者自由也要掩护他行踪的大学同学;从同学到陌生警官、医生、烟火厂长、监控维护员,这样的人物还有太多太多……

即使,他在逃亡中渐渐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从前的人生……

《金色梦乡》主海报,着力刻画首相被暗杀的场面和青柳雅春的逃亡

横跨34年的时间长河,于街头奔跑着的青柳雅春的背影,在青空之下,和杜丘冬人的身影,若有若无地重叠在了一起。

同样一场陷害(同じ罠)

他们都是一个人。

一个在东京,一个在仙台。

他们都在奔跑着,躲避着,脸上露出惊恐的神情。

他们都曾被戴上手铐,也同样挣脱了它们,独自一人踏上逃亡之路。

虽然日本警车样式不同,但在街边几米一个的哨卡,却几乎一模一样。

他们都是努力生活的好人,对待工作老实本分。尽管每天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却总能保持乐观与坚定。

但在日本,即使是这样清白,甚至有着人性闪光点的人,却都被无情地陷害。原本平静的生活看起来持续多年,坚不可摧,但在横冲直撞的日本公权力面前就只是如同一扇纸屏,不堪一击、迅速粉碎。

日本公检法联合起来,为“逮捕凶嫌”设卡、“经上级依法允许”随意开枪、搜查、监控。但两位主角同样幸运的是,身边的人尽管面对着日本国家级的黑幕,尽管自己也只是一个在日本公权力面前如同蚂蚁般的渺小存在,却也仍然无私地帮助着他们,从警长到烟火厂长,从妓女到杀人魔,从知事候选人到大明星,从恋人到大学同学。34年,尽管时代变了,案件变了,但一个个地位平凡的小人物散发出来的亲情,仍然未变。

杜丘和青柳,一个是日本快递员,一个是日本检察官,身份地位是不同点,却也是相同点,在日本,一个人的官位再大,面对着巨大的国家机器,却也不过是一缕草芥而已,没有洗清冤屈的自由,只有逃跑的“权利”。但是,他们尽管是“老实本分”的人,却并不是懦弱的人,尽管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敌人,也就是日本的国家力量,几乎不可战胜,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乎一死了之都比活着面对来得容易,但他们从未放弃对自己生存和清白名誉的坚持,他们也都在想一切办法让自己能够在充满伤害的生活中活下去。杜丘通过自己日本检察官的身份,得以在搜查阶段逃脱,并利用日本警方侦查手段的漏洞成功避开日本警察的重重哨卡,寻访证人;而青柳雅春虽然身为快递配送员,在日本司法地位上并无优势,然而通过多年送快递积攒的路况经验,也让他能够在全仙台日本警方包围式封锁的状况下成功潜伏下来。

杜丘冬人和青柳雅春的逃亡

然而,尽管无论在哪个层面,两起案件都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青柳雅春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像是杜丘冬人34年后的影子和延续,然而,两个人结局的不同,还是十分明显地,将那条长达34年的时间鸿沟,像一条深深的刀疤一样,刻在了日本社会和日本国民的肌肤上。1976年的杜丘冬人面对日本国家公权力的打击,最终仍然能够在对抗中胜利,并查明陷害他的案件真相,并让用一种近乎法外的“正当防卫”方式击毙了制售违禁药品致人死伤的幕后黑手,并最后“抱得美人归”,在逃亡中收获的爱情也最终修成正果。可是34年后的2010年,青柳雅春与日本国家权力的抗争不仅以失败告终,自己被迫整容“换脸”,隐姓埋名地以另一个身份继续生活下去,最终这一起“惊天冤案”的幕后黑手也未能找到(尽管这个能够操纵日本几乎所有国家机器的幕后黑手在事情过去多年后早已昭然若揭),也从未有任何被日本法律追责的隐忧,完全地逍遥于法外。

《追捕》中男主凯旋而归的结局和《金色梦乡》中男主被迫换脸生活、隐姓埋名的结局

《追捕》中男主凯旋而归的结局和《金色梦乡》中男主被迫换脸生活、隐姓埋名的结局

曾经有研究日本的教授说,她所看到的对于《追捕》的评论似乎有呈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认为本片“太过无聊”“几乎是要让人睡觉的剧情了”,另一方则觉得“十分有趣”“惊心动魄”“感受到剧情张力、爱情美感”“为高桥健的硬汉形象所折服”。然而,《追捕》后又旋即看完《金色梦乡》的我来说,两部影片一相对比,带给我的感受并不是“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或者“十分无聊”的逻辑设定,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慨。感慨于六七十年代的男女主角能够如此敢爱敢恨,敢于勇猛而大胆地向命运挑战,和困难斗争,感慨于能够直白地、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用一句火热的“我喜欢你”大胆挑明那层爱的薄纱,也迷倒了当年在电视机面前收看这部电影(中配版)的大半个中国的观众们。

