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F—关于发射器的原理、历史、简介与杂谈》(017)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4年所属于僵尸系列的僵温,为NERF历史上最早的杠杆式发射器。
诚然,在此之前,NERF曾在多个系列推出多款杠杆式发射器,包括旋风系列的双碟在内,这些发射器都与现实中的杠杆式真铁相距甚远,而僵温则是第一款与真铁完全一致的杠杆式发射器。
僵温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6发,杠杆式上膛,发射精英弹。
虽然发射器的设计意图是让玩家一手持握发射口一手旋转杠杆上膛发射。但实际上,任何玩家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练习实现单手甩枪上膛发射,而僵温的杠杆内设有一个薄薄的金属片,这使得其杠杆有着足够的韧性,完全能够支撑玩家如此操作。
僵温这种杠杆模式被数把发射器很好的继承了下来,最直接的继承者是发表于2018年的同系列的清理者(Scravenger·ZOMBIE STRIKE·Survival System·2018)。清理者的整体外观与僵温十分接近,主要改变出了设计风格外,即使为其设计了大量的模块化接口,同时设计了连发切换钮。截止2022年9月,清理者是NERF唯一设计有连发单发切换开关的发射器。当选择为连发方式时,玩家无需扣动扳机,只需要完成上膛,软弹即会立刻发射。这种设计的原因在于,玩家握住手柄与上膛使用的是同一只手,无法在扣下扳机的前提下上膛,所以如果不设计连发切换钮,那么玩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上膛。
2021年,NERF发表了两款杠杆式上膛发射器,所属于罗布乐思系列(ROBLOX·2021-现在)的蜂温(Bees!·ROBLOX·2021)和所属于精英2.0(ELITE 2.0·2020-现在)的翻转32(FLIP-32·翻转32发射器·ELITE 2.0·Flipshots·2021)。
蜂温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8发,发射精英弹。虽然继承了僵温的杠杆式上膛模式,但蜂温并不能进行单手刷枪上膛。原因有二,其一因为蜂温的杠杆内没有埋设金属片,并且其因为设计失误,即使普通使用,也会出现白痕;其二则是因为其采用弹轮式载弹,在甩动时,软弹会从发射管中飞出。
翻转32采用外置式载弹,载弹量32发,发射精英弹。与蜂温同样,翻转32同样无法进行刷枪上膛,原因在于翻转32有着巨大自重和严重的重心偏移状况,即使其杠杆中埋设了金属片,笔者也不认为其能够承受住甩枪的力。值得一提的是,翻转32采用杠杆式上膛的原因,是因为其本应设计为下拉的地方安装了发射弹巢的旋转握把,同时为了不采用同系列以采用过的拉杆与拉栓式,设计师只能为其设计杠杆式上膛模式。同时,玩家普遍认为的将握把作为上膛装置,杠杆作为旋转发射弹巢的装置的观点,是不现实的,因为弹巢在发射器头部,更接近下拉握把,而气缸在发射器中部,更接近上膛杠杆。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5年所属于竞争者系列的阿波罗,为历史上最早的发射球弹的直塞式气缸发射器。
竞争者系列的阿波罗与宙斯(Zeus MXV-1200·宙斯发射器·RIVAL·2015)是自2006年球弹发射器系列(Ball Blasters·2005-2006)结束以后,NERF 9年来推出的首个球弹发射器。不过与之前的球弹发射器不同,竞争者系列的球弹直径只有2.3CM,远远小于之前的球弹发射器所发射的弹道球。
阿波罗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7发,拉栓式上膛,发射竞争者球弹。
