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湖骨笛的另一个秘密
往往以前我们对贾湖骨笛的认知仅限于其音乐性能上,只知道她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的乐器。但是最近我发现贾湖骨笛不止于此。从度量衡的角度看,贾湖骨笛还透漏了一个中华文明延续了八千年的秘密。
首先,中国有文字可载的尺度记载,从周代起,确立一尺为一百颗黍粒的长度此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至近代引入西方计量单位才废止。不过我用现代的黍粒实验,纵向排列一百颗与如今的木工尺依然相差不大。虽然根据古代横黍尺和纵黍尺的记载来看,现代黍粒已经与古代大了很多,横竖比例亦不一致。但是如今有大量的汉尺存世,长度在23-24之间,以如今的黍横向排列,依然还是此长度上下,并未有太大改变。至于所选用的黍粒大小,汉唐所讲“秬黍中者”,从如今理解逻辑包括古人注解,都明显讲要用中等大小的黍粒。但是以朱载堉为代表的一类,硬是要说“大,好”为“中”,是“中用之黍”。不得不说,这个字意并非常用,更不合语言表述逻辑,多是河南方言的用语习惯,查了一下朱载堉还正好是河南老乡,那没事,属于是了他钻牛角尖了。。但是明清明显是使用此观点,导致一尺之长越来越大,这是后世的事,暂且不表。
那回到前面,夏代目前还未有定性类文物出土,但是商朝殷墟有出土两把尺,为16厘米不到。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此就是商朝一尺的长度。但也有学者在考察了商朝青铜器尺寸后发现,此尺较少见到使用,而商朝青铜器经常出现19.7厘米的长度单位。推测此长度单位也极有可能是一种常用商尺。而周代尺比较模糊,根据不同学者考证为21.5-23左右,秦代度量衡一统,根据出土文物为23.1,汉朝亦延续了此长度,但是结合马王堆出土的竹律和一枚民间所藏的汉玉律来看,汉朝在音乐上可能使用了其他尺度,为19+~25+。陈正声老师根据管口矫正公式计算马王堆律管的黄钟为A,但是我实际根据公布的数据剪裁了一根塑料管,试吹发现,并不能吹出A音,官方所给马王堆黄钟律管孔径为6毫米,长17.8厘米,而我连续使用7毫米和8毫米的管径实验,都发现由于管径过窄,不论是否堵住管底,都无法发出理论基音,只能用加急气息吹得一个F~#F左右的音,而另一支玉律为无射,复刻吹得音为bE~E,推理得黄钟管长为23厘米出头,也是F~#F此值。至于有人猜测马王堆律管是明器而非实用之物的看法,我觉得不妥,因为带入比例计算,马王堆律管所用的尺非常接近19.7,而且管径也的确严格遵照了汉朝文献中所讲长九寸径三分的说法。我觉得如此严格的遵照比例,肯定不是胡乱制作,而且此律为竽律,可能有如今我们所不知道的使用方法。而我测得的汉朝黄钟数值区间,正符合河南博物馆所藏一支贾湖骨笛的筒音为#f的测音。且贾湖骨笛的长度区间,亦符合商尺19.7~汉晋尺23-24间。所以,贾湖骨笛可能就是当时古人以排黍为尺来制作,由于黍粒大小不均造成了偏差,亦或者就是由统一尺度通过计算而得的不同调的长短。并且贾湖骨笛上还有钻孔错误,没有钻透,然后修正孔位的痕迹,修正值为一毫米左右。所以可见贾湖文明就已经拥有十分精确的度量用具,而且此用具的制度习惯,可能就已经是为排黍百粒来确定了,此制度甚至一直延续到了8000年后的清朝。而贾湖骨笛所展现出来的,不止是精确的度量体制。在贾湖骨笛的指孔定位上,更展现出了当时先人就已经具备成熟的运算能力,甚至有一支骨笛的计算上,以符合如今的十二平均律。如果如此先进的文化,还不能被称以“文明”,那何又叫文明呢?如今西方以发现人口数超过5000的城市,有文字和复杂礼仪建筑符合此三点者为文明标准,我觉得甚为可笑。这个标准怕不是如今许多非洲国家都不能具备。如今西方人受制于自己的字母文字逻辑,导致百以内的加减乘除计算都需要计算器完成,和贾湖文明相比,又如何呢?而且贾湖文明可能也仅是当时的一个小型聚居区,可能还有更大型的聚居地可能还埋在某处地下,不过亦可能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完全抹去印记了。但是综上所述。小小的一支贾湖骨笛透漏的并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意义,更是其文明程度化的体现,可能由此所诞生的尺度定义,甚至延续数千年。所以,我认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出现,源头远非殷商,亦非河洛古国,可能是更早于贾湖文明,八九千年前便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