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第九日一起看看“老子”与他的“朋友们”吧

2023-01-08 17:21 作者:粗眉毛小胖子  | 我要投稿

全世界读《道德经》的人,还真是不少。二次大战前,德国大学生读尼采。大战后,必读李耳。《道德经》的英译、法译、德译,版本不断更新。最近美国的什么书店又请人重译老子,李老先生就有这点魅力,世界忘不了他。(这还是八十年代末的事情)

节引《道德经》文句。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多藏必厚亡。

故常无欲。不见可欲。少私寡欲。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虚其心。致虚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守静笃。静为躁君。清净为天下正。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大道废,有仁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一个哲学家,总得自己定一个点,定一个名。叔本华,自由意志;尼采,权力意志;黑格尔,总念(Begriff,先于宇宙万物的观念而存在的);孔丘是仁,孟轲是义,韩非诗法,等等。不学哲学的人,一眼望去,蔚为大观,其实很可怜。这使我想起物理学的杠杆作用,物理学家夸口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但谁也不能给他这个支点。老子,他提出“道”,“道”就是他的理论支点。

礼 ➡️ 义 ➡️ 仁 ➡️ 德 ➡️ 道 ➡️

推理而定名 —— 哲学家。

感知而不定名 —— 艺术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惟道是从。

天,也是从道而来:“天法道。”天者,在古代指宇宙,那么,宇宙从道而来。在这里不期然想起黑格尔。黑格尔认为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换言之,物质仅是观念的实现,而诸种观念皆决定于一个总念。宇宙,就是这种总念的物质化。宇宙尚未物质化时,总念早已存在。

这样把道和总念相提并论,大家是否觉得有点类同?夹在一老一黑之间,怎么办?

木心怀疑道,也总怀疑念。怀疑了四五十年,结论是,两者既不承认。宇宙既不实在,亦不空虚,既无道,亦无总念。老子与黑格尔需要“支点”架构理论,支点一抽掉,整个理论垮下来。

不是不要支点,但木心一生没有致力于找支点,起初木心久明白:精神界的杠杆所需要的那个支点,是找不到的。

物理学上的支点,是存在的。足以“撬动地球”的支点,在理论上也是存在的。唯有足以撬动宇宙的支点,或者说,撬动道和总念的支点,不可能。

木心写:“蒙田不事体系。在这一点上,他比任何人都跟深得我心。”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不是思想家、哲学家,他终生研究“人”,不是“宇宙”他的不事体系与我的不事体系,两回事,我抬出他,是借他开一开门,让我走出来。

蒙田先生博学多才,建立体系,太容易了。可是他聪明,风雅,不上当。尼采也不事体系,比蒙田更自觉。他认为人类整个思维系统被横七竖八的各种体系所污染。

以上的话题,提的太高。总之,建立体系而成一家之言,并不难,不事体系而能千古不朽,却是极难极难。

一般体的体系,可说是外化的精密、宏观的精密。我取内化的精密、微观的精密。外化的功能,体现在推理而定名,那是哲学、哲学家;内化的功能,表现在感知而不定名,那是艺术、艺术家。哲学家中,只有尼采一个人觉察到哲学的不济,坦率地说了出来,其他哲学家不肯承认思想历程的狼狈感。凡是蹩脚的、吃哲学饭的“桶子”们,从来标榜哲学是一切学的总框。

宇宙年表




2023第九日一起看看“老子”与他的“朋友们”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