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郑鼎文:从政治站位的高度审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是非曲直

2025-08-01 21:08 作者:纪昀清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从政治站位的高度审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是非曲直

文/郑鼎文

从古到今,对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首阳采薇”一类的问题,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我认为只有从政治站位的高度来审视这一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要了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首阳采薇的历史故事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王车载着灵牌,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我觉得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伯夷有谦让之风,为成全父意,宁愿避让;(2)叔齐也有谦让美德,在父亲去世之后,要让位伯夷;(3)从传统文化角度讲,伯夷叔齐有气节,就连姜子牙也说:他们“是有气节的人”。可是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看,伯夷叔齐思想观念守旧,连大是大非也分不清,竟然弄不清谁代表腐朽没落的力量,谁代表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一味地反对暴力革命,竟然认为武王“革殷之命”是犯了错误,是“以暴臣取代暴君”,这真让人匪夷所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次,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为什么一直很高?

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他们所谓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秋》等典籍高度赞扬。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还写过一篇《伯夷颂》。古代那些名家之所以对伯夷叔齐的行为进行高度评价,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站在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立场上。把伯夷、叔齐上升到“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度,使他们成为忠孝道德观的典范,更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这与那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王侯为争王位,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层出不穷,弄得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社会也就平安无事了。因此,伯夷、叔齐的作为很可能是诸子百家为说教诸侯,减少纷争,而加以发挥利用的素材。由此出发考虑,对伯夷叔齐的肯定与赞颂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古代先贤的政治智慧。就像我们今天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要求人们忠于祖国、遵法守纪、孝敬父母、谦逊礼让、和谐相处的道理一样。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政治站位正确的高度来认识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

在这方面,一代伟人毛泽东作出了极好的范例。他在“别了 司徒雷登”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显而易见,毛泽东高瞻远瞩,鞭辟入里,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说的非常深刻透彻。在此,毛泽东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旗帜鲜明地批评伯夷叔齐“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这就抓住了实质。伯夷叔齐看起来很仁义,颇有谦谦君子之风,你让我让,毫不贪恋权位,一副很清高、与世无争的样子,但实际上是图虚名,不作为,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根本不负责任,没有顾全大局,没有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福祉这个大的方面来考虑问题,甚至逃避现实,一走了之。这确实是犯了糊涂,连大小轻重也分不来了,这样的谦让无异于伪君子。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这可是牵扯到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啊!因为当时殷商的国君殷纣王,已经昏庸至极,腐败透顶,淫乱不堪,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弄得四海不宁,怨声载道,到了呼拉拉大厦将倾的地步,相反,武王代表天意民心,代表新兴的进步力量,敬德保民,替天行道,讨伐无道昏君,深得人心,正所谓“汤武革命,顺天而应人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伯夷叔齐不识时务,不分是非,以至胡搅蛮缠,叩马而谏,说什么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以暴易暴”,根本不懂要推翻一个祸国殃民的反动政权,必须通过暴力革命。

由此可见,面对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在当年那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是站在腐朽没落、失去人心、阻碍社会进步的殷纣王一边,还是站在生机勃勃、深得人心,代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武王一边,这是最要紧的政治站位问题。立场站错了,一切皆错,就像伯夷叔齐那样;立场站对了,才能看到根本性的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此,我们不得不说,毛泽东真是一代伟人,看问题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出发,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抓住最根本的问题,所以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作者简介:郑鼎文,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第一、二届会长,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研究中心终身客座研究员,县社科联副主席,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县老科协教育专委会主任和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曾任范家营高中校长和岐山县老年大学首任校长,在报刊和其他媒体发表文章800多篇,著书9本,2022年以来在国家级主流媒体《中国先锋》和《中国先锋头条网》发表文章80多篇。先后出席了宝鸡、武汉、兰州、天水、上海、洛阳、无锡等地的40多场学术研讨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hbumkqf.html

郑鼎文:从政治站位的高度审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是非曲直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