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创作

2023-04-05 20:25 作者:TimesLucky  | 我要投稿

两种常见的“书法创作观”:

  • 不用临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临帖五年、十年后,再开始从临帖转入创作

“创作”二义:

  • 创作某一件具体书法作品

  • 创新(创造自己的书法风格)

创作有多难?

简单创作不难,比如从小写的硬笔书法。但是基于共性法则和个性审美融合,自然流畅地书写较难。

在毛笔实用的时代--日常书写,“创作”--“非创作”之间几乎没什么隔阂。在毛笔退出“日常书写”后,“创作”才变得艰难起来。

image-20230326114935053
image-20230326113655009
image-20230326113807644
image-20230326113857169
image-20230326114005133
image-20230326114100335
image-20230326114453944

董其昌之前的书法,不是写不对,也不是不能创作,而是美感不足(至少不如第一名)。

古人练习书法的过程

image-20230326115146567
image-20230326115306744
image-20230326115410109
image-20230326115523212

适合初学者的创作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到范本字帖里找,集字

从书者范本里面找出自己想创作诗词文本的对应字,集字,然后创作。写繁体,写简体,但不能繁简混用。

这样的作品虽有美感,但是在严格意义来说,不算创作,还属于“集字临帖”范围。不过,在创作初始阶段,可以尝试。



感觉顺迁法:先临到手感,然后顺着感觉创作

临创共同

例如,最近在临汉简,怎么用它来创作一个“大江东去浪淘尽......“

先用同样的笔纸进行临,感觉来了,进行创作。临的好,感觉顺迁好。

顺迁时,一次不成,可以反复多次。

繁体字不会写、篆书不会写、草书不会写,查工具书。

左创右临




一行临帖,一行创作


有一定基础后,“感觉顺迁法“是否适应?

王铎”一日临古,一日应请索。“:数十年的坚持”顺迁“

“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 --王铎(见于《琅华馆贴》)

为什么不是“一个月临古,一个月请索”?

容易切断:范本与我之间的联系。长时间不临帖,很容易就回到自我习气。(除非像苏轼这样的大才😆)

“感觉顺迁法”,可以贯穿整个学书历程,因为“临帖感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逐渐变化的,创作也相应而变。

临得出,才能创得出!写到后来,临创一体,临创难辨临与创彼此相互促进

王铎34岁临(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image-20230326164107761
image-20230326164303827

王铎59岁临

image-20230326164429933
image-20230326164528278

扬州八怪之首金农临汉隶《华山庙碑》

image-20230326164825679
image-20230326165019602
image-20230326165107025
image-20230326165157914
image-20230326165246114
image-20230327201536676

(共性)如盐--化入水(个性)

范本改变我--我改变范本

出新之途

专攻与博学

专攻

image-20230327202729919


   米芾与吴琚


苏轼与吴宽

博学--“集古字”,取诸长处(米芾语)

集古难,一个一个阶段的学,走出来皆大家。

“集古字派”代表:米芾、祝允明、董其昌、王铎、何绍基...




image-20230327204243274
image-20230327205829696



走主脉与辟蹊径

主脉

书法在魏晋走向自觉之后,发展的主脉:

清代碑学兴起之前:二王、颜真卿一路为主。大多学书者,走此一路。

清代碑学兴起之后,王、颜之外,主要是:金石碑版铭(铸)书法一路。

不同角度看待得失,共性与个性融合


独辟蹊径

笔法别用

王法写颜

“王法”写“颜”,不纯“颜”,实质上是从“颜”中获得“补给”。

董其昌

颜法写王

“颜法”写“王”,不纯“王”,实质上是从“王”中获得“补给”。

 何绍基

碑法写贴

碑法用笔,写贴之结构(行书、草书为多)

image-20230327213041157
image-20230327213134081

碑法写简

image-20230327213326886
image-20230327213439178

正体草写

image-20230327213543280
image-20230327213611558
image-20230327213653560
image-20230327213751104
image-20230327213840322
image-20230327213920200
image-20230327214013739

开拓“新范本”,审美新发现

image-20230328155618648
image-20230328155708023
image-20230328155749741

在临古中,逐渐找到与自己性情契合的“点”--在夹缝中求生。不管选择走哪条出新之路,也不管是学碑学贴,终究要走出自家之“意”--独特的生命体验

书法“知见”--书法“实践”(“实践”:个人的体验)

出新--独孤的体验

一般人“囿于“成见,很可能难以接受独特感觉--新的体验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苏东坡《书论》

兴--创作的“催化剂”

书写,是兴的遣发--生命的感发--心手双畅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写一件作品,写了很多遍,结果还是第一个最好

书法是一次性的艺术,也是偶然性的艺术。书法的创作,其实是永远在等待“第一个”。

初学者与大师

书法史上,杰出的作品都离不开“兴”的作用。

最好的创作,是无意于“创作”

“创作”-念想-有所指向

放下“创作”之念,回归“日常书写”

 心手两忘

image-20230328171158030

为什么信札、手稿容易出佳作?

image-20230328171338406
image-20230328171407480
image-20230328171526495

余论:机器人(人工智能)也能写书法了,我们怎么办?

image-20230328171737091

目前,人工智能的控笔技术还很粗糙(远未达到跳“芭蕾舞的”境界)

未来,可能会越来越精致。但是,人工智能是按照既定的程序(秩序)在运行。

书法的美妙,在于偶然性。通过熟悉法则与技术,“能品”可及,“神品”、“妙品”之作难企。

万一有一天,人工智能会自己思考了,怎么办?

image-20230328172423528

再万一有一天,机器人技术达到与人同,那么就相当于多了一群写书法的人。

“书乃吾自书,画乃吾自画。”  --王廙教导王羲之

image-20230328174347805
image-20230328174427914

个体的独特趣味与魅力

image-20230328174507058
image-20230328174542076

一些小问题?

一幅作品是否要多次写?

image-20230328175115332
image-20230328175150026



创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