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人文教育和名著的关系

笔者最近同时在读《神曲·炼狱篇》《十日谈》《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不禁对“名著”两个字有了一些新的见解,遂决定作本文,谈中学人文教育与名著的关系。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名著,名著一定是影响几代人且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洗礼,不随时代变迁而褪色,上面提到的几本书就有这个特点。大多数名著都体现本时代的精神风貌,在写作手法、人物塑造、思想性等方面取得极高成就,属于深入人类精神深处的艺术品。《追风筝的人》风靡全球,想必大家都读过或听说过,但这本书因语言不够精湛不能被归为经典,可见名著门槛之高。

大多数读者都是国内中学教育的过来人,深知中学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境况。笔者09-15年读中学,大言不惭地讲,当年主要精力还是用在了学习上,时至今日对课本上的不少内容仍然记忆犹新,比如上面提到的《神曲》和《十日谈》都出现在历史课本中讲文艺复兴的部分。笔者没有乔姆斯基那样的早熟天才,且自主阅读开始得比较晚,中学时代主要还是跟着学校进度学习,在初高中了解到不少名著的题目、作者以及它们的写作背景,唯独没有接触原著(也包括译文,后同),现在看来这是非常遗憾的。

为什么要读原著,原因有二。第一,读原著有助于青少年快速积累人文素养,因为它们是沙里淘金的杰作,一本名著顶无数本三流书。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儿童与大自然和其他人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在电子产品包围下生活,更难感受和体会人文主义内核和细腻的人类情感,而这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第二,概念或知识点式的历史和语文教育会让孩子产生抵触,这非常可怕。举笔者本人的例子,我至今没有读过《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经典英国文学作品,正八经读过的莎士比亚也只有《暴风雨》,原因之一就是对这些作品的畏惧让我退避三舍。在应试教育下,既然每天背的知识点都是这些,在课余时间自然不会想去看同名的书。但恕我直言,选择避开这些书才是人生最大的憾事。殊不知,很多名著都是和蔼可亲的,十分引人入胜,笔者大一读《神曲·地狱篇》时偶然意识到这一点。

在历史课本上,这些书化身为呆板的知识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云云,这种辞令足以把中学生吓退,让他们下意识觉得比文言文还难懂。但如果此时可以引入一部分原文,不管是在语文还是历史课本上,都可以产生醍醐灌顶的效果,学生们会觉得这些书原来是这么有趣,阅读不仅是享受,更可以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

《十日谈》被称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但只有读过这本书才能体会到“现实主义”到底想说什么,文艺复兴的精神到底体现在哪里,以及这部作品为什么可以比肩《神曲》,被誉为“人曲”。死记硬背知识点是毫无用处的,而只要读了原著,就可以由内而外理解它们的伟大,我认为这才是人文教育的目标和精髓。

中学历史教育亟需改革,需要用原文代替介绍性、转述性文字。同时,语文亦可以配合历史,加入名著文本,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如此一来,考试模式也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从定位概念变成就某主题谈看法,这也意味着老师们需要更深厚的知识储备。中学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此时读的书将成为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综上,笔者认为,如果想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人,我国中学历史和语文教育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一改目前的填鸭式方法论,纳入更多原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进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拥有文明、稳定、自由的公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