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轨道交通系统(燕园+万柳)
2023.8.23 V3.0
主要更新内容:
2号线东南部分拆解并延伸为新7号线。
1号线继续向西南延伸,可与北京地铁长春桥站换乘
换乘站标识方法调整

说明:
本系统为架空系统,仅供娱乐使用,除北京地铁4、10、12(建设中)、15(规划中)、16号线及有轨电车西郊线外,图中其余线路均非实际存在,仅为个人设想。
1号线按照本人在校内的主要活动轨迹铺设,串联起本人在校内常去的几个地方,同时西南方向连接肯德基、地铁站、万柳等主要出行目的地。考虑到这一轨迹比较常规,且1号线总体线路较长,站点较多,故客流量可能会相当可观。
由于1号线总体长度过长,将会视客流情况开行西南门——K所·圆明园的小交路列车。
2号线主要按照学校中轴线铺设,南北各自调整转向延长增大覆盖面。
3号线在中关村北大街西侧的部分主要作为1号线的加密线存在。与1号线相比,3号线对燕园校区西南部的宿舍区有更好的覆盖。在中关村北大街东侧,3号线串起了各大学院,能较快捷地实现中关村北大街东侧教学区与西侧生活区之间的联系。
3号线的走向充分考虑了二教至家园一线的大客流需求,同时特意取消了燕南园中部的站点以提升运输能力。燕南园的出行需求由南北的29楼站和静园站满足,考虑到燕南园本身客流不大,这样的舍弃是值得的。在客流量特别大的时候,可以考虑停运2、3号线百讲站以引导客流,提升旅速。
4号线按照古老但经典的西门—未名湖—一体轴线铺设,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向东西两边延伸,最远可至燕东园和燕北园。该线很好地满足了颐和园路以西各园的出行需求。
5号线按照成府路在校内的延长线铺设,作为连接校园东西的干线存在,并满足东西方向中关园,中关新园,畅春园,畅春新园的出行需求。
6号线为加密线,主要用于填补校园西部的一些空白区。家园食堂为本线起始站之一,也是本系统中唯一的3线换乘站(如果不计算与北京地铁的换乘数量的话)。
7号线为校园东南方向的放射线,主要服务于校内东南部楼宇,并向东南继续延伸,服务前往中关村的客流。其中,海淀黄庄站铺设位置在北京地铁海淀黄庄站A1口(即新中关出口)附近,不仅能够实现与北京地铁海淀黄庄站的连通,还能服务前往新中关的客流。
与其他校区的联系,通过市郊铁路的形式呈现,各市郊线路均以校门作为始发站,可实现站内换乘。
本系统与学校周边8个地铁站有站点联系,需要出站换乘。
图中北京地铁线路的配色均与实际情况相符,校内地铁线路的配色均采用广州地铁对应编号线路的配色,整体风格也采取了广州地铁的样式。
初步预测,各线路客流量排名为1325467,3号线午高峰百讲—家园食堂区间将成为客流量最大的断面,家园食堂、二教、理教、图书馆、万柳为客流量较大的几个站点。
3-07与7-07站点名为青天会·东南门,欢迎大家关注和参与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的各项活动!
图中的英文名是我乱起的,欢迎提出更好的名字。
欢迎各位对本系统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建议,但拒绝没有合理理由的抬杠。

