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3.11 自我意识

2023-05-14 09:0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1、自我意识


  唯心主义惯用的术语。有时唯物主义者也用这一术语,但与唯心主义的含义不同。唯心主义者把自我意识看作是纯粹精神,而唯物主义者却认为自我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自我意识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对精神外化成了人,通过人达到对绝对精神的完整的认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就是绝对精神的化身,就是抽象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1]费希特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认为自我意识是第一性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事物的存在要依赖于自我意识,而人永远也超不出自我意识的范围。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从费希特主义出发,片面发展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作为世界最高的创造力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在黑格尔和费希特的哲学中,自我意识被看作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这里具有辩证法因素。但不论黑格尔、费希特和鲍威尔都把自我意识神秘化,作为脱离物质的纯粹精神的东西,显然,这是十足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自我意识是指人的意识,即现实的人对自身的认识。如费尔巴哈把现实的人当作对象,说“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2]。他又说:“意识,就是意味着存在者将自身当作对象;所以,意识绝不是特殊的东西,绝不是跟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者不同的东西。”[3]但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把人看作是一个脱离社会的超阶级的生物学上的人,这种人的自我意识是消极的、直观的、被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认为意识、自我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自我意识都是第二性的,但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物质。自我意识是受阶级、历史条件制约的。剥削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偏见,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同大生产相联系的、深受剥削压迫的、觉醒了的无产阶级,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斗争中不断形成、发展的。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除了阶级的、实践的条件外,它的思想条件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4]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245页。

[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下卷30页。

[3]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下卷31页。

[4] 《列宁选集》第一卷87页。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3.11 自我意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