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M-40重型榴弹炮,斯大林的另一把“铁锤”
二战时苏军奉行大炮兵主义,火炮就是力量,因此苏军在二战中建立了最大规模的火炮部队,其中甚至有口径达到203毫米的B-4,它在战争中被士兵们称为“斯大林之锤”,具有无与伦比的破坏性。其实当时苏联还存在另一款203毫米口径大炮,那就是M-40,只是因为战争的爆发没有来得及服役,该炮堪称是另一把“斯大林之锤”。

研制M-40的初衷是因为B-4太过笨重了,并且它的造价高昂,苏军高层在30年代后期得出一个结论,炮兵需要一种更加轻便的203毫米重炮,它能更大规模的服役,提升部队的打击能力。
1938年2月,172号工厂和乌拉尔重型工程工厂得到研制新式203毫米榴弹炮的指令,其中172号工厂项目编号M-40。M-40的初步设计在当年8月提交到莫斯科,经过审议后获批建造原型火炮试验。

首门样炮在1939年11月初交付,随后参与到实弹测试中去。该炮采用单轴拖曳式接结构,不过轮轴每一头有3只实心窄轮,可以由重型车辆拖曳行军,不过行军时需要将炮管退回,在炮架下方安装额外的双轮承受重量,以最大22千米的时速行军;火炮没有驻锄,开式炮架上每一侧设置了三块铲板,作战时需要将它们砸入地下,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能带来更稳固的射击姿态,缺点是炮兵不太容易把铲板撬出来。火炮的后膛借鉴了152榴弹炮,炮身配有带两个平衡柱的平衡机构,另外在火炮测试工作中还进行了一些小改动。
M-40重型榴弹炮重约9吨,长6.65米,其中炮管长3.051米,火炮实际口径203.4毫米,炮管俯仰角度在0°~75°之间,方向角度为左右各25°,炮弹为分装式,配有不同型号的高爆弹和混凝土穿甲弹,各型弹药的初速度和射程不同,其中最大初速度462米每秒,最大射程13185米,火炮采用7人炮组,使用小型吊车装填炮弹,射速只有2~3分钟一发。

对于如此口径的M-40来说,它的威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试验表明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射击时最好使用木质平台垫在炮轮下,就像一战时期的重炮一样,否则它在以超过70°的仰角射击时,会影响精度。设计师打算调整炮管膛线,让炮弹更为平滑的出膛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一款新研制的重炮而言,M-40的进程还算顺利,出现的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如果给出足够的时间,相信它很可能会出现在苏军的重炮序列里,但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打乱了M-40的研制计划,该项目被迫终止。

单就M-40这类重型榴弹炮而言,它在当时同类型火炮中具有自己的优势,最明显的就是它具备不拆解拖曳行军的能力,这一点加强了火炮的部署灵活性,而且以苏军对待火炮的态度,该炮也具备大规模量产的可能,如果服役的话,数量至少会超过B-4,由此可以提升苏军的攻坚能力,甚至后期研制出搭载M-40火炮的自行榴弹炮也不是不可能,事实上苏联设计师确实进行过此类尝试,不过这是后续的事情了。
但是也应该看到,M-40和B-4一样属于特殊的重炮,它不可能在全军普及,而是当成一种特殊的攻城重炮使用,射程是它的最大缺点,部署不得当的话,容易遭到敌方炮兵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