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不是战争的技术,这是战争的艺术

2023-07-06 09:18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  | 我要投稿


(方国珍 形象)

方国珍很郁闷,很着急,很上火,因为他被仇家给举报到官府里去了。

这仇家很显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是龌龊小人,专门在暗处,在方国珍的背后动刀子。

官府别的不行,抓人的效率那是想相当行,前脚接了举报,后脚立刻就对方国珍下达了海捕文书,全城搜捕方国珍。

如此草率就要拿人,这官府里的估计也不会是什么青天大老爷,所以一旦被抓住,那估计就是个死。

方国珍纳闷了,自己这么多年来老实巴交,老实本分,老老实实的过活,自己一直很守规矩,很有边界感,自己为了在这个纷乱不堪的世道上生存,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生活反而会变成这样?

方国珍有疑问,但没有人能解答。

方国珍很伤心,但伤心改变不了现状。

方国珍很愤怒,但愤怒不会让捕快停止追逐方国珍的步伐。

方国珍很难过,但难过不公和黑暗也不会忍让于正义和公理。

要怪,就怪你方国珍太过天真,以为只要努力生活,生活就会温柔的对待你。

要怨,就怨你方国珍天生命贱,在强权欺压的面前,只有忍气吭声的命。

在面对官府追捕,抓住就会被当成乱匪处死的局面下,方国珍干脆心一狠,聚集了几千号兄弟伙,逃亡海上,还真就做起了乱匪。

(啸聚海上)

忍无可忍,那就别忍了哥们。

哥从来不想当黄巢,可你们偏偏逼我上梁山。

方国珍啸聚海上,势力比蔡乱头更大,危害当然也比蔡乱头更甚。

首先我们要知道,元朝的一大部分财政收入,那都来自于海上贸易,大海是朝廷的生财之道。

现在方国珍把水路一堵,堵塞船只通道,抢劫过往船队,那可算是要了大元朝廷的老命了。

朝廷丢了钱袋子,怒不可遏,立刻开始派兵征讨方国珍。

老实说,大元朝廷其实并没有拿方国珍当人物,在朝廷看来,方国珍就是那种很典型的乱民,无组织无纪律,没有战斗力,实力也就那样了,所以朝廷只派出了一位叫做朵儿只班的行省参政来征讨方国珍。

行省参政,这是个文职,平时主要负责一些参谋类的工作,领兵打仗并不是他的专业。

所以,骄傲轻敌的非专业作战人员一上场,就被方国珍给活捉了。

方国珍活捉了朵儿只班之后,来了一手很有意思的操作,那就是他强迫朵儿只班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向朝廷请命,要求朝廷授予自己定海尉的职务,也就是要求朝廷承认自己身份和队伍的合法性。

是啊,我们来看,这个方国珍,他和刘福通韩山童还不太一样,刘福通和韩山童属于是理想驱动型,就是想要在乱世干一番大事儿,所以他们和大元朝廷的矛盾是尖锐的,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他们在反抗元朝统治的道路上,会一条道走到黑。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

但方国珍不同,方国珍本来过的挺好,有自己的小日子和小生活,他起义造反,完全是被逼无奈,他本质上和朝廷没有血海深仇,所以他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想着洗白自己。

想要从反贼变成正规军,那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至少让朝廷意识到,这个方国珍呐,他性格摇摆,似乎给点钱给点官职就能摆平,所以慢慢就开始降低了对方国珍的注意力。

大海滋养了方国珍的命运,在这漫长的动乱时代中,他能偏安一隅,是幸运的。

大元朝廷目下真正的敌人,其实是红巾军,尤其是徐州地区的红巾军。

徐州红巾军的最高领导人,是芝麻李。

我们之前提到过,这哥们因为在饥荒的时候把家里仅剩的芝麻拿出来救济百姓,所以获得了非常高的人气和影响力,刘福通韩山童起义之后,芝麻李快速响应,也想着干点大事儿。

乱世之际热血男儿人人都想要干大事儿,但问题是,想要干大事儿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干成,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你想要干大事儿,但问题是干大事儿不是光用嘴说说就可以了,干大事儿是需要资本的。

刘豫州曾经说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可以见得,干大事儿的第一要务,是要有人。

那芝麻李有人么?有人。

(芝麻李 形象)

和他一起造反起义的,还有他的两个好兄弟,一个叫做赵均用,一个叫做彭大,还有几个叫不上来的弟兄,共计八个人。

有读者说了,你这不是扯淡么,你整这么八个人有啥用啊,都不够人家大元军队塞牙缝的。

哎,您还别说,就是这么八个人,还真就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

想干大事儿,人有了,但是还差点东西,差点什么呢?差城池和土地。

乱世之中,裂土分疆,占山为王,你没有块地盘,那是不行的。

一来二去,芝麻李就盯上了徐州城。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江苏西北,京杭大运河直穿而过,更有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的称呼。

可以说,这旮沓,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既然是兵家必争之地,那必然也是有重兵把守的。

芝麻李算上他本人兵力一共八个,他想要打徐州城的主意,岂不是痴人说梦?

