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环境心理学笔记:虚拟环境与行为

2019-03-27 23:56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虚拟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由于互联网打破了交流的物理环境限制,使得人们拓展了自身的社交圈,但也因为虚拟环境中缺少了诸如通过路人问路、求助图书馆查询资料等随机的社会因素,也让个人失去了开展社会交互的机会,限制了人的社会资本。

 

虚拟环境与行为情境。互联网的出现,也生成了虚拟行为情境(参与者可以通过计算机中介交流,在互联网上建立具有象征意义的虚拟空间或地点)。虚拟行为情境可能与现实行为情境冲突,如老师在课堂上上课的时候,学生在桌底下打开游戏进行玩耍;虚拟行为情境也可能与现实行为情境相辅相成,如学生打开相应的学习平台跟进老师的授课进度。

因为虚拟行为情境不受到时空的限制,它在与真实行为情境产生交互时便会模糊环境划分的界限:由于虚拟平台的介入,我们的工作学习环境和生活娱乐环境很难再被明显地区分开来,有时候,我们在工作学习的时候打开网络和朋友聊八卦(娱乐),而在闲暇时光中,也有可能被上司忽如其来的邮件扰乱娱乐的心情。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暗示着我们的生活很可能会出现“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导致“永久在线”综合征——无论工作还是休息,个体均会通过多个点子设备随时接收虚拟环境中的讯息,保持时刻在线的状态。此时,人既是增加信息获取、主动增强与外界联系的主动方,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方。

互联网、无线传输的即时性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时常打断单一任务的连贯性,这迫使当代的人们不得不学会在多项任务之间频繁切换、转移注意力。例如,刚刚准备阅读学习时,来自上级的一则紧急信息送达,于是自己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转向迫切的任务。网络的即时性所致使的“多重任务处理“、“当前事项频繁被中断”以及“需要管理大量的信息”,会给个体带来大量的认知乃至是情绪问题(高水平信息过载的个体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有更强的焦虑体验)。

 

虚拟环境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虚拟环境提供的信息是分散的、片段式的,与真实情境中立于个体形成整体的环境知觉不同,它可能会限制个体对周围环境形成整体认知的能力。不过事先进入虚拟环境或许会有利于个体适应新的真实情境。

由于计算机远程访问虚拟空间的形式只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高选择性的信息,个体难以获得关于环境的全面的认识,加上技术人员有可能会缩小虚拟情境中的缺点,这些都会导致个体容易对现实情境产生不满,而对虚拟情境的满意度上升,让个体沉迷于虚拟情境的可能性增加

 

当然,虚拟情境也会有一些促进作用。譬如,虚拟情境通过位置共享、共同好友推荐等增加了人与人在现实中互动的可能性,弹幕的存在让更多人能够在观影中产生共鸣。而网络的即时性也让一些宣传、预警(天气预报)打下了很好的基石。

摘自:《环境心理学》(苏彦捷)

图源:堆糖


环境心理学笔记:虚拟环境与行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