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科普
理论解释:
首先,通过百度百科,搜素阴谋论的相关解释。

阴谋论通常是指对历史或当代事件作出特别解释的说法,通常暗指事件的公开解释为故意欺骗,而背后有集团操纵事态的发展及结果,以到达该集团损人利己的目的。阴谋论的三个特点为“损人利己”、“故意欺骗”,“合谋操纵”,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算一个阴谋论观点。
此观点有点难以理解,我们不妨画图表示。

按照事件的时间发展顺序对事件进行划分,事件通常可以分为“事件发生”“讨论过程”“事件结果公布”这三个过程。其中,如果事件发生事件很短或者一些特殊事件,可以没有讨论过程。
那么我们再回到阴谋论的解释中来:“阴谋论通常是指对历史或当代事件作出特别解释的说法,通常暗指事件的公开解释为故意欺骗”。这里提到阴谋论是暗指公开解释为故意欺骗,也就是说,从时间轴上来看,阴谋论的观点是在“事件结果公布之后”。

继续回到阴谋论的解释中:“而背后有集团操纵事态的发展及结果,以到达该集团损人利己的目的”。这里的“背后集团”是指“公开解释”的背后拥有“背后集团”。同时,做出的“公开解释”受到“背后集团”的操纵,此“公开解释”是受到“背后集团”操纵的结果,不一定是客观事实真相,而是“背后集团”认为的事实真相。同时“背后集团”操纵的目的是为了损人利己。
那么,符合以上特点的观点才称得上是“阴谋论观点”。
举例论证:
为了更好的解释阴谋论观点,我们不妨设置一种场景。例如:

张三经常偷盗,同时“我“经常被张三偷。有一天,我的邻居被偷了。事件调查交给了一位自称”公平公正“的李四来调查,预计调查时间需要很久。那么,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前,”我“因为经常被张三偷,所以我有了应激反应,本能的认为”偷盗之事皆为张三所为“,所以做此猜测。但是,我的邻居不这么认为,他说他有一个仇人,他猜测”偷盗他的是他的仇人“。那么等到调查结果公布,自称”公平公正“的李四公布调查结果:偷盗我的邻居的人是张三。这个结果刚刚好对上“我”的猜测。应该注意的是公布的结果未必是客观事实真相。公布结果之后,机智王五认为事情存在蹊跷,他提出新的观点,他认为:“我的邻居的仇人为了报复我的邻居,指使张三偷盗我的邻居,同时也买通了调查人员李四,让李四公布邻居仇人想让公布的结果“。

这时,我们完全可以将王五的观点成为阴谋论观点。我们不妨使用阴谋论的解释来验证一下王五的观点。
首先,王五的观点不同于已经公布的结果,也不同于结果公布前的讨论,而是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所以符合阴谋论解释中的“对当代事件作出特别解释的说法”。
其次,王五的观点不同于已经公布的结果,同时他的观点既与公布结果前的讨论有联系,又指出公布人员存在问题。符合阴谋论解释中的“事件的公开解释为故意欺骗”。
继续,王五的观点指出:邻居的仇人谋划了此次偷盗事件,并通过买通李四来影响事件结果。符合阴谋论解释中的“背后有集团操纵事态的发展及结果”,同时指出:邻居的仇人是“背后集团”。
继续,王五的观点指出:邻居的仇人为了报复我的邻居,才指使张三偷盗我的邻居。符合阴谋论解释中:“以到达该集团损人利己的目的”。
最后,因为王五指出邻居的仇人与李四共同造成的这个结果,所以属于“合谋操纵”。
综上,王五的观点符合阴谋论的三个特点为“损人利己”、“故意欺骗”,“合谋操纵”。因此,此时王五的观点是一个阴谋论观点。
然后我们回到事件上来,在王五提出此观点之后,事件已经变成从等待调查结果,变成李四公布的结果与王五的阴谋论观点之间的争论。所以在没有其他观点加入的情况下,事情的结果要从两种观点中争论出一种。分为下面两种情况:
其中一种情况:李四公布的结果正确,王五的阴谋论观点错误。
另一种情况:李四公布的结果错误,王五的阴谋论观点正确。
澄清误区:
这里必须要澄清一些误区:
第一:有些人倾向于认为阴谋论或者阴谋论观点本身就是非正义的。但是我们从阴谋论的解释中可以看出,阴谋论本身是一种观点,它本身并不具备绝对的正义与非正义。从上述举例中也可以印证此观点。
第二:有些人将阴谋论等同于阴谋,这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不妨百度一下“阴谋”一词。”阴谋“的基本解释:秘计,诡计。即引导对方犯大家公认的错误,方法是基于事实的谎言。指的是使用设计、计划、策划、谋划、制造、制作、控制、操控、算计、计策、计谋、主意等方式方法,而达到某些目标、目的、结果、效果的行为概述。

