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晓义理
知识的缺乏使我经常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尴尬之余,让我无地自容,多次的懊恼与悔恨才使我暗自下定学习文化知识的决心对圣人典籍进行反复咀嚼,才知道了天下道义之理琢磨出了为人处世之道的天下之理,从字里行间的阅读中开悟了我混沌的心灵。
积小步,行万里路,积溪流而汇集成江河,这种点滴精神乃是人生快乐的事!
我知道我的文采不能飞扬,却偏偏爱幻想撰写天下文章,在我思维快要枯竭的时候我就赶快去充电大量的阅读,从中摸索创作者对时政脉搏的把握及行文风格,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做法让我的思想充盈才有了写一写停一停,停一停又写一写并不能专一的行文头脑,让我不能一鼓作气写尽天下风流倜傥之事,不能一气呵成惊人之作。
我斗胆地想要汲取写作的养分在闲暇时阅读,模仿典籍精华朴素无华地修身养性做人做事做自己的道义人生,养成了宽厚待人,在生活的逆境里变得豁达宽容,有了容忍一切的耐心才一步一步地修炼好做人做善事的灵性。我知道我没有做大事的本领可我也想约束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人生之事,才有了为思而写的荒诞想法。
近来如饥似渴的阅读让知识的源泉像涓涓的小溪漫漫地流入了我的心田,并注入我愚笨的头脑中开启智慧的灵光,不仅能够开阔我的视野,也拓展了我的思路,让我从阅读中感悟到知识的力量与敏捷的才思的阅读渐入佳境兴趣广泛自也就品味咀嚼出文章中的精髓,这样的知晓了前人的思想,释怀于人间的冷暖辨别了生活中的是是非非。
道义之理藏于字里行间,也藏匿于人心在于教诲做人的规范,尊重他人,诚实守信遵守礼仪廉耻不伤害无辜,要做好人,做善事,才能德行于天下,往往才能够体验人间的美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阅读方晓道义之理,知天下之事,义理是圣人在大彻大悟中集大成者的思想体系,也是口传或书写拯救世间人生的经验之谈的良方,圣贤之人能解释社会乃至世界万物的思想的精髓用智慧的理念来进行构建社会的框架。在我阅读了国学书籍中知道了圣人说的五十知天命便启迪了我的思想,才知道国粹的精髓让我领悟到了人生成长过程中所要经历过的年龄段的人生意义,五十知天命这个年龄期间的人生智慧达到了巅峰。
国粹的理念是要培养明事理,懂规矩,做好人,做好事,追求美好人生,这样才让天下读书人引以为自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最美好的思想境界。”引导读书人励志于道义汲取儒家、道家、法家、佛家修身养性的道德情操,崇尚自觉自省做高尚之人。
国人值得骄傲的一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史以来非常了不起的圣人,孔老夫子的学问学说用言简意赅的词语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满深奥的宇宙观的哲理告之于世人,教育理念桎梏于遵循了自然的规律与修身养性建立统一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尊重师长,男尊女卑,在皇权思想体系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隶属让统治者实施了几千年的阶级统治。
圣人之言多于讲述社会礼仪道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赋予了哲理的理念,在不断地规范社会的群体中教化于民。圣人自我人生的择业观也按现代人三十而立志于私塾教育为先河开创了世人皆知的因材施教的新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超越了时空育人不分高低贵贱,寒门一样出才子让后人效仿的创业之道,教化于民众。
孔圣人的教育理念提倡因材施教,具体化的教育方法受到了国人欢迎。老夫子主张教化于民众主要是懂得礼义廉耻来把人与兽类区分开来,又形象地解读君子与小人之举令世人惊叹不懂得廉耻之人怎么可以做人做事地为国家效力呢。从统治阶级的角度考察圣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人与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应分为三六九等,在治理国家与家庭及社会关系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妻等的从属关系的学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收效颇丰,让人和社会遵循这些关系与认识这些从属关系进入了隶属而文明。
孔老夫子也承认天才的存在也提倡人凭借能力吃饭是天命所授予的,人是不可以改变天命的观点,说到天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存在,不可改变现状的说法似乎有点偏极。自创立私塾以来的夫子桃李满天下,骄傲的孔子开启了一次人生的旅行带着自己的团队周游列国用了十四年的时光想完成他个人的政治主张,一路没有说服一个顽固不化的国君用自己的政治主张报效国家,最后不得不放弃了为民的政治理想的主张回到了家乡继续他著书立说的学问。
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应遵循天命守于出生的地域、地位、身份、环境听天由命地平平淡淡地过日子才是自己的造化,个人的这些条件早已注定了一生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样就不得不带着宿命的观点处世做应该做的事情,能够有书阅读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我的阅读中发现许多观点观念让我持有异议:事物是可以转化与改变的,但我认为父子之间的关系永远也不会改变的,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然而给予统治者莫大安慰的是规范了夫妻从属关系夫唱妇随并把君臣关系演变成父子关系来进行思想上的捆绑与束缚,下级必须绝对地服从上级的永远效忠帝王将相的历史。
