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12.7 遗传工程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7、遗传工程
又称“基因工程”,是用人工方法,把不同生物的核酸分子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彼此搭配,重新“缝合”,再放到生物体中,使不同生物的遗传特性组合在一起,以创造生物新类型的技术。目前,常用一种酶把甲种生物的基因[①]切下来,安装在一种称为载体的质粒或噬菌体上,由载体带到乙种生物细胞中去。这样产生的乙种生物细胞,就具有甲种生物的遗传信息,从而有目的地改变乙种细胞的遗传结构,能得到新的生物品种。这是七十年代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对于现代科学、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以及哲学理论等,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比如,豆科植物的根部长有根瘤菌,根瘤菌内有一种固氮基因,能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把空气中的氮分子,固定成为可以被植物吸收的氨,作为肥料。现在正研究把固氮基因转移到农作物细胞中去,使稻、麦、玉米等也长上根瘤菌,自己固氮以制取肥料,增加产量。这将给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变革。在医药卫生方面,也可防治遗传病,生产抗菌素、疫苗等。同时,从哲学上看,遗传工程创造出新的生物品种,标志着人类认识生命运动规律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彻底推翻了唯心主义的“活力论”和“神创论”,给辩证唯物主义生命观提供了有力论据。
注:
[①] DNA分子上的功能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