截止2022年9月,阿波罗是NERF已知最早的采用握把供弹的发射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竞争者所采用的球弹体积较小,即使采用弹匣式载弹,再插入握把后,握把的粗细也是得人能够轻松持握。
阿波罗的内构运行也十分有趣,虽然采用与弹匣式同样的吃弹杆结构。但由于球弹的长度较短,使用较短的吃弹杆无法无法对其有效的加速,为了达到宣传的100FT初速,设计师只能设计一个远超过球弹直径的吃弹杆。而这个过长的吃弹杆,在阿波罗的内构中无法做到与长弹一样的向后运行,于是设计师另辟蹊径,在阿波罗上首创了吃弹杆向前平移的运动方式。这种方式很好的简化了内构,并缩小了发射器的体积。这种吃弹杆的运行方式被后世大量的竞争者系列发射器所采用,并升级出了修普诺斯(Hypnos XIX-1200·修普诺斯发射器·RIVAL·2019)这种定角旋转吃弹杆,和蛟龙(Knockout XX-100·蛟龙发射器·RIVAL·2020)飞弧蛟龙(Flex XXI-100·RIVAL·Curve Shot·2021)这种需要手动复位的吃弹杆。
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倍于球弹直径的吃弹杆,所以玩家可以在其中塞入数枚球弹来使得阿波罗获得霰弹枪的发射效果。由于发射器设计有解锁上膛完成后锁死状态的波动是开关,所以发射器可以轻松的以反复上膛的形式来使得阿波罗的吃弹杆内被装入数枚球弹。诚然,通常建议只装入两枚,原装阿波罗再装入三枚时有一定概率无法将软弹喷出,导致堵塞,使用时间越长的阿波罗越无法同时发射三枚球弹。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这种长度数倍于软弹的发射管,早期的竞争者系列以及情况类似的超越系列发射器被欧盟集体禁止铺货。这是因为欧盟有法律规定,玩具发射器的发射物的加速距离不能长于发射物自身的长度。不过最近,笔者在英亚和欧亚上看到了近期上架的一些竞争者和超越发射器,英亚可能是因为退欧,而欧亚上架可能预示着这条规定有了修改。
阿波罗的拉栓史无前例的位于发射器的顶部,同时由于使用了省力齿轮组获得了较长的上膛距离,所以其上膛手感奇差。幸好,玩家可以通过将发射器改为下拉式上膛来解决这个问题。
阿波罗的这种布局非常成功,NERF设计师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开发出了优化外观与拉栓位置的赫利俄斯(Helios XVIII-700·赫利俄斯发射器·RIVAL·Phantom Corps·2018)和暴风兵(Stormtrooper Blaster·暴风兵发射器·RIVAL·2018),更是于2017年推出了NERF至2022年7月唯一一把握把供弹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赫拉(Hera MXVII-1200·赫拉发射器·RIVAL·Phantom Corps·2017) 。
值得一提的是,阿波罗除了在内部设计了通用的自动扳机锁外,还在扳机附近设计了一个主动扳机锁。两个锁互相独立,玩家可以手动将扳机锁死。这个锁的产生是因为竞争者强大的性能在误触发时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而锁死扳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这个扳机锁成为了竞争者和超越系列的定番,无论电动还是手动发射器,无论发射器的载弹量发射模式如何,设计师都会涉及一个扳机锁,同时电动的球弹发射器除了会锁死主扳机外,加速扳机也同样会锁死。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5年所属于僵尸系列的双轮与统治者是NERF已知最早的设计有复数弹轮的发射器。
双轮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精英弹,滑块式上膛,可连发。
