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3.14 独断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4、独断论
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对唯物主义的诬称。列宁说:“它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在反对唯物主义者时所爱用的字眼”。[1]如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中的内在论、马赫主义等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都用独断论来攻击唯物主义。俄国的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诬蔑恩格斯的学说是“素朴的独断的唯物主义”,是“最粗陋的唯物的独断主义”[2];波格丹诺夫胡说什么承认马克思的社会经济理论是普遍的客观真理,就是“独断主义”。列宁痛斥这种胡说“是向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不可宽恕的让步”。[3]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不仅在指责唯物主义时用过这一术语,而且在批判十七世纪莱布尼茨等人的形而上学时,也用过这一术语。他认为对人的认识能力不事先加以“批判的”考察,就断定它是全能的、可靠的,单凭理性思维就能认识事物,那是一种“独断”[4]。但他把认识和客体割裂开来,企图离开实践和认识的过程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真理是客观的。一种学说究竟是真理还是独断,既不能靠自夸,也不能靠谩骂,而要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注:
[1] 《列宁选集》第二卷137页。
[2]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96页。
[3] 《列宁选集》第二卷143页。
[4] “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