从这个解释中不难看出,阴谋指的是一种“行为概述”,是一种事件。而阴谋论则是一种观点。事件与观点具有本质的差异,不能等同,所以阴谋不等于阴谋论。
现实情况:
然而现实中的事件并不像上文所举的例子里那么简单。我们不妨简单的对上述事例做出一些改变。这里假设王五的阴谋论观点符合客观事实。
例如:邻居的仇人在买通李四之后,利用媒体大肆渲染张三的罪行,然后再派人将张三杀害,最后配合李四公布的结果,将罪行完全推到到已经死亡的张三身上。因为此事件必须有一个调查人员,所以李四不能死,只能对李四威逼利诱,通过对李四死亡威胁,对李四造成心理压力,给李四规定“下限”。同时使用舆论的力量引诱李四,让李四明白,维持谎言就能名利双收,不维持谎言那就死亡威胁。因为李四被捧成“公平正义”的代表(捧杀),李四拥有极大地心理负担,所以李四不能简单的表明自己说谎,李四又是代表人物,所以问题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傀儡没有自由可言),又因为被捧得很高,有问题必定“摔得很惨”。而对于王五这种观点,让其消失就行了,因为方法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现实中的情况复杂,更不能确定阴谋论是好是坏,但必须大胆分析,理性思考,实事求是。
阴谋论的乱用/错用:
阴谋论的乱用或错用通常表现为用来给别人扣帽子,同时也夹杂着对阴谋与阴谋论的混淆,对阴谋论的错误解释。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在结果公布前提出“偷窃之事是张三所为”的观点,这种观点极易引来一些群体的关注,有一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阴谋论”,就匆匆忙忙的给提出此观点的人扣上“阴谋论”的帽子,然后将阴谋论与阴谋混淆,将阴谋论解释成“谋划阴谋”,把提出此观点的人描述成“正在谋划一种阴谋”。通过这种方法来攻击提出观点的人。这些人通常是“圣母”和“理中客”,也有一些跟风的人。这些人通常在事件发生到事件结果公布前出现在舆论场上。在阴谋论的解释中,在这个时间段内,任何对事件结果的猜测都不能被称为阴谋论,因为阴谋论出现在公开解释之后。

而百度百科上猜测的意思是:猜想;猜度;揣测;不是事实,凭某些线索推断猜度。猜测本身就不是事实,更无论真假。**但是这些人不管这些,硬是把提出的猜测当成不实言论,硬给观点提出者扣上阴谋论的帽子。它们还口口声声说:“不要把某某某想的那么坏。以后你遇到的各种事情都怨某某某,什么什么我只听官方的消息。”这些看似客观的言论背后,实际上都是在阻止正常言论的发表,在阻止正常的讨论,它们只想让我们闭嘴,但是它们自己不会闭嘴,它们会用大量的舆论轰炸,它们只允许一种声音出现,那就是它们垄断的舆论所发出的声音。等到官方消息放出之后,它们还劝我们:“你们要大胆发表你们的言论,你们要敢于挑战权威,你们要独立思考,最后不忘嘲讽一句你们失去自信力了吗?你们要继续反思!“**
这里必须要指出这种扣帽子行为的危害。一是洗白某某某。二是抹黑和攻击观点或猜测的发出者。三是控制舆论,扣帽子并不是只针对一个人的一种猜测或观点扣帽子,而是给一类人的所有类似的观点或猜测扣帽子。然后通过批判这顶帽子间接地批判这种观点或猜测。它们通常会大规模的出现,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四是扣帽子行为本身就是舆论战中的一种具体的宣传技巧,它还有另外一种名字叫做贴标签。它通常与其他舆论战的宣传技巧同时出现,相互配合。这里说明一下宣传技巧:辱骂法,光环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春秋笔法,又叫洗牌作弊法,从众法。
历史上的阴谋/阴谋论:
(百度百科)肯尼迪遇刺(美乐宗坐敞篷车——脑洞大开)阴谋

事件简述: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30,总统肯尼迪在夫人和德克萨斯州州长的陪同下,乘坐敞篷轿车驶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迪利广场,正当肯尼迪总统向人群挥手微笑时,广场上响起了沉闷的枪声。
警方和特工迅速展开调查,肯尼迪遇刺后数小时,达拉斯警方在一家电影院里抓获了凶手奥斯瓦尔德。1963年11月24日,达拉斯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在奥斯瓦尔德转监过程中,当着数十名联邦特工和警察的面开枪打死了奥斯瓦尔德,而鲁比本人最后也死于狱中。凶手的线索就此不了了之。肯尼迪的遇刺堪称20世纪最大的悬案。
公开解释:官方的调查委员会最终认定奥斯瓦尔德为唯一凶手,动机不明。
阴谋论:有人认为是继任的副总统约翰逊指使杀害了肯尼迪,有人认为是南方的种族主义者动手,有人认为是苏联的阴谋。
(百度百科)911事件阴谋

事件简述: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击世贸大楼
公开解释: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击世贸大楼
阴谋论:美国不少学者在反对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9.11事件是布什政府自导自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