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明王朝的武备:郑成功部明军的盔甲装备情况

2023-11-04 02:34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从前,在一些影视作品上看到清朝统治者称郑氏军队为“海贼”,当时就觉得莫名别扭,后来看了一些资料之后,发现这点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因为在早期的一些清方史料中,郑成功部明军的代称就是“海贼”或者“海寇”。


不仅如此,荷兰人也说郑氏南明军队是“邪恶的海盗”,而现在的一些历史爱好者也总说明朝是“海盗为孤忠”,也就是说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郑氏军队在清军入关前属于非明朝政府力量,但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印象,因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郑成功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明朝的招抚,成为了明朝的游击将军,其兄弟也都加官进爵。

到郑成功时代,虽然说郑成功最早起兵的时候只有自己招募的几千人,但是他的绝大多数力量都是来自于福建各地郑芝龙旧部以及部分反正的清军将领,而郑成功本来在隆武年间就已经接受了官爵,所以郑成功所部在理论上来说仍然属于明朝的正规军。

既然是正规军,装备上必然是要强于各地由农民和渔民组成的抗清义军,而古代的正规军区别于义军就在于盔甲。关于郑氏军队的甲胄其实留下了很多记载,比如,清廷御史张中元在顺治十二年八月报告郑成功水师在吴淞一带活动的奏折中写道“比时贼众二万有余,蜂拥登岸,内有一半皆明盔弓箭,其余各用藤牌、火器、喷筒,分数十股前来”这里写的是二万余郑军有一半都是“明盔弓箭”,很明显这里对于郑军的人数是有夸大的,而且这所谓的一半“明盔弓箭”也只能是张中元在作战之中对敌方实力的粗略估算,但是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郑军中有盔甲者不在少数。

所谓的明盔,并不是指明军特有的头盔,而是指磨得发亮的金属胄,在台湾和郑成功交战的荷兰人对郑军的形象有一些记载“敌兵使用各种各样的武器。有的把弓箭挂在背上,有的左手持盾,右手执剑,不少兵士双手拿着装在长柄上的大刀。所有的兵,除了两臂和脚露出以外,上半 身都穿着铁甲,甲片一片片地重叠着,有如瓦片。这种铠甲可以保护身体不为步枪子弹所伤,而且还能活动自如,因为它长仅及膝,在各个关节处可以随便屈曲。”

根据这段记载不难看出,郑军所穿之甲并非布面甲,而且根据荷兰目击者描述,郑军铁甲的甲片应该是相当大的,而且在外表是看不出连接甲片的绳子的,所以就有可能是铆接铁甲,如下图:

这可以说是相当强悍的重甲步兵了。但实际上,这些重甲步兵只是郑成功军中一部分,郑成功之所以在军中组建这样一支重步兵,主要还是因为清军八旗的重甲,永历十二年,郑成功和众将商议说“先年护国岭杀败阿格商所拾衣甲,全身披挂是铁;所以敢下马打死仗者,必有此耳。其如我兵精勇何?今我亦用此披挂,剿杀丑虏,诸将以为何如?”

但是实际上,不少将领还是不太同意士兵身披重甲,比如戎旗镇王秀奇就说:“披挂全身穿戴不下三十斤,虏有马驼载,穿带犹易,若至下马打死伏,战胜不能追赶,战败则难收退。今我兵欲以一人穿戴三十斤步行,雄壮者步伐不难,矮小者未见其 便”,郑成功说“须拣选雄壮强健者当之”,同时给每班郑军配三名火兵,负责挑着沉重的臂手以及甲裙。所以这支虎卫只是一支精锐部队,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郑军,清御史张中元在战报中也说,打退郑军的一次进攻之后,只缴获了铁盔一顶,同时还有八顶皮盔,所以大部分的郑军的护甲还是比较轻便的,张中元虽然说上岸进攻的两万多名郑军有一半人都有明盔,粗略观察得来的结论并不准确,甚至有可能只是为了夸大自己的战功,而虚报敌人规模而已。

这一点在其他的清方报告中也能得到印证,比如张应元的巡哨船队就曾经俘获过郑彩部的战船,俘虏五名明军,得到五顶竹盔,腰刀五柄。顺治十七年正月,清闽安镇水师事副总兵官韩尚亮俘获郑军战船八艘,其中有赶缯船六艘,双蓬船两艘,活捉明军37人,然而,获得的棉甲只有四套,但是这37人绝大多数都是“短发”,也就是割去发辫之后,头发还没有长起来,不足以扎成发髻,所以称之为“短发”,全发者只有一人,所以,这些俘虏的来源可能并非是郑成功的正规部队。顺治十五年,清军攻克白沙,在此地居住的郑鸿逵被郑成功移往金门,清军在战斗中缴获“棉甲十七副,铁盔甲二十一顶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郑军所穿之甲并非都是重甲,清军战报中所说有二十一顶副铁盔甲,也就是说这21副是包括身甲和头盔的,而缴获的棉甲恐怕只是身甲。

由此可以想象一下,普通的郑军士兵的护甲可能只是棉甲和竹盔而已,所谓的竹盔是什么呢?类似于圆锥形的斗笠,对,就是咱们在电视剧中所看到的清军的圆锥形凉帽,这东西实际上明代就有了。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南明王朝的武备:郑成功部明军的盔甲装备情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