很多遥不可及的东西也许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而芝麻李恰恰有把梦想照进现实的本领。

面对徐州城,芝麻李没有犹豫,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打算拿下徐州,据为己有。

更加神奇的是,虽然攻城部队只有八个人,但芝麻李还是把部队分成了两股,每股四人,第一股化妆成民夫入城,然后等到夜里在城中起事,第二股则趁乱在城外攻城。

魔幻,实在是魔幻。

可就是如此魔幻的攻城行动,居然就出乎预料的成功了。

(城池)

徐州城内的元兵就被这突如其来又胆大包天的八人小队给打了个猝不及防,一半死走逃亡伤,一半缴械全投降。

徐州,就这么被芝麻李给拿下来了。

这段过于令人难以置信的记载,出自一本叫做《庚申外史》的史书,作者是元末明初时期的文人权衡。

这本书呢,成书于洪武初年,而作者本人又生于元末,还恰好居住在中原地区,所以作者对当时的情况,可以用一个耳闻目睹来形容。

史学界对这本书的定义是:记载客观真实,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不过,就算再客观真实,八个人拿下偌大一座徐州,也着实是有点扯淡了。

但历史的真相如何,到如今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知道的是,这个《庚申外史》的作者权衡,他当时是元末明初时节一等一的文人,社会影响力相当高的那种,朝廷为了笼络文人,好几次派人重金请赋闲在家的权衡出山,权衡都拒绝了。

看得出来,这个权衡,他对大元朝廷,是比较反感的。

而在他的《庚申外史》的笔下,我们又能看到他对农民军的好感和同情。

所以,这段八人攻城的记载,也许是权衡对当时红巾军起义一种美好而不切实际的祝福和夸大吧。

(史料)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徐州,的的确确是被芝麻李给拿下来了。

芝麻李夜里拿下了徐州城,白天他义旗一举,立刻号召到了上万人的起义队伍。

这一支红巾军,算是彻底发展壮大了——我们称呼他们为徐州系红巾军,后来从这支红巾队伍里还走出了不少能人,比如纵横山东的毛贵和攻克辽阳的续继祖。

从战略意义上来讲,这个芝麻李他拿下的,其实不止一个徐州城,而是一条战略通道。

我们知道,徐州处在黄河和运河的节点上,现在徐州失陷,那么芝麻李就等于是切断了朝廷的漕运。

漕运一断,全国各地就没有办法再往元朝大都送东西送物资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朝廷很着急,于是他们立刻委派脱脱带兵征讨徐州的红巾军。

脱脱到了徐州城下,让士兵们日夜不停的对着徐州城投掷巨石来撞击和摧毁徐州城坚实的墙体,而且还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轰击的那种,徐州城的红巾军毕竟才刚刚起义,战场经验明显不足,强攻之下不知道如何应对,城池很快被攻破。

(脱脱 形象)

兵败如山倒啊,你跑我也赶紧跑。

徐州守不住了,管理层的彭大和赵均用立刻弃城逃跑,而最高领导人芝麻李则神秘失踪了。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元史》中说,芝麻李逃走了,《明史》中说,芝麻李死在了城里。

这两部正史都没有给出芝麻李结局的详细记载,倒是到了明嘉靖年间,一个叫做杨仪的文人给他编排了一个十分有艺术气息的结局。

杨仪说,徐州城破,芝麻李逃走之后出家为僧,就此了此残生,不再称霸称雄。

多年之后他故地重游,感慨自己的一生,还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忆昔曾为海上豪,胭脂马上赤连刀。此地斩分陈总管,彼旴斫断莫军曹。

固知今日由天定,方信当年漫自劳。英雄每每无常在,战袍着尽又方袍。

一首诗词写罢,芝麻李潸然泪下,旁边有人问他你哭啥,他叹息道:

我是当年攻占徐州的芝麻李,昔年天下在我眼前唾手可得,而如今过眼云烟,功名不就,乡旧何存。

想来,芝麻李曾经也是一个勇敢的少年,昔当年,他用单薄的身躯面对坚城,熊熊火光映照出他从不畏惧的脸。

银蛟越龙门,暗巷出偏锋,年轻人的剑,对准了罪恶的火焰。

只是当年不可追忆,一切都成了一场热烈的梦幻。

这不是战争的技术,这是战争的艺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