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卖房卖车捐款4000万, 连唱180场, 为抗美援朝捐1架战斗机

2022-12-04 21:34 作者:xiaoyuzi19  | 我要投稿

“戏比天大”,这是常香玉对自己和观众的承诺。她的戏招人喜欢,字正腔圆,接地气,一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传唱至今。她也招人喜爱,赈灾义演,捐款修桥,农村、工矿的舞台上总少不了她,学生说她“做了一辈子的好事”。2004年7月,国务院决定追授已故豫剧大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1923年,她出生在河南巩县。那时,她还叫张妙玲。9岁时,按照当时的习俗和家庭情况,她该被送去当童养媳。父亲张福仙是戏曲艺人,决定教她一门手艺来养活自己。她每日早起喊嗓子、下腰、踢腿、耗膀子。为了练就炯炯目光,夜间,常香玉总点燃一个香头,循着光转动眼珠。婚后,丈夫陈宪章弃政从文,全力支持他在戏曲方面的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总会发表了一则《爱国公约》,号召大家捐飞机大炮。常香玉把剧社卡车和自己的首饰都卖掉,连着之前攒下的一点现金一起捐了。和陈宪章商量后,她决定在全国义演、募资捐一架战斗机。他们先后抵达开封、新乡、郑州、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一张“捐机义演”黑白小广告贴得满街都是,上面印着常香玉的照片和戏目。没想到,刚到开封,常香玉就病倒了,摇摇晃晃演完了。第一炮打响了。支持从四面八方涌来,观众不计较票价,也不计较自己能不能听懂,4毛钱一张票,他们掏一块钱,夜里拿着铺盖卷排队买;五十多岁的老夫妇大热天推独轮车推了十几公里,就为了给常香玉送两篮鸡蛋;没带钱的印尼华侨,当场摘下金手表捐了。有时候一天能演两场,演员们连妆都不卸。吃的都是豆芽、黄瓜、豆腐混在一起的大锅菜,剧场没床的时候,就在舞台打地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香玉剧社完成了178场演出,募集15亿2700万旧币。购买飞机后,多余的钱,常香玉也悉数交给了抗美援朝总会。这架飞机,后来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它的模型至今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常香玉也因此被叶剑英题名为“爱国艺人”。

后来,人们提到常香玉,第一印象都是“捐飞机”。这样的标签太耀眼,难免让人忽视了她的专业成就。在走南闯北的演艺过程中,常香玉学习吸收京剧、曲剧、河北梆子、汉剧等多个剧种的元素。这在那个年代不算好事。戏曲剧作家张乡仆回忆,有人说常香玉是“欺师灭祖”,是“豫剧的叛徒”。从艺多年,常香玉演出剧目100多部,在舞台上塑造了红娘、白素贞、花木兰、佘太君、李双双等形象。1956年,河南省豫剧院成立,常香玉是院长,原本的香玉剧社被纳入剧院一团。不过7年时间,1963年,文化部的报告点明了豫剧发展之快,“流行全国二十多个省份,逐渐遍布全国。”沈阳、北京的剧团也纷纷来河南豫剧院学习,豫剧从一个地方戏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剧种。

老了之后,演戏的机会少了。一批批新演员登场,耳熟能详的段落被一遍遍演唱。但当学生们翻出那些尘封的影像,大家都觉得,谁也唱不出常香玉的味道。常大师曾对极有天赋的小女儿常如玉寄予厚望,但当常如玉向母亲坦白自己不想学戏时,母亲一气之下把她赶出家门,一别就是十八年。2003年夏。时年80岁的常香玉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坐在椅子上,她用手在大腿上打出节拍,唱了一小段《西厢记》。也是那年,小女儿常如玉回到郑州,开始学习常派豫剧。对女儿,她选择原谅。只是不忘嘱咐她们,“今后要多教一些学生,把我这些艺术往下传一传。”对自己,对痴迷一生的戏台,她希望有个明媚的告别。录节目那天,她穿了一件玫红色的上衣,看起来不像是癌症晚期病人。主持人夸她好看,她略得意地说——“我是来谢幕的。”

卖房卖车捐款4000万, 连唱180场, 为抗美援朝捐1架战斗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