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茂郁|蒙古族人和满族人是中国人,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

2023-07-06 14:34 作者:中国大黄鸭鸭  | 我要投稿

  范普拉赫企图使西藏从中国脱身出来的第一步是否认蒙古族和满族是中国人,说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国」,从而否认元、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进而否认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主权。

  范普拉赫说:「1279年,忽必烈战胜宋代中国,标志着中国失去独立。在长达89年的时间里,中国是东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后者一度包括蒙古、西藏、中国全部、朝鲜和西伯利亚一部分(从阿穆尔河湾到伊尔图克),以及安南、北部缅的一部分。中国人于1368年推翻了异族建立的元朝,重新获得独立。」(页34)「西藏在忽必烈汗征服中国之前,已经归于他的统治之下,也比中国更早获得真正的独立。因此,蒙古人对西藏的征服和对中国的征服,是毫无关系的。」(页34~35)

  范普拉赫又说:「当1644年中国的明王朝被推翻时,这个国家再度遭到入侵和征服,这一次是满州人从北方入侵和征服,他们建立了清王朝(1644~1912)。轻率地有时是故意地把清帝国称为中国人的国家,这就造成了许多的混乱。正如欧文·拉铁摩尔所正确指出的那样,实际上只有一个满洲帝国,中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确实是有满汉差别的,历代皇帝或者指派满洲人担任重要军职和文官职务,或者将他们安插在汉人官员身边:而满汉两族之间是不能通婚的。这些满洲统治者象以前元朝的蒙古各部一样,是异族入主中国,他们被中国人当作异族征服者看待和抵抗,在中国反满思想一直潜伏着,接近19世纪末十分强烈,最后在1911年的革命中,终于完全表现出来,这一年,中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本国人的政权。」(页38~39)

  应当首先指出,「中国」一词作为国名,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梓材》和《诗经·大雅·民劳》,意指王畿、都城。春秋战国时期用以指华夏诸侯国所辖地域,秦汉以后则用以指中原王朝及其疆域所及之地。但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中原王朝都建有自己的国号,并不以「中国」作国号。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创建的以五族共和为标志的中华民国,简称「中国」,才第一次正式以「中国」为国名。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不过在清代,虽不以「中国」为正式国名,却在某些场合将「中国」作为「大清国」的代名词使用。前者如1890年(光绪十六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序文中说,「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国大君主五印度大后帝实愿固敦两国情谊·····.」,「大清国」,而该约第七款「自此条款批准互换之日为始,限以六个月,由中国驻藏大臣、英国印度执政大臣各派委员一人,将第四、第五、第六三款言明,随后议订各节,兼同会商,以期妥协」,则用「中国」。又如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序文中说,「案查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及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中国与英国所定两次藏印条约,其所载各款,西藏并未认为确实,亦未允切实遵办……兹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国全境大皇帝兼五印度大皇帝,因欲固存两国友睦,历久不渝……」,在同一序文中,「中国」与「大清国」作为同义语同时并用。1893年(光绪十九年)《中英会议藏印条款》和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也都如此。后者如乾隆帝在平定廓尔喀侵藏后的《御制十全记》中说:「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此。」〔1〕这是乾隆帝在讨伐侵藏廊尔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告诚后此中国当政者不可废弃武备而专事文教,使自己陷于软弱的境地,乾隆帝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不仅用以作为「大清国」的代名词,而且是把西藏作为「中国」固有领的组成部分的。

  由此可知,「大清国」就是「中国」,换言之,「中国」即「大清国」。因此,把所谓「满洲帝国」与「中国」说成是两个国家,甚而说「中国」只是所谓「满洲帝国」的部分,完全是荒谬无稽之谈。

  同样,元朝称「大元」,即元代中国。元朝并不以蒙古为国名。所谓「东蒙古帝国」,完全是范普拉赫的杜撰,从元朝的行政区划来看,全国划分为辽阳、岭北(包括中央直辖的蒙古本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河南、征东等十一行省,以及包括大都等二十九路八州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相当于行省的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吐蕃等处、吐蕃等路,则归宣政院直辖。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蒙古、西藏(即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分别是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是元朝版图的构成部分。西藏已经归入元代中国的版图,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而范普拉赫把西藏、中国等分别列为所谓「东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为西藏不属于中国作注脚,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其次,范普拉赫既然认为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国」。显然,他不愿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现在为止已经确认的,除人数较多的汉族以外,还有蒙古、满、回、藏等55个少数民族。这个包括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起,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腹地的或者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先后与中原王朝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然后朋属于中原王朝的统治,成为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员。在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大都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因而,不仅各民族内部存在着阶级斗争,而且民族之间除了存在着阶级斗争而外,还存在着民族斗争,而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又常常交织在一起,斗争形式往往是武装斗争。因时而异,在斗争中壮大起来的民族,或者脱离中原王朝建立地方政权,或者推翻另一个民族在全国的统治,建立起全国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汉族建立过统一的全国政权和地区性政权,少数民族也建立过统一的全国政权和地区性政权,因而在历史上出现了时分时合的现象。自秦汉大一统之后,出现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继隋唐大一统之后,又出现了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大理的分裂局面,直到元明清时期才最后使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这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1949年,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上了各民族友爱合作、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的历史道路。

  在蒙古族建立元朝和满族建立清朝之前,蒙古族和满族早已是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员。

