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迅捷剑:骄傲、荣光与死亡
作者:交泰双剑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谈到迅捷剑,世人总会产生种种或美妙、或深沉、或血腥、或荣耀,乃至于难以捉摸、不可描摹的遐思。

她(请允许我用“她”来描述这种美丽而致命的武器)可以是马德里小巷里,昏暗月色下的一抹杀机冷光;她可以是法王路易十三枫丹白露宫廷,身着高跟华服的宫廷贵族拔剑对峙时的剑拔弩张;她可以是罗克鲁瓦战役终末,面对飞驰而来的法兰西骑兵团,弗兰德斯老兵脚下的血腥沙场;更可以是米兰广场前,纷飞的白鸽背景下,两名血气方刚剑手的白刃相向。

她可以是血腥,可以是温柔,可以是神秘,可以是冰冷,恰如一名忽冷忽热、难以捉摸的情人,轻轻吻上你的眉间。
这一吻,可以是柔情似水,也可以是杀气凛然。
这就是迅捷剑。
一、从《佣兵传奇》开始
描写迅捷剑的电影,笔者以为《佣兵传奇》无出其右。
这部电影原著是西班牙小说家Arturo Perez-Reverte的系列小说《Captain Alatriste》,国内译名为《佣兵传奇》。

在此笔者无意从全局角度去描绘整部影片的宏大广阔的世界观、铁汉柔情的剧情、精致入微的服化道(或者说,时机未到),只想探讨一下在这部影片中,迅捷剑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迅捷剑,是一种细长、锐利而优雅的武器,有着修长的剑身和双面剑刃,最早发源于意大利Bolognese群体(或者叫做Bolognese Swordsmanship,博洛尼亚剑派),早期的代表人物是Antonio Manciolino和Achille Marozzo。在迅捷剑的另一个圣地,西班牙迅捷剑剑法则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臻至极盛(代表人物为Jerónimo Sánchez de Carranza);随后的几个世纪,迅捷剑在法国获得极大发展,并且走入西方宫廷,成为决斗的必备武器。后世所谓side sword(侧剑)、small sword(小剑)都可以视作迅捷剑的延伸。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迅捷剑是每一个男人随身必备之武器,你可以出门不穿衣服、不穿鞋子,却决不可不佩剑,决不可不随时准备迎接挑战。
对于这些生在15-17世纪之间的武士来说,迅捷剑,是穿行街头护身制敌的利器;是行走江湖的必备品;是罗曼蒂克的催化剂;更是杀人破军的伴侣。




二、死亡之舞与生之守护
接下来,我们便根据电影,谈一谈西班牙迅捷剑的技法特色。
(一)直角圈位,自然站位

西班牙迅捷剑继承了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的几何奥秘,在达芬奇眼里的完美比例人体,摆出了“十”字型和“火”字型形态,并且分别融入了一个矩形和一个圆形之中。

根据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第三卷第一章的描述,一个完美的人体应该是这样子的:
“肘部到手的中指尖的长度为身高的五分之一;肘部到腋窝的长度为身高八分之一……”
而在《佣兵传奇》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种姿态:

除此以外,西班牙迅捷剑并不像意大利迅捷剑那样讲究弓身,而是讲究自然站立。诚然,弓身位可以使自己的身体远离对方的剑尖,在同样的臂展和剑长之下,更容易攻击到对方并保护自己,但是这种站位同时也放弃了高度和力量,如果遇到绞剑和耗时持久的决斗,这种站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劣势。


尤其是在西班牙“真实之术”(Destreza)流派之中,这种站位被推崇到了极致,在该技术体系下,两脚应当间距一卡斯蒂利亚尺,呈直角站立,脚跟与之处于同一直线,剑与手臂向前伸直与躯干呈直角,剑尖直面对手,十字护手与地面垂直。



