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
厘清概念
临--摹
贴:字帖,包括书法墨迹、铭刻书法拓本、影印本等。
基本为古人范本,所以又说“临古”
创作
创造某一件具体的作品,创造、出新、创新(形成个人风格)
为什么要临帖?
王羲之临帖,你难道不临帖?🦉

不临帖的结果:难以改变自己
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孙过庭《书谱》
临帖,如渡河之舟。借助舟过河,但是呆在船上不是目的,划到对岸是过程,最终还得上岸继续前进。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性:资质秉性 --荀子《劝学》
书法之始也,难以入贴;继也,难以出贴。 --王铎《广阳杂记》
自己摸索太难、太慢,临古--取法乎上--汲取历代书家的经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借助临帖这种学习方法,获得创造书法美感的共性法则。

怎么临
神采层面:气息、性情、意境等
技法层面:笔法(核心)、结构、章法、墨法
一切最终落实到“用笔”--“笔法”
核心问题:笔法-动作
笔锋立在纸上,沿着书写过程,做各种动作
临帖的聚焦点:动作
初学者可以摹字形,但主要是临动作。
学形迹?学动作?



笔锋动作:中侧、藏露、顺逆、提按、转折、疾缓、力度
临帖,以笔法动作为核心,这一点与古琴的“打谱“相似。
“减字谱”,相当于提供了一首曲子的“骨骼”,因此给了弹琴者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书法与古琴相似,记录笔法的动作。红学家周汝昌《永字八法》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临摹》





什么范本最有助于看出笔法动作?




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笔法动作。读懂与锤炼
学习笔法需注意:字的大小,一开始以接近原大为宜(动作接近),放大临的笔法动作与原大有差异。熟练之后,可大可小。






结构:八面拱心
结构的目标:培养自己对字形的协调能力--八面拱心。
终极目标:形成间架结构的新协调



临帖时,为了把笔法动作做出来,一般情况下容易偏重(稍稍过头)

既得古人笔意,又得古人位置。在这一点上,祝允明在古代书法家中算是杰出的代表了。
一点一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新协调。不刻意追求,自然形成。如种子一样,慢慢慢慢长大。



章法:阴阳对偶



熟练之后,临帖可以自由变化章法



临帖与创作:动态融合
从纵向的时间来看,临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今人的新概念:“实临”--“意临”,不对,临帖与创作融合在一起。
古人:不再回头。范本与我,本来是有距离的,逐渐地走向“水乳交融”。到最后,临帖就是创造、创新。

一开始不自由,逐渐走向自由

问题:临“完”一本贴,临下一本的时候,要放弃之前的“所得”,重新开始么?
专而博,比如董其昌,用王羲之的侧锋取妍,临颜真卿的《争座位帖》
重点在于如何学,不在于是否可以学



小字展大临,原来的差异
并不是像复印机倍率放大,小字笔法丰富(灵动),大字略去很多细节(厚重圆浑大气)






临帖的终极理想
临帖,如音乐之“翻唱”,成功的书法家最终都能像歌者那样演绎出好听的“翻唱本”。
坚持临帖,逐渐形成自己的“临本”,这是历史的经验。
一开始要临得相似,越往后,不要惧怕别人说自己“不像”。
与自己的个性结合,“强化”范本某一点。


当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临本”时,这时的“临古”亦即成为“创新”。

临帖的材质:接近范本
笔与纸,一开始要尽量接近范本的要求。
比如兰亭序,纸偏熟
临而思
临帖的同时,理性的观照自己
临帖时,只要我们一发力,一接近自然状态地书写,一追求骨力,那么必然会出现形迹(点画、结体)上的偏差。
在初学阶段,偏差很大时,需要自己“退让”:降速、减力、弱化节奏等。熟练一点后,则又可以:加速加力、强化节奏等。
技法成熟后,自由指挥:速度、力度、节奏等
自己的审美喜好在哪里?在不同碑帖中,比较中得出相对的审美偏向,研究自己,分析自己。(阅读书法史)
审美不是永远不变的。随着书法学习的渐进和深入,什么也会变化。接纳新的营养,突破旧有框架。这正是开拓新风格的基础。
审美(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