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湘刀文斌谈如何写好爨体书法

2021-02-16 10:04 作者:txbihai  | 我要投稿


       在岭南地区,爨体书法的发展离不开已故书法家秦咢生(以下称秦公)的推广,粤爨主要就是在秦公的影响下形成的,使得岭南地区的很多书法爱好者是在秦公的作品启发下开始爨体书法的学习。我也不例外,来到珠海是从张添亮老师的“银都酒店”和秦公的“珠海市博物馆”的匾额书法的影响下,逐步进入爨体书法学习的大门。

       而在云南地区,滇爨的发展是在爨乡的爨碑影响下形成的,其一直保留了爨体求创变和自然天趣的风格,由于区域文化的不同,使得爨体书法留存的两处重要地方——广东和云南,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当然江浙沪、山东、山西、贵州、北京等地也有爨体书法的踪迹,但相比粤爨和滇爨,尚没有形成比较鲜明的地域规模和地域风格。

        爨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友会、人民大学珠海校友会、云南省人民政府驻珠海办事处领导的见证下,聘请张添亮老师为荣誉会长。(左6为张天亮老师)

秦公题写的珠海市博物馆,新馆继续使用了秦公题写的书法,可惜把字做小了。

张添亮老师题写的“银都酒店”与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同列一栋建筑物。

取法乎上求卓越

       我们学隶书是学刘炳森的,还是“汉隶十强”?当然是“汉隶十强”,那是中国隶书史上的最高峰。我们学欧体是学田英章,还是欧阳询?当然是欧阳询,他是这款书体的创始人。话说回来,不是刘炳森和田英章的书法不够优秀,是因为学习书法一定是要选取最高水准的碑帖去学习,“取法乎上得其中”,如果你选的老师和碑帖不够优秀,那么你的上限过于低,那你的进步会很快触到天花板,并且会浪费不少时间。

        我们学爨体是学秦公、赖少其,还是云南诸家?在不走弯路的情况下,首学必是学二爨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自清代两块碑出土以来,爨体所有书家的学习都是源自这两块碑。从方法论和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爨体书法的学习首先要从二爨碑开始,并且这个学习是贯穿始终的,当然期间可以穿插学习秦公、赖少其、云南诸家,可以学其求学方法,但不可过多学其形。事实也证明,由于滇爨各书家的学习是直接从爨碑开始,并且更为重视爨碑,使得滇爨书法的发展更为丰富,且后劲十足。由于位置的关系,爨乡学者对爨碑、爨事、爨氏、爨史、爨文化、爨体书法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远远多于粤爨,爨体书法在爨乡的发展甚至出现多个自由形态,而粤爨的发展还是在秦公的藩篱下被束住了,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这不是秦公的问题,是后人的问题。

        取法乎上求卓越,此观念的强化是我在第一次拜访国际著名画家蔡楚夫老师,他强调于我的。他的成长亦是如此,在求艺的道路上,一直追求卓越,寻一流的老师、看一流的作品,把自己放在世界艺术史中去寻找和争取自己的位置。他未教我画画,却无私的提供了学艺的思路和方向于我,是我亦师亦友的贵人。

左起:李宙锋、张文伟、王立彬、李卓祺、湘刀文斌、陈颂声、蔡楚夫、洪涛、陈红兵

爨协成立时的合影

融会贯通集大成

       我们知道爨体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兼有隶书和楷书的特点,隶中有楷,楷中有隶。所谓“融会贯通集大成”,即融会各家思想、学说、风格、技巧等而自成体系或自成一格。

       对二爨碑的书法学习,临帖才是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旷日持久的、贯穿始终的基础学习。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临摹各派,比如秦公、赖少其等,习其形,究其法。对爨体书法史也需要进行了解,对隶向楷的演变过程及其他类似的优秀碑体进行了解和学习,上溯汉隶十强,然后追至唐楷。

       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我现在能够做到对书法和篆刻的热情始终不渝,每刻500方印,每写完一年的书法,我都有学到新的知识点,作品还在不断进步。把自己置身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印史瀚海的知识海洋里,我进步的空间无限大。辅之当代艺术思想,融会贯通集大成,你会发现道路越走越宽阔。


在赖少其先生题写的“学如穿井”匾额下与朱宝雄先生从中山图书馆倪馆长手里取真经。

为写好爨体,我把自己套牢在爨文化的世界里。下面的每一项活动都让爨体书法进入到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想尽一切办法推广爨体书法,并且充分肯定滇爨书家取得的成绩。

展现个性追创变

       在我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离不开学习篆体和篆刻的有力补充和互动。爨体原本就有金石的味道,我们学习的碑帖也是直接从碑文上拓下来的,其力量感尤其体现在石匠雕刻文字的刀法上,其入笔时方笔诸多,收锋果敢有力,转折处多为直角,笔画焊接处直接无焊点等特征都是篆刻中刀法的鲜明特点。在我的有限认知中,认为篆体是中国文字字形结构最为丰富的字体,其结字既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点,也有文字符号的特点,赋予了汉字意会的特征。爨体过于雄强,云南的书家融入行草风格,使之产生更多的气韵。而篆刻所追求的“方寸间疏处跑马,密不透风” “方圆可施”的境界,也能在爨体中进行融合和创变,我开始在爨体书法中进行实践,在结字方面,在爨体的书写中融入篆意,以区分于其他书家,产生不同的爨体,伟大的老毕称为“湘刀体”。此外赖少其写爨体融合了清代金农漆书的精华,在结字中笔画长长短短、不拘一格,对我的影响也很大。还有篆刻中的结字的技法“把所有字当成一个字来结字”“笔画穿插、粘连”“借笔画”“共笔画”“象形化”“拟人化”“大写意”等,对我爨体书法个性化的展现,意义非凡。

       由于爨体书法一直属于小众范围研习,远比不上“二王”“四大楷”“启功体”“炳森隶”的普及。在我看来,这种局面正好为爨体的个性化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和发挥的机会。因为在人们的公知认识中,爨体还没有形成如同唐楷那般固化的形态,人们对爨体展现出了无限的包容性,我认为自然天趣、质朴古拙的爨体,其发展的趋势将是追求个性的创变,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以上是学习爨体书法,我个人在方法、思路、实践上的粗浅表述。详解请关注本人将出版的《说爨》一书。

学识肤浅,请各位海涵!

祝大家春节快乐,工作和学习双丰收!


湘刀文斌谈如何写好爨体书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