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科类培训被规范整治,为什么还能迎来高潮?
非学科类培训是指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的培训,这类培训一直很火热。
然而,2022年几乎是非学科类培训的规范和整治之年,这一年各地陆续出台了非学科类的规范标准及具体要求以及整治的措施,逐步把非学科类纳入监管体系之中。在此之前,学科类已经进行了规范整治,因此非学科类整治的路线,基本是沿着学科类的监管体系和套路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人说非学科类正在逐步靠近学科类的监管老路,似乎二者要共进。
其实这种看法是比较表面的,如果仔细拆解监管政策就会发现,非学科类培训与学科类机构二者的整治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接下来就从两个方面来为大家介绍。
一、限时不一样
学科类的限时是只能周一到周五培训,节假日寒暑假不能培训,这样的规定让学生们放学后的时间无法进行培训,挤压了很多的培训时间。与此不同的是,非学科类培训仅仅提到不能晚于20点30分,节假日寒暑假没有限制,这样来看,非学科类培训可供选择的时间较为充裕,限时对其造成的影响也会比较小。
二、限价影响不一样
学科类的限价是全国陆续出台了指导价,这样的政策表明价格是公开的、固定的,如果教育机构没有按照这个价格来进行招生培训,将会被处罚。有案例显示,某机构没有按照指导价格进行招生培训,退给了家长费用,该机构还被处以罚金。
关于非学科类的价格,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中,明确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这样的规定降低了家长需要承担的风险,但对机构来说没有什么损失,只用增加收费的次数,价格并没有降低,整体规模也没有受损,从这就能看出学科类与非学科类二者之间的区别。
“双减政策”让教培行业有了一次重构,在学科类培训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非学科类培训便会因此被部分家长更加看重,后来居上,迎来爆发期。政策的出台让非学科类培训有了一些改变,但整体上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说不出意外的话,2023年非学科类培训将会迎来一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