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姓爷:我就不剃发

2023-11-04 02:34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其实在战争之中,谈判有时候是个相当无奈的事,就像大清朝廷对于郑成功势力,明明郑氏只占了一两个县外加几个岛,结果综合实力比一省的清军还强。想以战争的手段解决,也不是打不赢,但就是打不掉,但如果郑成功先动手,最终也未必会占据什么大的城市,但是给清廷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打击,却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在1653年到1654年的这一系列的谈判之中,虽然是谈判的主动发起者,但清廷却没有什么谈判的诚意,自始至终都是以君令臣的口吻,命令郑成功剃发降清,同时也少不了威胁,就比如陈锦的继任者刘清泰再给郑成功的私人书信中说“足下英雄之姿、忠孝之性,岂甘一时之倔强、而胃青史之讥;咫尺之飘摇、而酿赤族之祸也哉?”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再作为“明季遗臣”负隅顽抗,那就当心“赤族之祸”。


佟国器再给郑成功的回信中说“若乃拥乌合之众,奋螳臂之势,九重之上,赫然一怒, 大师南指,岂尚有逆我颜行者乎?抑或悬五等之赏,以待海上之士,执事肘腋之间,岂无有怀我好音者乎?利害存亡,间不容发。愿高明熟思而审处之!”这个说的就更为露骨了,总结起来就是“再不投降就把你消灭掉!”当然了,在整个南明时期,清廷对郑成功也不是没有“大师南指”过,只不过结果一般都不太好看,比如双方议和之前的海澄大战,以及后来1658年的厦门海战。当然了,除了威胁,肯定还有利诱,无外乎就是给郑成功封官进爵,允许其驻扎东南沿海,协助清军进剿海上残留的南明军队。

但总体来说,清方人员在整个的谈判过程中没有显示出太多的诚意,更多的是威胁和逼迫“不投降就消灭你”,或者是拿着郑芝龙一家威胁郑成功,正如郑成功在给父亲的回信中说的一样“在泉月余,目睹脱巾情形,未闻与儿商量,官兵如何安插,粮饷如何设处(清方使者叶成格,阿山)辄以剃发二字相来逼胁。儿一身剃发,即令诸将剃发乎?即令一日数十万俱剃发乎?未安其心,即落其形,能保不激变乎?叶、阿不为始终之图,仅出轻率之语,不为国家虚心相商,而徒躁气相加。即李德亦儿差也,与诏使一路同来,动辄凌厉。李德何罪?彼非欲胁李德,实欲胁儿也。”

以综合实力而言,无论是兵力,还是可用的人力和物资,郑氏政权在理论上都是无法和清廷对抗的,因为此时郑成功只占据着一个县城还有几个岛,但是实力强大的清廷却首先向郑氏提出了和谈的要求,这只能说明,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清廷无法用武力消灭郑成功。所以,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所以要采取相对和平的手段,但是其态度之嚣张,哪怕只是以郑成功本人的性格而言,是绝对不会因此屈服于清廷的。


而最大的问题在于,郑成功本人根本就没有和谈的诚意。以君令臣?您哪位?


延平王虽然在名义上只是一个郡王,但实际上郑成功已经是东南沿海明朝残疆剩土的统治者了,你清朝皇帝让我剃发,我就剃发?

而且咱们前面说过,郑成功的在精神状态上就是一个明朝的纯臣,是绝对不可能剃发降清的。在1654年的四月,发生了一件事儿可以从侧面印证郑成功对这次和谈的真实态度,在这一月,郑成功诛杀了在筹集粮饷的过程中“多征少报”的都督黄恺,同时在其征饷的告示中,居然出现了“清朝赐地”这四个字,郑成功暴怒“并杀其掌案及户房二人”,再联系一下他儿子郑经的一些诗作诸如“故国山河在,孝陵秋草深。寒云自来去,遥望更伤心”,所以不能看出郑成功,郑经这爷俩自始至终都坚持抗清,绝不妥协。

试想一下,如果郑氏真的只醉心于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那大可直接剃头降清,成为继吴三桂、耿继茂、尚可喜、孔有德之后的第五位汉人藩王,反正自己手下有兵啊,这就是郑成功降清的资本,有这个资本,他根本不可能落到和他爹郑芝龙一样的境地,但是郑成功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扯皮,以各种理由拒绝剃发。

同时,郑成功在整个谈判的期间,还在干另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筹集粮饷,比如:


“闰八月,藩驾驻中左。以和议故,分遣各勋镇就漳泉派微乐助兵饷,遣督饷都督黄恺(即上文所提及被郑成功诛杀者)追晋南地方饷二十万。


“九月,藩驾驻中左。遭前提督黄廷就云霄地方征米五万石。”


“十月,藩驾驻中左。遭中权镇黄兴、前冲镇万礼等统领辖镇,进入龙岩地方,征饷二十万。


“十一月,藩驾驻中左。遭前锋镇赫文兴、北镇陈六御、右冲杨朝栋等率辖镇往惠安、仙游等地方,征饷三十万。”

其实要说明一下,郑成功在福建以及广东各地征粮饷的行为,也是他为后人诟病的一条恶政,这种行为给东南沿海的居民加大了负担,而且所谓的“各寨乐输”也不过是因为这些建寨自守者害怕郑成功将其宣布为反逆之民,然后发兵屠戮,所以两害取一轻,与其与郑成功兵戎相见,然后寨子惨遭血洗,还不如直接“乐输”粮饷,当然,被少部分被屠戮的寨子有一部分是先招惹的郑成功或者郑鸿逵。


看一看上面这些郑成功征粮饷之地,绝大多数的地点位于清方统治区内,在漳州和泉州一带征粮时,还“以和议故”,清廷和郑成功谈判之时,曾经许诺把漳州和泉州作为郑成功军队的驻地,于是郑氏以此为理由,前往漳泉一带搜刮粮饷,此举和直接挑衅也没什么差别了,但是清朝的福建当局除了抗议之外,也没有什么办法。

谈判双方一个“心怀鬼胎”,另外一个始终不肯放下架子,也不肯给出比较诱人的条件,同时也拒绝摆正自己的态度。这场极具戏剧性的谈判居然持续了一年半左右,在这期间,清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不仅劝降郑成功失败,连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都拒绝降清,郑鸿逵给哥哥回信说“况弟受本朝宠遇,官居上爵,义无悖旧恩而贪 新荣。总之,静处白沙,乐天养病,与地方相安而已。开洋事务,容宽图之,爵禄一节,弟断不敢受,亦不能受!”


郑成功却借此机会获得了喘息之机,同时搜刮到了大批的粮饷,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也为之后的抗清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国姓爷:我就不剃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