由于我的懵懂懒散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并不知晓,在阅读中慢慢知晓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朦朦胧胧的懂得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利益来维护的斗争的关系,也是要讲究策略与心计的关系,不是温文而雅的关系,渐渐地看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经营的。
才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哲学命题的道理也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孟子对人性的论述与孔子理论上有所不同之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并没有深入地剖析或说透人心或许孔子不想讲透人性的丑恶只是讲解了人性是相近的,只有在环境的影响,人才会改变的。
而孟子也同样认为,只是更深入地剖析了人性,认为人性是为善的,才能解释透彻人性的问题实质。孟子从某些发生的事情举例说明,假如一个孩子掉到了井里后,只要看到的人都会流露出惊骇恐惧的表情,同时也会产生怜悯的同情之心,这并不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完全是人心深处自发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孟子用这个故事阐述人性善的一面。又针对人性论用水来形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人性比如水本身无形无色无味,流水的方向永远向下又举例说道:水用来浇灌庄稼是善,蓄水成涝灾是恶。水注入堤坝内形成湖的时候,没有外界力的作用会是什么情形呢?当然是平稳安静。如果是拆东坝水向东流;拆西坝水向西流,来比喻人群和人性是需要引导的这一现象。知其水性,结合现实生活的孟子论政说出了:恒产者恒心也的人性。讲的是政府应该给百姓田地产业的经营权,这样才可以拴住人心而为之劳作让老百姓就会为产业而不断地努力做事情,这样也就会一代人传承一代人,有了家业的人就会守业就可以解决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
国人一度曾经用国企的产业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如今改革开放从一些领域里开创性地产生了私有财产,企业的私有化,农田包产到户及城镇居民房产的私有化,给人们带来了为财产而奋斗的鼓励体制。政府的本意是好的,想让人民走上安定稳定团结的生活道路,这是一条十分完美的社会道路给人类绘制出一副美好的远大的蓝图。
但现实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样的机会肆无忌惮地大搞投机倒把大赚而特赚,并大肆地进行暗箱操作的权权交易、权色交易,官商勾结贪赃枉法使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暴利的炒作失去了平衡,扭曲政策想象的市场的本来面目。出现这样的现象纯属是一种打破了自然平衡却也暴露了社会问题。如何控制房价更快的上涨便成了当前困惑的一个问题,虽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严格控制,但起不到坚决执行的效果,只是暂时地遏止了房价过快的上涨,未来的房价上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会严重破坏经济基础的平衡。
抑制房价是当前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但是房价又牵扯到了地方政府的利益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是严重的炒作行为造成的,其二城镇人口急增需求量扩大。其三是人人从众的心理因素,赚钱的效应也变成了推动房价上涨的原因。提高首付款比率提高房贷利率不断加息相关的措施实施后抑制房价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观望者本意是等相关可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的政策出台,怀着侥幸心理等待房价的回落。
目前从这一点上看到了恒产者恒心也的想法实施,在如此的情形之下人们不得不先下手为强地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参加到了购买的行列中,购买者不断地增加与城镇化的建设速度之快有直接原因的,出乎意料之外一夜之间冒出许多购房的人来房子需求量急骤增加。
孟子修心养性主张人性之善,而荀子则相反认为人性是恶的,更加深入透彻地解读了人性的本性,人是需要教之的,举工艺的工匠手艺并非是天生的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经验的思索后得出的结果,才能够做出来精美绝伦的器皿。另外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荀子说人性有耳目声色之欲喜好利益,嫉恶如仇。若是顺其人性社会上则会发生争夺与暴乱而导致淫乱残暴盗贼猖獗,而亡了礼义忠信。故人们需要有法制教化、礼制规范与引导人才会有推辞谦让之德,才合乎于礼义的秩序,使社会安定有序地的发展,在修身养性方面荀子认为对人的性格情感嗜好不同对症下药,通过一些方法与手段进行必要的教养,采取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教育。
