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日本海军主力舰的鱼雷发射器(大正、昭和)

2020-10-05 22:10 作者:霧島代艦_krsmTaikan  | 我要投稿

因插入的某张照片导致修改的稿件被退回,故重新投稿。

序言

从明治30年完工的富士到大正11年完工的长门,日本海军主力舰沿用了鱼雷发射器。在鱼雷发射器的布置上,又区分了不少用途。最终,被沿用的是侧舷布置发射器。

鱼雷发射器分水上和水下。从金刚型到伊势型,只采用水下鱼雷发射器;长门型均采用;八八舰队案剩下的各舰推测全部采用水上鱼雷发射器(第8号舰型没有完成设计)。

在这些战舰被条约废除之后,战舰设计被推延。直到新战舰(大和)设计时,军令部提出装备超大型水下鱼雷发射器,但也因为各种原因被放弃。

随着炮战距离的增大以及战术的改变,原来的雷击战术失去了实用价值,加上强化水下防护和炮战损害控制的考虑,原本装备的鱼雷发射器逐渐被拆除,最终完全废除。

三种布局以及采用舰

特殊用途

A(舰艏布置发射器):准确对目标进行雷击,但事实上实用性不佳

C(舰艉布置发射器):在战舰受损脱离战场时自卫用

水下鱼雷发射器概要

发射管由外筒和内筒构成,从后门装填。发射准备前先要给外筒和内筒注入海水;待发射管内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外门将会打开。根据发射指令,高压空气将会进入进入外筒,使内筒向前移动。等内筒运动到外门口时,最前端的楯将会突出舰外。在鱼雷射出的瞬间,会在上方产生一股海流,而楯能够起到阻挡海流的作用,以保证鱼雷成功射出。

正文

金刚型

竣工时每侧有4具53糎水下鱼雷发射器,共计8具。金刚装备的是安式固定水下鱼雷发射器,其余三舰不确定是原设计还是国产化吴式设计。最初,在明治45年5月,内兵令5号将这种发射器称为「二十一吋水中発射管」。

在大正6年修改水雷武器名称时,被改为「安式(吴式)二十一吋舷側水中発射管」,「同五十三糎水中発射管」,可以确定在此之前吴厂已经完成了发射管国产化。

采用四四式鱼雷,搭载定数为24枚,但不确定金刚回国时是否搭载了英国生产的鱼雷。之后开发出了装药量比四四式大的同二号鱼雷。由于很多地方参考了英国的设计,所以有带回了英国鱼雷的可能。

在第一次改装中,将两舷前后部的八具发射器拆除,并在原来布置发射器的地方增设弹火药库。大正13年换装六年式鱼雷,搭载定数12枚。比叡则在改为练习战舰时拆除了所有发射器,其余三舰在第二次改装中拆除。

扶桑型、伊势型


竣工时每侧装备3具水下鱼雷发射器,总计6具。扶桑型最初采用四四式鱼雷,从大正6年开始采用六年式鱼雷,而伊势型竣工时便采用六年式鱼雷。鱼雷发射器在大改装中拆除。

长门型

竣工时每侧分别有2具水下和水上53糎鱼雷发射器,共计8具。使用六年式鱼雷,总计16枚(含预备)。当时的雷击战术是低速远距离射击目标。

水上为安式半旋回发射器,旋回角度为前15°~后35°;水下为安式固定发射器。

八八舰队案后续舰

包括加贺型(A127),天城型(B64),纪伊型(B65,后因归为战舰而废除该番号),第8号舰型。

因为布局基本相似,所以统一叙述

每侧4具,共8具八年式水上鱼雷发射器。采用八年式鱼雷,搭载定数为24枚。

已经完成设计的各舰定案为右舷发射器靠近舰艏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天城的B64计划时仍为左舷发射器靠近舰艏。

大和型

昭和13年,军令部希望新战舰(大和型)搭载73糎或者75糎的超大型鱼雷,水下发射。其中,水下发射管的基本计划基本已经完成。但在大舰巨炮时代下,主力舰装备作用有限的鱼雷的设想最终流产。如果时间允许,完全有机会生产此种鱼雷及发射管,但事实上生产这种鱼雷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此外德国也曾经计划生产大型鱼雷J9(70糎,但是没有任何细节资料)和M5(75糎),容克公司战前正在着手M5的开发,但该方案最终因为试验模型全部在试验中沉没而被放弃。

参考资料

世界舰船各刊

図解 日本帝国海军全艦船1868-1945 第1巻 戦艦・巡洋戦艦

軍艦雑記帳 

歷史群像 太平洋戦史vol.15長門型戦艦

海軍水雷史

旧日本海军主力舰的鱼雷发射器(大正、昭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