  蒙古族源于秦汉以来活动于蒙古草原的东胡族系。最早见诸记载为「蒙兀室韦」〔2〕为室韦诸部之一,分布于额尔古纳河下游以东,大兴安岭北端。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室韦遣使入贡。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朝设燕然都护府(后改为瀚海都护府)管辖室韦诸部。开元年间,唐设室韦都督府,由平卢节度使管辖,任命室韦首领为都督、大都督等。至宋、辽、金时期,蒙元室韦发展到十六个部落联盟,大室韦(塔塔尔)、乌苏、落于厥里等室韦部落也加入到这个部落联盟中,并吸收了蒙古草原其他各族,逐渐形成为蒙古民族共同体。13世纪初,出身于蒙古李儿只斤部的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后,于1206年(宋开禧二年)被推为蒙古大汗,建立蒙古汗国,「蒙古」一词,遂成为民族名称。1260年(元中统元年),忽必烈即帝位,1271年(至元八年)建国号为「大元」。之所以不用「蒙古」而以「大元」为号,忽必烈的《建国号诏》中说:「顷者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大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日『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3〕,并解释建国号为「大元」的意义说:「昔者之为有国者,或以所起之地,或因所受之封,为不足法也,故谓之『元』焉。『元』谓之『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4〕这说明忽必烈不以「蒙古」之名建国号,而以「大元」为国号,是以历代封建王朝尊崇的儒家思想为建国思想的。同时,他不效法在他以前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以其发祥地或者以其所受的封号来建国号的传统,而是表明建立一个地域广大的大一统的国家的决心。1279年(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这就是他建立的大一统的国家。可见忽必列把他建立的元朝是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的。

  满族的先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肃慎,汉代改名为挹娄,南北朝时期称为勿吉,隋唐时又改称靺鞨。公元722年(开元十年),唐朝在分布地区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附近设勃利州,任命棘朝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5〕725年(开元十三年),在黑水朝地区设置黑水军。〔6〕次,设黑水都督府,并由唐朝中央派人任「长史」,直接参与管理地方行政事务。715年(开元三年),唐朝在分布子松花江、辉河一带的靺鞨粟末部设置忽汗州,任该部首领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并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7〕因此,改称渤海。五代时,靺鞨改称女真。元代归辽阳等路及合兰府水达达等路管辖。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朝设置辽东卫指挥司。1375年(洪武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司管辖女真地区。1409年(永乐七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阿姆河、贡河汇合处的特林设奴尔干都指挥司管辖女真地区。曾任明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于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政权。努尔哈赤去世后,其子皇太极继位,于1635年(崇祯八年)废女真号,定名为「满洲」。次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1643年(崇祯十六年),皇太极去世,福临继位。次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进入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明将吴三桂迎清军入关,清迁都北京,继明建立清朝。满族统治者进入北京后,号召「复君父仇」,令官民服丧三日,并礼葬崇帝,表明了清朝统治者承认对明朝的继承关系。

  由此可见,蒙古族和满族分布地区早在唐朝就已分别设官建制管理,已经归入了中国版图。这就说明,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之前,早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他们分别建立的元朝政权和清朝政权,是统的多民族的中国的中央政权,把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说成是「异族入主中国」,把蒙古族和满族说成不是中国人,都是对中国历史的严重歪曲。

  长期历史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历代封建王朝建立的政权,都不是单一民族政权,而是以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为主,并吸收其他民族人员参加有的实际上是一种联合政权。清政权就是这种情况。在清朝,从中央到地方政权机构中都有汉人担任重要军政职务。作为清政权中央权力机构的六部,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侍郎各二人;在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的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特简,并设军机章京,分满汉两班,每班规定八人;在地方政权机构中据统计,顺治、康熙、雍正时期「八旗人员之任督抚者,汉军十居其七,满洲十居其三,蒙古仅二人。」〔8〕可见清政权实际上是以满族为主、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而不是范普拉赫所说的「皇帝指派满洲人担任重要军职和文官职位,或者将他们安插在汉人官员身边。」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也不是单一民族政权,而是以蒙古族为主并吸收了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人员参加。1251年(南宋淳枯十一年),蒙哥即汗位后,命忽必烈主管漠南军国底事,领开府金莲川,就延揽汉族知识分子为幕僚,对忽必列底定中原、建立元朝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忽必烈即帝位后,还曾以史天泽为宰相,地方官如路府总管、宣抚使、转运司等职也有大批汉人担任,取代元朝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境曾说:「昔胡汉一家,胡君主宰;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9〕这番话深刻地阐明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质,说明了由哪个民族为主掌指国家的中央政权,纯属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的问题,即如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哥可以掌管一家大权,二哥、二哥也同样可以掌管一家大权,绝不是什么「异族入主中国」。

  如上所说,处于阶级社会的多民族国家里,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特别是居于统治地位而人口又占少数的民族,往往采取种种措施,维护其特权利益,极力保持民族差别。如满族在清朝居于统治地位,为了避免人口占少数的满族不致为人口众多的汉族所同化或者融合,禁止满汉通婚就是其重要措施之一至于反满情绪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在国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另一方面近代以来,腐朽的清朝政府昏庸无能,丧权屏国,给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而引起了包括汉、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终于导致了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是以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多民族国家,而范普拉赫却说什么「中国人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本国人的政权」,把中国人同汉人等同起来,否认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完全不顾事实的无耻调言。

  综上所述,蒙古族和满族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原王朝早已在他们分布的地区设官建制进行管理,他们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组成成员,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在历史上分别建立的元朝、清朝,都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因此,元、清两朝对西藏的主权,就是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怎么能说与中国无关!

李茂郁|蒙古族人和满族人是中国人,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