墨子:鲁国人,学孔子之学,却反对儒家的学说,自立治国之道,用其“兼爱”的方法整顿治理一个国家的大学问者。在他认为爱人仁爱才是一条真正救国的义理之道,你对人好人就会对你好。另外墨子他敬畏鬼神,说人必须要敬畏鬼神,如果人不怕鬼神的惩罚,还会用什么方法可以管制人的行为,所以要世人都敬畏神明的办法来管理天下就会出现大治。
道家的庄子认为:孔子说的治学之略,温故而知新,学习需要思考。而庄子则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何必要学习世界上许多弄不明白的事情呢,研究那些解不开的谜,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人生应该以静养来安身立命。人类不论你的能力与官位有多么了不起,生命才是最为珍贵的,人生追求的是荣华富贵、声色犬马、名利物欲等会让人产生烦恼。作为人应该去享受短暂的生命时光,可以体会身边的一些事物,只要掌握了某种事物的规律就若无其事了,不是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人世间很多东西不是人想要搞明白就可以搞清楚的,千万别自以为是,未必就是,自以为是,非未必就不是。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韩国贵族,一生中主张法制。在他认为整个社会与人都会围绕着一个利字而运转,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而亲密,甚至于共患难。人是自私自利的,从人性的角度讲,人生离开利就不会有人人相互关联的社会存在了,什么友谊亲情的各种社会关系无利可图的时候,人也就无利不会起早了,那么韩非子又是如何宣扬自己主张的呢?立论的观点:生男生女皆是父母之骨肉,待遇却不同的现象,生男之庆贺,生女则杀掉,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打算的。在治理政务上那些没有亲戚关系与血肉相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又有什么关联呢?举例说明上古、中古、近古三个不同时期社会状况各不相同仁爱是上古时代的美德表现,如果把仁爱用于中古时代必为汤、武这样的人所笑。现在赞美尧舜之道必为所笑的做法不可取,所以应该根据不同时代的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治国手段以适应不同时代人的需要。
在我未读此书之前不知道何为论语,典籍是这样解释的,论语乃是孔子生前与弟子们之间的讨论人生哲学话题之言。孔子死后学生们把他说过的话语编辑成书,则蕴含了人生的万条理论,经纶古今,是哲人的思想无穷的圆说。书中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是国家图书馆长有机会去研究攻读一些史记及一些百家争鸣的思想的书籍,经过了多年来的潜心研究与苦读终于明白了世间的一切是悟道之人,他真的是大彻大悟后创立了一种学说。后来发扬光大产生了另一种思想的人生观,对世界万物的看法如何去看待现实,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与手段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一物生万物的道理呢。
经历了历史的发展,人类悟出了一些道义之理,有人提出了关于学习的学问问题。
把学习两个字分拆开来解读,学字就是认识事物,习字就是温习功课,是对事物重新认识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读书学习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经验之谈学懂了学通了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学习什么怎么样学如何能够尽快的达到学习的显著效果问题,道家的思想告诉人们学习永远也没有止尽,一个人的生命短暂的几十年的光阴似箭怎么可以弄得懂许多方面的问题,所以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人生真正的学问唯一的办法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断地温习所学的过去了的有用的知识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弄明白更多更好的道理,老子就是通过这样才获得悟性的觉醒的。
时代在发展,人的观念也在变化,在无穷浩瀚自然的世界中,人类在不断地寻求着某种规律与自然现象带来的灵性。其实人就是最高级的动物是有灵性的,这就是高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按照孔子的论调乃是懂得礼义法度文明礼貌的只有人。畜生不懂可以训,却不是教化。
人的祖先生于何处,我在想,为什么会有人呢?人来自于天地间的何处,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释的谜团,人类的产生用现代科学的论断而言,是在适合了生存的条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人类,从科学的数据论证来看一些低等的动物也是这样产生的。人是有性灵的高级动物通过性才能生育后代,某些动物也是一样通过性繁殖。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贵于有思想能克制行为,而动物却以本能来完成行为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也会像动物一样,但被说成是脾气或者性格。