(二)防在攻先,岂在杀伤
迅捷剑虽然是现代重剑击剑的前身,但是迅捷剑与现代击剑近乎是两种不同的技术体系,具体而言,技术目的、装备特性、战场环境都大不相同。在此,我略作总结:
1、护身为主的技术目的
相比以抢点得分、计分取胜的现代击剑,迅捷剑的流行时代是一言不合、拔剑相向的时代,哪怕是亲密的朋友,也有可能因为政见不同而白刃相见。在这种环境下,迅捷剑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杀伤对手,更在于保护自身,毕竟“一力降十会”只存在于徒手搏击之中,假如自身抗击打能力强,完全可以迎拳而上,以伤换伤。但是对于冷兵器无甲格斗来说,哪怕是娇弱无力的女士都可以以恰当的武器、在恰当的时机、从恰当的角度杀死技艺娴熟的剑士,因此迅捷剑注重先控敌而后伤人,努力避免两败俱伤的“双杀”。

2、厚重浓醇的剑器
与现代击剑的轻盈迅捷有所区别,虽然古典迅捷剑名带“迅捷”二字,但是速度上仍然略有不如,毕竟最重的重剑不过770克,迅捷剑至少就有1000克,个别以长度取胜的迅捷剑更是重达1500克。这么重的重量就决定了迅捷剑不可能以拨打为控剑手段(实际上,拨打根本不可能控剑),必须寻求在长时间的绞剑之后,彻底控制对方剑路,或者将对方封锁在外围,再寻找机会求战。
同时,现代击剑偏重“手指运剑”,尽量减少挥舞胳膊带动剑路,但是这对于迅捷剑来说是极为困难的,很少有人能仅仅凭借手指便挥动两三斤的迅捷剑,更不要说在绞剑时压过对方剑路。
再者,迅捷剑发展出了人类冷兵器史上最为优秀的杯状护手(俗称“大碗”),这种护手完美保护了持剑手,使得对方偷袭手部(“偷手”)成为天方夜谭,与十字剑格的结合更是使得完美控剑成为了可能。

3、游走灵动的战法
现代击剑往往只有一条狭长的剑道,选手恰似两鼠斗于穴中,只能一往无前,交剑争胜,决无左右摇摆、游斗寻机的可能。但是西班牙迅捷剑却鼓励剑士与敌人展开圆圈缠斗,在交战中寻找突破的机会。


(三)剑与匕首的死亡之舞
在《佣兵传奇》中,我们会看到,主角们并非是仅仅右手持剑,他们的左手也会拿着一柄匕首或者一件斗篷,这也是经过了实战检验的经典技术。左手的斗篷可以用来迷惑对方的视线,还可以挂住对方的剑以实现控制。
随着时间发展,帆船匕首逐渐大行其道,可以发挥短剑+盾牌的双重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匕首本身就带有一个非常厚实宽阔的护手可以有效保护持剑者的左侧,而匕首的锋刃也能够发挥格挡保护作用。而当剑手的右手剑控制住对方之后,左手的匕首则可以施展突刺,一击毙敌。


三、最后的迅捷剑、最后的武士与迅捷剑精神
让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看看整个影片的big picture吧。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呵?
在影片末尾,1643年5月18—19日爆发的罗克鲁瓦战役,法兰西与西班牙两国军队,新时代的新王与旧时代的王者在此为了陆军之王的冠冕爆发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标志性的一场陆战。是役,法军阵亡六千余人,西军阵亡八千余人,最精锐的弗兰德斯军团一朝尽没,西班牙自此逐渐退出欧陆争霸的舞台。
这一年,距离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三世派遣诺曼底探险家让·德贝当古,在加那利群岛建立殖民地不过241年;
这一年,距离西班牙的伊莎贝拉的丈夫费尔南多继承阿拉贡的王位,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与阿拉贡王国成为共主联邦(即著名的“半岛大婚”),不过164年。
这一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自此拉开殖民时代的序幕不过151年;
这一年,距离法西两国签署卡托—康布雷齐和约,永久确认西班牙在意大利的主权(同年法兰西英主法王亨利二世在骑士比武中丧命,法国自此陷入30年的内乱),不过84年;
这一年,距离西班牙和荷兰联合省在年签署十二年停战协定,不过34年。
主角阿拉特里斯德上尉生逢的,便是这样一个时代,他生于西班牙帝国辉煌强盛的余晖时代,彼时的西班牙,因为海外殖民开拓,享有了新大陆数之不尽的财富,来自美洲黄金、白银、可可、蔗糖,来自亚洲的瓷器、香料、丝绸,构成了这样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西班牙黄金时代。
十五、十六世纪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一切财富,都对西班牙人的打开了大门,等待他们的享用。
然而,出身低微的阿拉特里斯德上尉,却与这盛世并无关联。
他曾行走在齐腰深的海水中,突袭新教徒的重炮营地;

