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导言)
【前言】1.直接私信我要标注版笔记,上传的没有标注。【暂为初步整理,还未有时间进一步整理,之后若有更详细的整理会继续分享给大家】
2.导言视频不完整,所以结合了孙正聿老师“2小时版”中的相关笔记进行了整合,以给出合适的导言笔记。
导言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与爱智
1.哲学与智慧的关系: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创新的智慧。
因此我们在学习哲学的过程当中要努力做到四个方面:努力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空白、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都具有人类性,其具有上述三个特点。我们应在在时代性、民族性和个体性与人类性的统一当中去思考哲学。
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做对象研究,即反思。
【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它要追究我们观念背后所隐含着思想前提。哲学的反思不是一种对思想内容的反复思考,而是要追究构成我们自己思想的基本前提。这就是我们思想的地基和思想中的自明性,所以哲学的爱智是指向构成我们思想的根据、标准、尺度和前提的。
哲学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爱智。爱智就是对于人们的基本观念和人们把握世界的基本逻辑、基本方式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超越性的、创造性的思考。爱智就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超越的智慧、创造的智慧。】
2.哲学与常识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验中生活,常识就是那些最普通、最平常、又最普遍、最持久起作用的知识。所以我们无论是研究宗教、艺术、科学或是哲学,一个最基础的东西是理解它和常识的关系。哲学、科学、常识等都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三个最基本的概念框架: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每个层次的概念框架都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常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而是对于常识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3.哲学与科学
哲学与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既是最为密切的,又是最为复杂的。我们需要深入的去思考哲学同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如何从作为知识的总汇转变为作为科学的科学,一直转变到我们今天的世界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它就变成了一种我们如何去改变人同世界的关系、如何把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
所谓世界观是一个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也就是马思所说的,我们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去理解人同世界的关系,我们才能够深化对哲学本身的理解,特别是能够直接帮助我们去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哲学的自我追问中,我们凸显出了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区别于宗教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反思的,批判的,超越的,创造的智慧。所以对于哲学的理解,最根本的是对于哲学自身的特殊的思维方式的理解,也就是对于反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