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省雄风三型反舰导弹

雄风三型(Hsiung Feng III)反舰导弹是由台湾省中山科学研究院自行研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是雄风导弹家族的第三款拥有编号的导弹(雄风二型改进导弹是隶属雄风二型,并非单独有编号的款型)

重量:1.47T
计划预算:118亿9300多万新台币
单位预算:9910万新台币
长度:6.1米
直径:46厘米
发动机:外挂火箭加力器+液态燃料冲压发动机
作战范围:150千米(2017年台媒爆料的的改进型号则是400千米)
飞行高度:10—250米
速度:2.5马赫
制导系统:惯性导航+主动雷达导引

雄风三型导弹使用的是冲压发动机,而雄风三型导弹的研究和中山科学研究院对冲压发动机的研究要追溯回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天弓导弹时在导弹动力上的重复投资争议。天弓计划在初期阶段有两项推进设计项目同时进行独立研发,1979年天弓计划启动时分成两个开发项目:采用冲压发动机的天弓甲型和采用固体火箭马达作为推力的乙型。后来冲压引擎的开发也在技术门槛难以突破的问题下起搁置,当时还是天弓乙型的研发案则改名为天弓一型,采用技术还是固态火箭技术。
1990年雄风二型的计划告一段落后,中科院将原先雄风二型开发团队与研发冲压引擎的擎天计划室整合为雄三开发小组。曝光之后,外界预测新一代的反舰导弹将会以冲压发动机作为推进动力,而1999年中科院30周年院庆时展示的擎天冲压载台与测试照片则证明了这一点,随后好几年的时间,有关雄风三的公开消息毫无音讯。而据某些内部人士的透露,雄三原型于2001年7月开始测试,在2004年底到2005年初安装在成功号巡防舰。当时此消息的出现让沉寂下去的雄风三关注度有所提高。2006年,台湾省民间军事爱好者拍摄到成功级巡防舰上的大型导弹发射箱后,引发岛内媒体和爱好者的轩然大波,有些媒体和军事爱好者自然而然想到当时处于秘密状态的雄风三型导弹计划。
2007年10月10日,第96年双十国庆大会兼台湾省军队同庆操演地面部队展示中,台军正式公开雄风三型反舰导弹实体。雄风三型的计划代名为追风[计划总预算为118亿9300多万新台币]。原始设计采用助推器与续航冲压发动机整合一体装置于弹体后段的整合冲压发动机。这个原计划是为了节省导弹的长度与体积,然而到开始量产时为了安装在成功级巡防舰的上层甲板而进行二次缩减长度,最后索性直接放弃导弹内整合式燃烧室设计,采取外接式可抛弃助推火箭设计。发射时,由2具导弹外部侧挂的火箭助推器将导弹送至高空,并加速到一定速度后点燃内部冲压发动机进行后续航程,大幅提升飞行速度。不过在当时,侧挂的助推器也是遭遇以下问题:首先是可能会出现不能同时脱离导致导弹偏离航线的情况,然后是为了防止脱离后因为气流原因和弹体发生碰撞,以及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部使用硅粉隔热材料。后来修改了助推器的外形,同时把助推器脱离方式改成微型爆炸脱离,隔热材料也改成中科院化学所自行研发的硅橡胶隔热材料。
2013年,雄风三型进入台军编列,一直到2013全年共生产120枚,量产的雄三导弹安装在8艘成功级巡防舰和7艘锦江级巡逻舰上,船载板本以双连装发射台为一组,发射箱装载方式为左右并排,每艘船上装载两组共四发雄三导弹,后来也出现发射箱双连装并列安装四组发射台的配置。沱江级巡逻舰首舰沱江号的发射架安装区理论上可搭载四组四连共十六枚雄三导弹。但实际上因为沱江级的舰体承载稳定性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和锦江级一样只配载两组双连装发射管。

车载机动型在2013年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公开,机动型主要配发台湾省海锋导弹大队,发射拖车组重32吨,拖车头安置一台30千瓦的发电机,为发射架提供操作所需的电力。
2014年10月18日,台湾省海军进行本年度唯一一次,也是雄三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最后一次射击验证测评。2艘进行验证的隶属成功级的舰艇在台东外海发现目标靶船后,按照正规作战程序各发射1枚,验证测评全程共发射2枚。2枚雄三导弹全部成功击中靶船,这也代表雄三导弹完成台湾省海军所有的作战测评,成为台湾省海军作战舰艇的作战装备,正式进入完全战备状态。
2018年7月16日,成功级田单舰进行海军导弹射击任务训练,7月15日开入九鹏附近海域,7月16日7时7分,舰长孙康华下令允许发射,7时10分00秒田单舰进入发射位置,航向347度T、速率10节,靶船为台湾省中权号战车登陆舰(LST-221),方位067度T、距离47千米,位于北纬22度05分、东经121度3分。发射导弹为二号架4号弹,发射编号S015,于7时11分11秒命中47千米外的靶舰,全程总耗时1分11秒,导弹速度在2.2-2.4马赫。
2017年11月中旬,有消息称中科院在九鹏基地进行增程型雄三的作战测试,射程已达400千米。台湾地区负责人同意增程雄三的量产计划,数量至少为60枚,未来可以在岸基固定阵地发射与车辆机动发射,至于未来是否可在海军新一代主力舰及新一代巡防舰上部署,将要视海军需求以及新式军舰载台能否承载条件再做考量。这一消息很快被广传。而中科院也在报道后几日内发表声明,表示有关增程型雄三反舰导弹于九鹏基地进行导弹测试的消息是“自行臆测报导,内容非属事实。”而雄风三型目前是否有改进型号也是未知消息。
雄风三型的导引及寻标系统推测应该是由雄风二型反舰导弹的平面阵列搜索天线改良而来,以改良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射控程式提升反应速度,因应超音速导引需求。不过由于中科院未能在弹体超音速飞行的摩擦发热问题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原计划的红外线导引系统并未安装。雄三的有效射程据说为150千米,也是当时台湾媒体在雄三公开初期一般报道认为它有和雄风二型导弹相等射程的性能。后来在2016年误射事件后,台湾省政府MND军事发言人陈中吉声明中强调雄风三的最大距离为150千米,于是150千米就成为暂时性的官方数据。
[某血网在2016年误射事件后发文称雄三有400千米能打到大陆的说法更是纯属炒作无稽之谈]
同时根据时任台海安全研究分析中心主任梅复兴的文章中提到,由于冲压引擎启动后需要足够速度才可运作,初始加速以及姿势控制等过程,雄风三型导弹可能至少需要4海里的距离才可完成作战开机程序。对同样约150千米标准的水面目标,以鱼叉导弹为例子,反舰导弹极速大多在0.8-0.85马赫区段,从发射到目标会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即使在地平线距离才捕捉到目标,也还有近2分钟可以反应迎击。但如果是按照雄风三所称的2.5马赫的速度,抵达目标区仅需3分钟,进入地平线距离时反应时间会大幅降低到30-40秒左右,增加防御方的迎击难度。
使用单位:台湾省军队
补充内容:误射事件发生于2016.7.1日,因为涉嫌b站专栏违禁信息里的时政类封禁已被审核打退八次,所以在此不做简略介绍,有兴趣的可以前往微博等搜索事件经过。
(注:本人有打算把专栏发到QQ看点的意向,如果有愿意的可以私信我要授权,也可以找我要一部分专栏的稿子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