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实战经验十条总结
虚实之机,或说动静之机,变化全要因敌变化而变之。正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
1. 随敌变化而我变,知己知彼
推手练习过程中,要细心体会手上力点的转化。一只手上有九个力点:五指、大鱼际、小鱼际、掌心、掌背。
2. 全身掤劲不能丢
掤劲是一种弹性的、能伸能曲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它是太极拳的基本特征。
3. 容吞引化
在推手过程中,必须敢于将对方的劲放进来,放进多少力,等对方失控或撤劲时,再顺势给对方多少的力量。
能容吞引化后才能吐、能放、能发。
容吞引化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胸前容量加大。
4. 能合就赢
先合住、或说先拿住、或说先控制住对方,一定要主动,赶到“先”这个胜者的位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 化打合一
要求在化掉对方来力的同时找准发放的位置和方法,将对方击出。
6. 多走立体螺旋劲
太极拳是一种浑圆圈的运动,每一动作,不只单单有平圆或立圆,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7. 下塌外碾
先合住对方,再把劲塌到对方的脚下,然后用一种搓力将对方发出。
8. 造势借力
从反面入手制敌。(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用法)
9. 交替运用、处处克敌
推手中不能总想着一招制敌,有的制敌方法在某些人身上并不好使,所以方法得交替使用,这一招式不行,我还有下一招。
10. 意力结合
讲用意不用力不对,用力不用意也不对。应该意气力(精气神)结合最好。
【作者简介】王胜利,字晔,1946年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当今陈氏太极拳小架的主要代表和传人之一。其祖父为太极拳忽雷架传人。外曾祖父为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武术教练、国术大师陈子明。
他自幼受太极拳文化熏陶,对太极拳情有独钟,随舅父陈玉琦、陈玉璋、姨母陈立清习练太极拳及器械,同时向陈天河学练陈鑫所传二路炮捶。并不断与陈宝胤、陈盼铭、陈居铭、陈金鳌、李玉章等诸多太极名家共同研习拳术。为提高拳艺,1968年返回河南老家向一代宗师族伯王雁学习大架套路。
大学毕业后,他长期担任学校领导工作,随铁路建设需要,几十年来先后工作于安康、汉中、铜川一带。虽工作繁忙,但数十年间习拳从未中断,故技术全面、力沉劲整,功夫纯正。闲暇之余,遍访各式名家,深研太极之理,深究太极之根,故拳理兼修、文武俱进,尤其对陈氏小架研究深厚,言谈举止皆显师者风范。
1966年开始传拳,由于他为人谦和、厚道,打拳极讲章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极重武德,择徒而授,深得学者拥戴。
2006年退休后与师弟职宝贵、郑福祥及弟子潘伟等人发起和组织成立了陈子明太极拳研究会,在舅父陈玉璋和众师弟的协助下用两年时间对陈子明老前辈的理论书籍进行整理、修订,现已公开发行《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深受小架爱好者的好评。
王胜利现担任陈子明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兼总教练、北京管理学院武术协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西安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