人类发展至今,智慧越来越博大精深了,而低等动物不能够递进的发展成为高级动物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思考的能力。而人是善于总结经验遇到了挫折或者困惑时会进行思考甚至于改变面貌与自己,把问题可以简单化也可以进行复杂化,而动物呢?也会吸取教训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吸取绝对不会记忆式的吸取教训,这也是人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另外人的记忆是神奇的,让人莫明其妙的是有人有着非常强的记忆力,而有的人则不行需要重复的进行记忆才会有好的记忆,人的记忆力决定着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与认知。记忆可以提供给人类对不断变化事物的广度思维,记忆是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兴趣与爱好对记忆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有兴趣的人清楚的记住一些事情,这一点对世人而言千真万确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生活中体验到。
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还是行业中的佼佼者都有神奇的记忆力,对于人类发展来说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记忆力特别好的人可以做成领域中的大事,这就是人的聪明才智,而从记忆的角度讲,有超常的也有普通的还有一些低能记忆的人。记忆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在社会的价值,尤其是在科举选拔制下就能证明记忆力的是否超常,这样通过测试便可以选拔一些人才。就科举制下的人才选拔出的尖子而言,都被社会广泛使用在不同行业中成为不同领域中的人才,看来选拔人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但又关系到国家兴盛的关键的问题。
现代教学改革及制度约束力朝着有利于社会化方向发展进行教育的改革,专业专门化教育基本普及了,社会为学习各种技能的人也提供了机会。德才兼备的教育模式注重人才的培养教育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对德智体全面教育上没有下到功夫。德育教育理念只停留在观念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完善的硬件化的教育模式,让人感觉到现在的教育就是为就业而教育的教育,在德育教育上只是说服性的教育,并没有相关体现的赏罚的教育制度,或者说社会劳动分工中有明确的规定让人可以通过德育的教育得到工作实惠。
衡量人的德性的确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样的标准可以规范。德育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如古人所言:诗书礼义乐的这些东西吗?克己奉公,克制贪婪的欲望,真正地去为社会或者他人服务?虽然社会各部门开创了许多关于道德规范的条例及规则的条文看似起到了约束作用,在人心上是否有作用呢?这需要从人性讲。关于这一问题中国历史上进行了千年的辩论孔子说的人性论中: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性相近的习惯成自然的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才使本来善良人有了变节。初衷讲人性是善的,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荀子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因为人性恶,才要进行教化。综合两者的说法既非善恶,不论是善与恶的人都需要进行教育。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乃是圣人所言,对天地万物之灵的人及人生的总结,当孔夫子四十九岁的时候去周游列国历经了十四年的颠簸游离的游说,又毫无建树的回到了楚国后的总结。
我读了这些书籍时正好刚刚五十岁的年龄,而想明白了许多的人生道理,对人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人生的总结,是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的人到了这样的年龄一切曾经有过的健康也开始走向了某种意义上的退化与衰竭的过程,对于生命的意义似乎已经不在那么重视了只是开始注重了人身体的健康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才能健康长寿。
五十岁前的人生所走过的道路是对理想化的追求,需要的是完美的人生,会给人一种比较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的一个美好的过程,而五十以后的思想正走向了成熟也懂了很多的人生哲理,这年龄的人却无力回天,也无法重新开始了。
历史中的程颢、程颐对“孔颜乐处”的追求,来源于师授之业的兄弟俩人的老师周敦颐的点化,才让兄弟俩对此产生了兴趣,创造性地发明了义理,天理学的思想体系,理为条理之道义的老师点化启迪了兄弟的智慧之门。后人认为孔孟之道才是正道,人类社会的综合治理框架。