“那个年代的日本社会是真的很自由啊。”在和教授谈及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时,我是用叹气地语调将这句话说出口的。

不同的时代(異なる時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凭借1956年神武景气以来一路发展的经济,日本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在六七十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重经济轻政治的思想,和美国的大力援助让日本不仅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成功在1964年办上奥运会,在1970年办上世博会,并于1972年同中国结束敌对关系并建交,国际形象、政治外交领域也展开了新局面。1955年以来自民党和社会党相互对垒的“五五年体制”也在稳定之中运转,执政党和在野党势均力敌,国家机构虽然也有不间断的丑闻,但经过在野党和媒体群众揭发,多数也能得到披露和解决(少数则用漂亮的经济数据掩盖掉问题),二战以后以吉田茂为首的一批政治家和吉田茂培养的后继政治家也大多高瞻远瞩,用高效清廉的行事作风,让日本政治制度持续有力地为战后和平国家的建设注入力量。高速发展的经济、一片大好的国际形势,处于上升期的日本高效制度,让日本社会到六七十年代时空前的欣欣向荣。每个人都斗志高昂,对未来更加富足的生活充满信心。街巷之间高楼林立,设施发达,同时,重视经济和重视民主自由的风气,也让个人英雄主义有所发展。

那时身在经济景气时代的人们,不怎么为生活而发愁,每个人都是那么乐观向上。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面对司法迫害,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人能够勇敢地起来抗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肯定是必须的,因为富足,就算一时逃亡,生活和经济需求没有任何问题(1976年杜丘逃亡时一下子就从银行卡取走50万日元现金,约合1976年时的2479元人民币);其次,当时人们的乐观和信心显然在男主杜丘冬人的身上有所体现,这也是一直支撑着杜丘在艰难的逃亡中一边躲避追捕,一边调查真相的重要原因,因为对明天的生活还有渴望,有信念,因此才能在无论多大的逆境面前不断负重前行;当然,面对陷害,杜丘主要凭一人之力(当然也有别人的帮助),力挽狂澜最终竟然在与日本警察和日本司法调查系统的对抗中获胜,官复原职,事业有成,和自己逃亡中认识的爱人也修成正果,最终,以典型的“英雄救美”作为男女主爱情的开场,以“英雄抱得美人,凯旋而归”作为全片的结尾,伴着“啦呀啦”的悠扬而欢快的“昭和小调”中走向远方。拥有硬汉形象的杜丘,显然更有一种“超级英雄”般的光辉,意志坚定、有勇有谋、聪明机智(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杜丘冬人20分钟学会开飞机的情节)。同时,当时日臻完善的日本政治制度,虽然有问题存在,但总体对于人民十分友好,是能够为人民带来和平发展的制度,因而原著作者和编剧才能够借男主之手“打赢”日本制度,并最终变革日本制度理念,继续让这个制度为人民服务。

20世纪70年代,繁荣的日本东京街头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一个政治季节结束的年代。”教授如是说道。

我所知道的日本“七十年代”政治季节,是一个巨头频出的年代,连续任职第二长的佐藤荣作,和中国建交、平民出身的田中角荣,推进中日友好的福田纠夫、大平正芳,打击腐败的三木武夫等等。这一段时期的政治,富有生机活力,也在重大国事上也多有突破。但这一代人离开以后,日本先后出现了泡沫经济时期和平成以来的“调整型”、但又调整不力的政治家,自身和日本政府软弱无能、腐败横生;对外丧失历史感和道德感、否认战争罪过与邻国频繁摩擦;对内政策死气沉沉,贫富差距问题、经济滞缓问题、人口少子化问题久拖不决,让日本政府的“高效”形象瞬间崩塌。曾经明治初期“司法独立”(1891年大津事件中,时任沙俄皇储,后来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日本滋贺县大津遇刺,但法院认为杀人行为未遂,拒绝日本政府的施压和俄罗斯的战争威胁,顶着国内国际双重压力未对案犯以“大逆罪”处以死刑,而以杀人未遂的罪名仅判处终身监禁,是日本司法独立的开端)并引以为豪的日本司法机构,不仅多次轻判重犯,还配合日本政府的腐败行动,和官僚机器一唱一和,欺骗民众。安倍晋三上任首相以来,日本国家机构更是兴起“忖度”之风,只要领导一暗示,再肮脏的事情他们也会干。日本司法系统早已不是杜丘冬人检察官任上那个能够“反思一下”,能够在反思之后继续为“所有人考虑”的机构了,公堂上的法槌,早就和其它官僚机构一样,变成了没头没脑的怪物。

