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学文物的想说两句

2019-04-16 15:08 作者:EdwardGLiu  | 我要投稿


我的主修专业就是文物学,属广义历史学下的一个分支。关注我一段时间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最近在准备考研。

今天早上起来,就看到了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消息,我脑子顿了一下,毕竟我志在投入文博事业,看到这么著名的一座古建筑失火受损,对此感到惋惜。

我读过雨果的名篇《巴黎圣母院》,也在《刺客信条:团结》里仔仔细细里里外外地爬过这座古老而著名的建筑,我老姐也去过圣母院,还专门给我拍了照片。

写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陈述我对此事件的看法想法:

1、文物本身的角度:防火与古建筑;

2、文物学在读人的个人角度;

3、作为一个个人的角度。

 

1、文物本身的角度:防火与古建筑

文物主要分为两个大类,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古建筑、古遗址等,便是不可移动文物。

古建筑的防火,向来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手段的一大重点,而且如何防火永远比如何灭火的优先度更高更重要。这次火灾本不该发生,即使发生也不该这么严重,一大问题在于法国人对消防预案的准备不到位。

巴黎圣母院的右侧是塞纳河,左侧是狭窄的街道,后侧是茂密的树林,大型消防设备都难以展开,唯独正面广场地形适合展开,但正立面又被高大的钟楼挡住,难以灭火。如果采用空中灭火,哥特式建筑高而薄的墙面根本承受不住几吨水淋下来,势必会引起坍塌,反而扩大了损失。据报道说,法国消防员到现场后才开始商量对策,起火烧了几十分钟后才开始陆续想办法灭火,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平时就没怎么想过巴黎圣母院的火灾预案。

至于为什么巴黎圣母院没有加装烟雾探测器和消防喷淋设备,我想这倒也情有可原,无需指责。一方面,巴黎圣母院除了作为一个不可移动文物,同时也作为一个宗教设施,加装消防设施必然会对原有建筑设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由此可能带来相关的宗教问题;另一方面,圣母院内部有大量的塑像雕刻等,不适于加装喷淋设备;最后一方面,圣母院的木构主要集中于屋顶和钟楼内部骨架,本次起火的部位主要是木制屋顶,喷淋设备却是向下灭火,这套设备也未必管用。

其次,关于起火原因,根据媒体报道,起火时间为当地时间约19时,此时圣母院已停止对外开放,而首先起火位置是正在维修中的中部尖塔脚手架。由此我认为起火原因很可能与维修工作有关,诸如设备短路、电火花引燃可燃物、维修工人烟蒂之类。对于极端难民或者黄背心的恶意纵火,我认为这就有些没有根据的恶意揣测了。

但是,既然是对文物古建的维修工作,必然要考虑可能带来的火灾隐患与相应的应对措施,而我作为一个文物学在修者都能看出,巴黎圣母院修缮工程显然对此缺乏警惕与准备。这是对全世界文物工作者敲响的一记警钟。说到文物与消防,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因为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构建筑,所以在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上,中国人是慎之又慎。

前几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退休了。八年前,单先生上任时便开始对故宫推行了不少改革措施,大家对他说:“单院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啊。”

结果单先生回答也颇有意思:“故宫怕最火,我一把火也没有。”

在单霁翔先生的推动下,故宫全面禁烟,不仅故宫工作人员得从上班憋到下班,参观者也统统禁烟禁火,规定实施的第一天,故宫就拦了8000多个打火机。

故宫有一支专门的消防队随时待命,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全副武装地训练。故宫的制度也规定了对用火用电、消防设施的全天候无间断巡查。每天检查各防火水缸水位,夏天每日补水,冬天每日凿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所以巴黎圣母院此次火灾,我认为与消防预案准备不足、防范不力是脱不开关系的。

 

2、作为文物学在读人的个人角度

作为一个文物学在读人,也作为一个立志投身于文博事业的人,我的心情很是沉重。

我虽然在备注里写的是我是个学历史的,但那是广义上的历史学。我虽然喜欢历史,但狭义上的历史学必然会涉及不同个人的不同立场问题。我经常说,一个历史事件分为7个组成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意义,前六个是真正的历史,而最后一个往往和政治挂钩。所以我喜欢历史,但我不喜欢狭义定义上的历史学。