不可否认的是,双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玩家对小牛与精牛的通行的多弹轮改造。不过,相对于玩家需要手动波动弹轮的建议改造,NERF的设计师为双轮设计了一个旋转扳机,玩家可以通过拉动这个扳机来切换弹轮。遗憾的是,设计师没有为其设计三个弹轮,来进一步增加实用性可玩性,推测可能与运输有关。
统治者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24发,发射精英弹,泵动式上膛,可连发。
统治者的握把很有趣,其采用旋转螺纹的方式固定于发射器的滑块上,同时滑块的左右各有一个接口,玩家可以所以选择将握把安装于三个接口之上,这在带了可玩性的同时,还避免了左撇子玩家使用时的尴尬。同样遗憾的是,这种优秀的设计后世发射器并没有官方采用,在其之后,仅有竞争者系列的几把发射器继承了这种设计。
统治者是复数弹轮发射器的最高杰作,以四个6发弹轮傲视群星,不过这也凸显了一些问题。首先,玩家需要自行组装这些弹轮,而装上后无法拆卸的设计使得发射器的储存成了一个问题。过多的弹轮数还增加了发射器的设计造价运输成本,这不是NERF官方与玩家想要看到的。
最终,NERF仅仅在统治者之后在推出了一款复数弹轮发射器,即为2016年发表于木兰系列旗下的双轮弓(Flipside·REBELLE·2016)。不过这种复数载弹器具的设计还是被很好的传承了下去,例如,2021年发表的所属于精英2.0系列翻转子系列(Flipshots·2021)的三款发射器,就是其很好的继任者。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6年的属于精英系列的灵云弓与同年属于模块系列(N-STRIKE MODULUS·2015-现在)的模块摄像横冲,为新时代开始后,最早的弹夹式直塞式气缸发射器。
弹夹是一种古老真铁常用的载弹模式,这种模式载弹的NERF可以依次发射弹夹中的软弹。从某种程度来说,弹夹式与外置式有些类似,但此所用的技术含量却要低于外置式。因为外置式可以通过智能空保自动略过没有装弹的发射弹巢,但弹夹式遇到此情况却只能浪费一次上膛次数,才能继续发射下一个发射管中的软弹。
灵云弓是一款弓造型发射器,采用弹夹式载弹,载弹量15发,发射精英弹,弓箭式发射。
与NERF大多数弓造型甚至弩造型发射器一样,灵云弓的弓弦弓臂都不产生发射动力。弓臂的存在时保证造型,而弓弦的存在则是与上膛滑块类似,为了拉动推杆。
灵云弓的弹夹载弹量为15发,截止2022年7月,这依然是载弹量最大的弹夹。为了缩减弹夹的长度,灵云弓并没有采用如先驱者时代的发射器一样的平行排列,而是采用了交错排列的方式。这种排列所带来的弊端就是,气缸出气口需要平行的两个才行,同样,空保也有两个。不过与常规的双发发射器不同,灵云弓的空保并非联动,而是独立的,这保证了其中一个空保没被解锁的前提下,灵云弓也能为另一个解锁了的空保供气。
模块摄像横冲采用弹夹式载弹,载弹量10发,发射精英弹,泵动式上膛,尾部设计有模块化尾托连接口,随发射器附带有一个可拆卸的摄像头。
模块摄像横冲的弹夹采用中规中矩的平行排列样式,这在牺牲载弹量的同时,降低了弹夹的厚度,保证了发射器的外形。可能由于设计失误,模块摄像横冲的弹夹再发射完最后一发的前提下再次上膛,弹夹会弹出弹夹口,而2017年发表的战术迷彩配色咋没有这个情况发生。
有趣的事,虽然发射器采用横冲样式,但其并不能连发,这使得这把发射器有着奇怪的手感。
模块摄像横冲最大的特点是,其带有一个可以安装于导轨上的摄像头。摄像头分辨率为720P,采用SD卡储存,4节5号电池驱动。为了使得摄像头不会轻易脱落,设计师在摄像头的右侧设计了一个橙色旋钮,旋转他可以使得导轨连接器紧紧的夹住导轨。相对于最早的NERF摄像发射器摄像E,模块摄像横冲的像素有着显著的提高,并且保留了拍照功能,但其录制效果依然奇差,这可能也是日后NERF不在推出有类似功能的发射器的原因。
有趣的事,模块摄像横冲虽然设计了全新的步进系统,但发射器主要的动力组完全的移植于木兰系列的守护弩的内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