而1989年昭和天皇驾崩还没多久,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进入“失去的十年”。经济上,不仅经济数据体现出发展的低迷缓慢,在日本,人心也出现了崩盘和幻灭,曾经繁荣富强,一片纸醉金迷的过往似乎都如同一场云烟之梦一般突然散去。人民生活急剧倒退,基本生活也变得拮据起来。经济复苏的希望遥遥无期,昭和一代的“男儿”被抽掉了信心、乐观和理想,变成了“平成废柴”。这“废柴”当然不是年轻人们自己想当,而是对生活不再抱有幻想,对日渐衰败腐朽的日本制度之下自己的无奈与悲伤早就让曾经拥有的希望尽数幻灭。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分析,为什么21世纪一十年代的青柳雅春,在面对国家的伤害时,除了逃亡之外别无选择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青柳雅春即使上了媒体,想要控诉日本国家和社会的黑暗,直播也会被早就变成权力怪物的日本政府掐断;34年后的佐佐木警长,也早就不会像当年的矢村警长一样,对被陷害的犯人给予帮助,脸上永远没有表情的他,只会想尽一切机会把青柳雅春骗进黑暗之中然后隐秘地杀掉他;七十年代的日本司法系统,还会处于相对中立的立场上来调查凶嫌到底是不是真正犯罪,而34年后的当代,日本的国家机构竟然直接准备好“证据”“证人”,甚至是被陷害者的替身,在精心策划下青柳申诉无门,也昭示着日本国家制度近乎无法短时间根除的深层次腐坏;而透过34年后更加精准的电话定位信息、监控摄像系统,以及媒体信息,日本的国家机器相比当年,不仅监控着每一位公民的所有信息,更操纵了社会舆论,为自己对公众进行错误洗脑大开方便之门。从人身到人心,日本制度将管辖的长臂伸进了每一个角落,让每个人在日本国家机关面前都几近透明,毫无隐私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国家层面上向一个个体施压,那么青柳最终能活着都是一种最好的结局,更遑论探求真相!

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就森友学园腐败案接受质询,森友学园事件也被认为是国家机构“忖度”之风的衍生产物(土地机关忖度首相意思篡改文件低价卖地)

34年,两个时代,日本社会背景如同鸿沟般的差距,让两个人的结局天差地别,也让这两部电影的主旨随着时代的深入,逐步加深思考。

六七十年代的《追捕(涉过愤怒的河)》和2010年的《金色梦乡》都有着对于日本现行制度弊病的反思和批判,也很明显地写进了《涉过愤怒的河》原作者西村寿行以及《金色梦乡》原作者伊坂幸太郎对于类似事件发生的隐忧。

而两者不同的地方,一方面在于批判制度的侧重点不同,杜丘冬人揭露的违禁药物“神经阻断药”,象征着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罪恶的“精神病院”制度,通过把“可能威胁到国家对人民控制的人士”强行关押,并暗中害死或弄残他们,以达到控制社会的罪行;而2010年则侧重于国家对于个人的监控对于个人隐私权侵犯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即“奥斯瓦尔德”式冤案,以及日本行政制度在多年腐化以后官官相护,沆瀣一气的政治生态,用一种披头士《金色梦乡》歌曲的形式,向人们缓缓讲述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

不过,即便两者都在批判,其中也并非没有展现任何正面的人性高光。面对日本国家的整体压迫,每一个人都在帮助男主,无论是在34年前还是在34年后,影片都借着一些平凡人的口,向人们展示着人性真正的大爱和温暖,这和身份无关,和身处的环境也无关。妓女也会扶起一个病倒的人,连续杀人犯也会救下一个被穷追猛打的人,人性的高光就是这么简单,却又这么立体:

“你可真是个检察官。如果我不帮助病人,那不也是犯法吗?只有你们这些人,整天拿着法律当饭吃,离开法律就没办法活啦?”——《追捕》

烟火只是刹那间,但伙伴间的感情永恒。人们聚聚散散,就像烟火有时绽放有时消逝,但只要坚持守候就一定能等到。——《金色梦乡》

《追捕》中无私帮助男主的人:女主父亲远波善纪、女主远波真由美、妓女大月京子
《金色梦乡》中无私帮助男主的人:连续杀人犯“切男”、男主前同事岩崎英二郎、男主大学同学樋口晴子

最后,在对比观览过两部影片《追捕》和《金色梦乡》以后,也让我对法律、制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思考更加深入。对于制度公正的追求是没有所谓“终点”的,套用美国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的话,“公正从来不是一种已达到的状态,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奋斗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尽管没有影片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进行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在永不停步的改革中,才能够永葆鲜活,走出一条与资本主义逐渐腐化截然不同的康庄大道。

希望每个人都能跨越那条愤怒的河,找到金色的梦,愿世界上永远不再有冤假错案发生。

HitsuJi.

附录:关于《金色梦乡》的其他情况在此处:

金色梦乡 GOLDEN SLUMBERS

关于从《追捕》的其它情况和“吹替版”的有关讨论在此处:

从《追捕》到社会背景和“吹替版”对于影视作品的影响



跨过愤怒的河,寻找金色的梦——三十年前的追捕《追捕》和三十年后的《金色梦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