他曾为了帝国的荣耀,钻入法兰德斯的布雷达地道中;

他曾为了国王和王室的利益,亲冒矢石,潜入黄金船中夺取2000枚金锭。

他得到了什么呢?
曾与他情同手足的瓜达尔梅迪纳公爵,刚一回到马德里,便于他划清了等级界限;

苦恋许久的女演员,被纳为国王的禁脔,不幸染上梅毒之后,便被抛弃在修道院之中暗无天日;

一手抚养长大的养子因为曾经做过法国间谍,被判为苦役,当他去苦苦哀求奥利瓦雷斯伯爵时,得到的却是冷漠和无视。

一名技艺娴熟、剑术高超的剑士,在这样的辉煌盛世,却被嘲讽为“为了四个铜板出卖自己的剑”。
然而,当西班牙与法兰西发生战争时,他却还是选择了回到军中,面对着不可抗拒的法兰西骑士,发出了最后的怒吼。

属于战士的怒吼。
阿拉特里斯德上尉,名为上尉,却并非上尉。他不是最诚实的人,更不是最虔诚的人,却能够在枪林弹雨和铮铮铁骑面前,举起自己的迅捷剑,摆出了那最后的剑势。
这一战,不为金钱,只为尊严。
在阿拉特里斯德上尉绽放出生命最后一丝华彩之后的234年,西元1877年9月24日的清晨,与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西乡隆盛死于乱军之中,后世所谓“西南战争”就此告结。

自此,日本的武士时代彻底结束,后人曾著《最后的武士》来哀悼西乡隆盛的逝去。时至今日,西乡隆盛仍是日本人心中的英雄,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更将其奉为精神偶像。
从伊比利亚半岛到日本列岛,时空虽异,情境却差相仿佛。
恰如特洛伊的王子赫克托耳为了特洛伊而与不可战胜的阿喀琉斯交战时一样,阿喀琉斯得到了赫淮斯托斯的无敌战甲,又得到了拉偏架的雅典娜的帮助,更不受诸神所钟爱。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战,更是为了亲人、朋友、特洛伊城邦而战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拼死一搏。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胜而死之。
正如成书于江户时代的《叶隐闻书》所说,“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一名武者,唯其能有不畏死亡的勇气、决心与意志,才有机会如流星一般,哪怕转瞬即逝,也能绽放无限光辉。
迅捷剑是决斗之剑,是武者之剑,更是勇气之剑。
而迅捷剑精神,便是决斗精神,守护精神,乃至于大无畏、大勇气、大悲悯。
蜉蝣凡人无轻重,唯此一剑耀此生。
与诸君共勉。
作者简介:
少读四书聆圣诲,长以六经注我思。
立功立言人间事,欲穷道心尽精微。
行及五洲观色相,捐身屈志红尘中。
何如持剑行列国,一夫轻取十六州。
交泰双剑,少习儒学,长修经学,留学北美,归于复旦,致力司法民律,精修财务数算,目前从事投行业。
擅双剑、长枪之术,以卫仁恕忠信之道,修心斋坐忘之技,以求逍遥婴宁之境。虽才识驽钝、力有不逮,犹以四海家国为己任,以天下大同为旨归。弘毅志远,九死不悔,君子乾乾,夕惕若厉,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