2023.8.7 V2.0
主要更新内容:
1号线向西南延伸,经巴沟站至万柳,服务万柳往返燕园的客流
2号线向东南延伸,连接黄庄的北大附中

说明:
本系统为架空系统,仅供娱乐使用,除北京地铁4、10、15(规划中)、16号线及有轨电车西郊线外,图中其余线路均非实际存在,仅为个人设想。
1号线按照本人在校内的主要活动轨迹铺设,串联起本人在校内常去的几个地方,同时西南方向连接肯德基、地铁站、万柳等主要出行目的地。考虑到这一轨迹比较常规,且1号线总体线路较长,站点较多,故客流量可能会相当可观。
2号线主要按照学校中轴线铺设,南北各自调整走向并延伸至地铁站加强与北京地铁的联系。
3号线在中关村北大街西侧的部分主要作为1号线的加密线存在。与1号线相比,3号线对燕园校区西南部的宿舍区有更好的覆盖。在中关村北大街东侧,3号线串起了各大学院,能较快捷地实现中关村北大街东侧教学区与西侧生活区之间的联系。
3号线的走向充分考虑了二教至家园一线的大客流需求,同时特意取消了燕南园中部的站点以提升运输能力。燕南园的出行需求由南北的29楼站和静园站满足,考虑到燕南园本身客流不大,这样的舍弃是值得的。在客流量特别大的时候,可以考虑停运2、3号线百讲站以引导客流,提升旅速。
4号线按照古老但经典的西门—未名湖—一体轴线铺设,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向东西两边延伸,最远可至燕东园和燕北园,很好地满足了颐和园路以西各园的出行需求。
5号线按照成府路在校内的延长线铺设,作为连接校园东西的干线存在,并满足东西方向中关园,中关新园,畅春园,畅春新园的出行需求。
6号线为加密线,主要用于填补校园西部的一些空白区。家园食堂为本线起始站之一,也是本系统中唯一的3线换乘站(如果不计算与北京地铁的换乘数量的话)。
与其他校区的联系,通过市郊铁路的形式呈现,各市郊线路均以校门作为始发站,可实现站内换乘。
本系统与学校周边6个地铁站有站点联系,需要出站换乘。
图中北京地铁线路的配色均与实际情况相符,校内地铁线路的配色均采用广州地铁对应编号线路的配色,整体风格也采取了广州地铁的样式。
初步预测,各线路客流量排名为132546,3号线午高峰百讲—家园食堂区间将成为客流量最大的断面,家园食堂、二教、理教、图书馆为客流量较大的几个站点。
3-07站点名为青天会·东南门,欢迎大家关注和参与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的各项活动!
图中的英文名是我乱起的,欢迎提出更好的名字。
欢迎各位对本系统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建议,但拒绝没有合理理由的抬杠。

2023.7.25 V1.0

说明:
本系统为架空系统,仅供娱乐使用,除北京地铁4、15(规划中)、16号线外,图中其余线路均非实际存在,仅为个人设想。
1号线按照本人在校内的主要活动轨迹铺设,串联起本人在校内常去的几个地方。考虑到这一轨迹比较常规,且1号线总体线路较长,站点较多,故客流量可能会相当可观。
2号线主要按照学校中轴线铺设,南北各自调整走向并延伸至地铁站加强与北京地铁的联系。
3号线在中关村北大街西侧的部分主要作为1号线的加密线存在。与1号线相比,3号线对燕园校区西南部的宿舍区有更好的覆盖。在中关村北大街东侧,3号线串起了各大学院,能较快捷地实现中关村北大街东侧教学区与西侧生活区之间的联系。
3号线的走向充分考虑了二教至家园一线的大客流需求,同时特意取消了燕南园中部的站点以提升运输能力。燕南园的出行需求由南北的29楼站和静园站满足,考虑到燕南园本身客流不大,这样的舍弃是值得的。在客流量特别大的时候,可以考虑停运2、3号线百讲站以引导客流,提升旅速。
4号线按照古老但经典的西门—未名湖—一体轴线铺设,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向东西两边延伸,最远可至燕东园和燕北园,很好地满足了颐和园路以西各园的出行需求。
5号线按照成府路在校内的延长线铺设,作为连接校园东西的干线存在,并满足东西方向中关园,中关新园,畅春园,畅春新园的出行需求。
6号线为加密线,主要用于填补校园西部的一些空白区。家园食堂为本线起始站之一,也是本系统中唯一的3线换乘站(如果不计算与北京地铁的换乘数量的话)。
与其他校区的联系,通过市郊铁路的形式呈现,各市郊线路均以校门作为始发站,可实现站内换乘。
本系统与学校周边5个地铁站有站点联系,需要出站换乘。
图中北京地铁线路的配色均与实际情况相符,校内地铁线路的配色均采用广州地铁对应编号线路的配色,整体风格也采取了广州地铁的样式。
初步预测,各线路客流量排名为132546,3号线午高峰百讲—家园食堂区间将成为客流量最大的断面,家园食堂、二教、理教、图书馆为客流量较大的几个站点。
3-07站点名为青天会·东南门,欢迎大家关注和参与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的各项活动!
图中的英文名是我乱起的,欢迎提出更好的名字。
欢迎各位对本系统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建议,但拒绝没有合理理由的抬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