“孔颜乐处”是人生著名典故的最高追求境界,是某种困境中求乐的最高的人生意境的内涵。孔子对学生颜的评价,疏于饭食饮水,曲肱而枕,能乐亦在其中。意思是说颜这人能够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的学习,不在乎环境的艰苦这一点上也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而称赞其人的学习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法家、道教、佛教的诸家中各有其说:佛,心之学。道无为而为的长寿之学,皆为天下人仿效的养生学。儒家的治世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纲常伦理学识。今的延续六艺有: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驾驭、书法、算术。所以说人生如果能够通过阅读博古通今者,才能够皆知天地之间事物之规律,知晓日月星辰昼夜之交替和万事万物无穷之变化,才可以做到放四海之皆准,知晓人伦天理及道德观念维系的社会,才知在世间的学、治、用的关系。
至此,人有人性,兽有兽性。
对一些辩证关系中的就事论事之说,动的极至就是静,这是人能够体验到的感觉,动是活动时候的能量的释放,激发之后自然会安静下来进行安静的休息。其中身体感觉到轻松心情可以享受到愉悦。动与静相对而言的,只有活动才能感觉到静,动先于静。单一指肉体的动来说,经常处在一种比较安静的状态之下的人,就会懒散,疏于动筋骨就会酥软,不仅对身心健康没有益处,相对会让头脑迟钝,所以说事物总是在矛盾之中变化无穷。
孔子、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也构成了国人传承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及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石以及中国文化的宗教等等的基础内容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德才兼备者的拥有:智、仁、勇、艺、礼、乐等方面的德行与才能的传承。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读了这些很厚的关于历史书籍中记载了中华孔学的整个二千年的历史演化的进程,对于孔子的思想核心有了初步的认识。仁爱,爱人。就是西方国家提倡的博爱精神。我的记忆力很差,只能是感受一番历史的足迹中一些流星闪耀的瞬间,这些伟人的言行及行为和他们整个的人生学习的过程的事迹,这些人物被历史记载,给后人留下了思考和启迪。
至于经学:包括人文地理、社会的政治、经济、人伦理学。以六经为义理的内容进行了大的辩论。称之为思想、哲学、政治领域里的圣经之典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的治理。这些理念的书籍也是构建一个社会蓝图的书,其理,其义都似乎符合人性论的。历史在前进时代在更新单一的思想并不能够去对社会进行秩序井然的管理,需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方法来管理好国家的,谁的思想都有其特点但谁的思想都有时代特征的烙印和局限性所以求真务实为好。
忽然之间我想起读书要尽快速的阅读,有这样的条件何不去利用呢?反正自己有时间可以去继续的读下去,比聊天或者做一些无聊的事情觉得有意思。人生五十步笑百步总还不算晚还有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呢?一是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享受,知道一些未曾了解的事情的真相。二是可以休息让身心安静下来何乐而不为呢?不想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所缠绕所以可以静下来好好的读一阵子了。只是我的眼睛有些不争气了看东西都有些模糊了。好歹配了一副老花镜,可以把书上的小字放大一些如此的阅读起来方便了许多。
好吧该回家了,不然家人还在焦虑的等待。读书消遣的时间过得好快,有些不知不觉眨眼功夫就又是一天的时间过去了。人生无比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场面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行侠仗义到处打抱不平,这是我回家时路上忽然产生的想法酒文化的起源肯定来源于这种文化的影响,小人物的人生也应该豪爽,及时吃喝玩乐,替天行道之举乃是人生豪杰们做的事情,因为人们喜欢这样的人与这样的书,天下为公。
所以说人生之道何为道?这是人学与社会学的一种结合体,不能理解认识这道的人生似乎大有人在,并非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认识这条为人之道。有成就的人也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才可能达到某种人生高度的境界,名人之道也是一步步地走过来的,普通人的劳动只是一种劳动罢了,而那些个注定了要成事的人的劳动,是一种高雅高尚的思想劳动。劳动也是有区别的,正如现代人认为的智慧的劳动与体力的劳动是有别的。名人的劳动是智慧的劳动所付出的那种劳动包涵着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的劳动,是一般人的劳动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所以这些人享受着特殊名誉的恩惠。
而人的心境好与坏是因为环境带来的,心情不好的时候,人会感觉到周围环境是那么糟糕包括人类的一切的活动带来的噪音竟然如此的刺耳,如此的刺激人的神经末梢,汽车的嘈杂声与拥挤不堪的街道,眼前晃动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讨厌,感觉特别的不舒服特别的不是滋味。当人的心情好的时候,一切又都显得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