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六朝时期陶瓷特点与成就

2023-03-11 18:43 作者:双子座流星雨咯  | 我要投稿

六朝时期陶瓷特点与成就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一个社会极具动乱的时期,虽然经济凋敝,但正如百家争鸣那样,文化思想得到了很高的提升。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出现,给独尊儒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人们更在乎自己的内心世界。瓷器的发明和传统思想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因而官府对待手工业的态度也开始有了转变,在东汉末年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雇佣工匠,百工在这时已不是奴隶,有了独立的户籍,手工劳动者的创作成果都由自己享受,这样也就调动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最终终结了持续了几百年的原始青瓷时代。

        东汉末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原始瓷到成熟瓷器的重要转变时期。这个时期能烧造大量精美规整的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工艺原因。

        第一是坯料选用水平提高,三国时,各地的瓷窑都用当地的瓷土作为制坯原料,而西晋的越窑则可能有意识地选用了铁、钛含量较高的瓷土作为坯料,使胎烧成灰色,对釉起衬托作用,并使釉青中带灰,色调比较沉静。

        第二是运用化妆土来美化青釉制品,化妆土是采用精选的含铁量较低的瓷石作为原料,为坯体色重、粗糙的胎进行遮瑕美化。

        第三是窑炉结构进一步改进,使用了匣钵作为窑具。在南方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及自然环境,可以创造龙窑,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窑相较于以前,有在窑顶或窑室的两侧设投柴孔,以此来避免生烧,也有缩短窑身,加宽窑室来解决的。这一时期,龙窑的形制渐渐合理。而窑具的创新和发展也为提高生产量起到重要帮助。

       第四是成型技术的提高,使用拉坯成型,这一时期拉的碗、碟等坯件都可以达到大小一样,厚薄一致。

       第五是釉料配置和施釉方法的改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地的青瓷窑厂使用的都是石灰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这也就使得南方青瓷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等特点。此时施釉方法普遍采用的是浸釉法,釉层厚且均匀。配釉工艺的进步也使得了釉中挂彩技艺的发明。

        而对于六朝时期瓷器的造型,在前期是简单朴素的特点,而在中期其花纹装饰逐渐复杂化,但到了末期又归于简单化,大多饰莲瓣纹。

         在三国时期,瓷器还是一种兴起不久的瓷器,造型装饰主要是沿袭汉代。在三国吴末和西晋时期,瓷石造型和装饰艺术相较于之前已有很大的提高,能大量制作谷仓、蛙型水盂、香炉等日用器和明器。西晋时期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肩腹部或口沿划弦纹和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和兽纹。在西晋时期有一种新的釉装饰,即褐色点彩,到东晋时期,这一装饰手法更为盛行。东晋以来,造型注重于经济使用,造型简朴。南朝青瓷普遍以莲花为装饰,仰覆莲花尊这种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品,反映了我国这一时期制瓷工艺发展和变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特点演变有一定的规律。这个时期器物的口沿多为盘型或杯型,大量的盘口瓶可为证。东汉末到三国初器物腹部较圆鼓,腹径大于通高;三国中期至东晋,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底径小于口径;东晋至南朝时期,器物不断变得修长。谷仓罐在东汉时是五联罐,至三国以后,其上装饰不断丰富,有楼阙、飞鸟、猛兽等;鸡首壶在东晋以前是在一个罐上塑出鸡头。西晋末至东晋初加柄成壶状,线条更加优美;虎子在三国东晋时最为流行,造型生动,南朝以后趋于简单和实用。

        在北朝以前主要烧造的青瓷和黑瓷,随着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烧成了白瓷。这说明此时的工匠不但已认识到制瓷原料中金属元素的呈色原理,而且能采取措施将铁的成分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也说明了当时施釉工艺和烧窑工艺的一大进步和成就。


六朝时期陶瓷特点与成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