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论语》·连载217、218
张说《论语》·连载217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注释——凤鸟:传说凤凰是种神鸟,它的出现表示天下太平;圣人受命而王,黄河就会有龙马驮着八卦图出现,都是国泰民安的预示。已:停止。)
(白话)孔子说:“凤凰不来了,黄河龙马不背负图画出现了,我这辈子恐怕没有希望了!”
(张说)古代有一种传说,“凤鸟至,河出图”预示天降圣人,从此会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孔子奋斗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国泰民安的盛世,他始终在等待“凤鸟至,河出图”的盛况。他培育人的君子作风,教导当官的要行仁政,就是为了再现文王时代的大治局面。但是奋斗了几十年,礼崩乐坏依旧,人心不古照样,灰心了,发出“我这代没指望了”的感叹。这与孔子曾经说的“乘桴浮于海”(流亡海外)是一个调子。说“浮于海”的时候,大概体力还行,估计还能在风浪中折腾。现在体力不行了,浮于海的念头也没有了,只有“完蛋了”的想法。
伟大的孔子经常有可笑的时候。他自己说过人要“尽人事,听天命”,泰然接受任何结果。但轮到自己,奋斗一辈子,凤鸟不来,河不出图,居然就这么让自己“已矣夫”?心有不甘,溢于言表。他没有乐观地“听天命”,而是在摇头叹气,实属无可奈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可笑的时候,往往是过于迷恋周礼、急功近利的时候。这充分说明“情之所系,智商下降”是真理。用情过于执着,势必影响客观判断的能力。(不是说“热恋中的女人最愚蠢”吗?)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之所以懂得历史兴衰自有其时间周期,这是因为孟子对周礼不迷恋,所以在这点上超过了孔子。孔子如果不迷恋周礼,应该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再一次“王者兴”的前夜,也就不会如此感慨了。
张说《论语》·连载218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注释——衰:同“缞(cuī)”,麻布做的丧服。冕衣裳者:穿着礼服的人。冕,高官的帽子。衣,上衣。裳,下衣。瞽(ɡǔ)者:盲人。少(shào):年轻。作:站起来表示敬意和同情。趋:小步快走,表示敬意。)
(白话)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穿官服的人和盲人,虽然他们的年纪比自己小,但孔子一定站起来表示敬意;走过他们的时候,一定小步快走,以示敬意。
(张说)孔子遇到三种人会表示恭敬,有丧事的(遭遇灾难的),做官的和盲人(残疾人)。对遭遇灾难者恭敬是表示礼貌;对官员恭敬,是一种尊敬;对残疾人恭敬,出于同情。孔子对这三种人的恭敬,超过了年齿长幼应有的恭敬。
对这三种人表示恭敬,是一种古风,到孔子时代,这种古风正在消亡,而孔子依然保持着,所以要特别点出来。
对遭遇不幸者和残疾人表示恭敬,是出于同情怜悯,这容易理解,现在也还保持着这种礼节。
随着文明的发展,对残疾人不仅礼让,而且要照顾,在全球是在近代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而孔子早在文明的黎明期就这么做了。孔子能领风气之先,显然是仁道的自然结果。
三种人中,只有对官员的恭敬,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现在普遍的看法是:官员手里有权,必须严格监督,对他们一言一行都必须先加质疑,无需恭敬!尤其在现在的中国,你骂人总是会有风险,唯独骂当官的,非但没有风险,许多人会为你翘大拇指。可见,孔子对官员恭敬,似乎是屈服权威的懦弱表现!
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因为时过境迁,历史发展到现代,官员属性已经不是孔子之前的那种公仆属性。孔子之前的官,尤其在三代,都是推举出来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在没当官之前就受人尊敬,当了官,为百姓做事,那就更受人尊敬。后来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权力为民,转化为权力为己,发生了本质变化,人们对官员的态度也从尊敬变成痛恨。时代不同,官的属性发生了变化。
比如,尧做首领的时候,本来要让自己的儿子来继位,但儿子品行不佳,尧很失望,便选中许多人推荐的舜。舜究竟怎样,是需要考察的。于是尧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一边辅助舜,同时加以考察。考察结果发现,舜的确是堪当大任之人,尧便把权力禅让给舜。尧的行为能不令人尊敬吗?尧的行为不是偶然的,是当时选官的普遍做法。比如舜当首领时,遇到全国大水,便派大禹的父亲鲧来治水。鲧以围堵方式来治水,所以水患久久未除,属于失职,被处死,再委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认为,既然父亲用围堵治水不成,应该抛弃父亲的做法,他改用疏导方式,于是大水尽除。禹由于自己的能力和献身精神(三过家门不如),成为舜的继承人。这样的官员难道不值得尊敬?因此,人们看到官服自然生出尊敬之心,是当时的一种条件反射。至于后来,以权谋私成了“官”的特征,官的形象开始走向反面,是历史使然,孔子也没有先见之明。
随便说说,本节中“过之,必趋”的“趋”字,意思是小步快走,在古代是表示敬意。比如《触龙说赵太后》写到触龙去见太后时,“入而徐趋”——进入大殿,触龙看到赵太后,就朝太后方向小步快走。走不动也要装出快走的样子,否则就是不敬。“徐趋”是指即便快走,但年纪大了,还是很慢。诸位也许看到过一个视频,安培见到普京时,也是快步“趋”前。普京却没动。安培显然想以自己的“趋”来表示尊敬,但趋向同为国家元首的普京,就不属于尊敬,而是一种谄媚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