所以我选择了文物学,因为我主要要面对的东西是物,而不是人。文物就是客观的存在,不会跟你扯左派右派政治立场的问题。历史的本质是由一段段的信息构成,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文物则是这些摸不着的信息的具象化表现,凝结了人类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的结晶,所以,我选择了历史学下属的文物学。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这次巴黎圣母院失火,是人类文明的损失,此事无关国界,无关人种、民族和宗教。即使圣母院失火的只是木构部分,即使其主体石质部分损失不大,即使激光扫描和结构资料都非常详细,日后可以重建,但损失就是损失。文物修复里有一个原则,即修复部分无论再怎么严谨、再怎么逼真,但后修复的就是修复的,和文物原状就是比不了。

这次巴黎圣母院失火,整个屋顶几乎被毁,三面玫瑰型大玻璃花窗至少被毁一面,预计内部石刻、花窗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事后与其说是修复,不如说几乎是重建了。可预见的是,巴黎圣母院至少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都无法接待世界各地的观众了。


3、作为个人的角度

 

前文我站在文物学角度、文物学在修人角度谈论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谈论这个事。

去年我们上了一门课,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课前我们每个人要讲一个展览。我选的主题是去年年初在成都市博物馆的阿富汗国宝展。除了分析这个展览本身的布展设计以外,我也谈到了为什么这批阿富汗的国宝会流落中国。

中东地区的战乱,导致很多文物古迹被毁。我看到那些文物被野蛮地毁坏的时候,我真的感到心塞。这是全人类的瑰宝,却就这么被毁了,我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一个文物学在修者,一个立志于投入文博事业、为保护人类文明而努力的人,包括中东的那些文物遗迹,包括巴黎圣母院,包括我国的历史遗迹在内,或天灾或人祸,正在一点点消逝和被毁。对于我们学文物的、学历史的,包括从事文博行业的诸位,我想会比一般人更为难过。

巴黎圣母院失火,我看到不少人提到圆明园被焚毁,我只能说这是两个问题却混为一谈。巴黎圣母院这座古迹本身遭到损毁,和法国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与我们的恩怨,这是两件事。

顺带谈一下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我认为国耻不是圆明园被烧,不是外国入侵,而是为什么我们会弱到被外国入侵,为什么一直强盛的中国在近代会沦落到如此地步,这才是国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可不是要血债血偿,而是要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有些人真是学了历史,却没学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

在此,我引用我看到的一段话: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写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也是雨果写的,有些人一看到全人类、文明,就想到人权,就想到白左,就开始PTSD,接着把为人类文明损失而痛心的人扣上黄左香蕉,不爱国,圣母婊的帽子,狭义民族主义者的想象力唯有在这一层面能如此跃进。

 也有些人谈到了中东地区的文物被毁、巴西博物馆火灾,为什么那时候屁都不放一个,现在巴黎圣母院烧了一个二个跳出来长吁短叹的。对此我只能表示,至少是我身边的,关注文物和历史的朋友们看到中东、巴西等地文物被毁的消息、看到不少关于我国某些文物保护不力导致损毁的消息,无不扼腕叹息。至于我圈子外的那些人,也许是知识面没我们广或者没我们关注国际新闻吧。巴黎圣母院的知名度更高,失火被毁导致关注度更高,我只能认为是每个人的知识面有广窄罢了。

至于那些幸灾乐祸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说什么烧得好的,我只能说用一件事例证:2014年昆明火车站恐袭后,《人民日报》就批评过法国媒体在内的诸多西方媒体:“阴阳怪气、逻辑混乱,甚至别有用心地挑拨离间”。那么请问诸位,难道因为当年小人阴阳怪气,现在君子也要跟着阴阳怪气吗?有些人是垃圾,所以你也要是垃圾吗?

 


总结:

1、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而言,这是对古建筑防火问题的一记警钟;

2、就事论事,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受损,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这是一次损失;

3、圣母院失火,与法国这个国家对我国的历史、对我国的关系如何如何,这是两件事,请不要混为一谈。

 

EdwardGLiu

2019.4.16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学文物的想说两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