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昌龄的边关情——赏析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2025-01-05 11:59 作者:友友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但凡去过黔阳古城(洪江市)的,不能不知碑刻“一片冰心在玉壶”;环相思湖(黔城的)一周,不能不晓石雕“明月何曾是两乡”。说起芙蓉楼,就想起了黔阳古城;聊起了黔阳古城,不能不说说王昌龄。昌龄是个边塞诗人,晚年被贬黔阳,在古城做了个龙标尉。

关于昌龄的诗,我也读过一些,但从未深究。他是一位边塞诗人,长于七绝。赏其《从军行》,我们可以洞其内心世界。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一二句上看,烽火是现实的背景,城西是战火之地,诗人思绪复杂。诗情皆源于战争,关乎征人的相思与亲彼此的牵挂。自古就有登楼思乡的传统。诗中楼高百尺,人就显得更渺小。楼越高,风越大,无助之感愈重;楼越高,视线远,心里就更想家。渴望越甚,失望就越大,更何况在秋日黄昏。秋是最撩人乡思的季节,大地萧瑟,草木摇落,惊栗远行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令人倍感生命易逝,美好短暂。再加上海风拂人,伤透了征人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三句一个“更”字,让本就如此不堪的征人,“上加霜”。羌笛,在黄昏响起,离别曲《关山月》,使征人思乡思亲之心更加凄苦,神思魂绕。征人的情绪,终于在笛声中得到了把控,话锋一转,不说自己苦,而是说远方之人的愁。

远隔千万里,家人如何受得了啊。诗句读下来,令人回味无穷。征人和思念的人,怎能不肝肠寸断?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长城

从一二句军中女乐声起,换上了新曲,征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一曲下来,征人失望之极,换曲不换内容,也就是俗话说的“换汤不换药”,总是那关山旧别情。那么征人对于换了的新曲到底在期待什么?也许你会说,当然是为解边关的愁。可想而知,“关山旧别情”,是征人心中永远的痛。

征人深感别离苦,希望借新曲忘却别情。第三句,我们可以看到,新曲解不了征人的愁,他们不得不坦然面对令人凄苦又零乱的边愁。边愁是由琵琶撩起,乱字是由心而生。别情旧,边愁缠,入耳入心听不完。不尽的边愁既然无法排遣,那么就暂时回避。诗人宕开一笔,写秋月长城。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诗人在景语里又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为什么用叠词“高高”二字来写秋月呢?

哦,秋月挂得越高,就照得越远。征人的思念,想通过明月传至千里之外的亲人。这与张若虚《江花月》里的句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文意境突然开阔,秋月皎洁,长城苍茫连绵,肃穆而宁静。这看似漫不经心就地取材,实则是诗的精神内核:思乡与兵战,高度凝聚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诗一开头就点明了地点和时令,描绘出边地的荒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发黄,暗示在深秋。次句,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暮云低沉,黄沙茫茫,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三四句是说,将帅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护之情。

这第三首诗啊,通过“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死在这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相较于其一、其二、其三,诗意更直白,更易懂。描写了征人生活环境的艰苦,突出了征人的英雄气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中一个“暗”字,把青海湖、雪山长云密布的高原特点真实地写了下来。二句中一个“孤”字,把戍边的地理位置偏远,征人内心的孤独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玉门关,过去是中原和边关的分水岭。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遥望”一词,可知征人所守孤城,离玉门关甚远,与家乡之遥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写战士们身经百战,连金属铠甲都磨穿了。可想战事的紧张,征人的辛苦。一个小小的细节,将我们带到了黄沙漫漫的战场,亲临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结尾征人的豪言壮语,告诉我们,无论地有多偏,坏境有多恶劣,内心有多么思乡思亲,不打败敌人绝不还家。从古至今,征战守边之苦,莫不如此。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写的是战争胜利的一幕。前两句,突出大漠的“风”。一句,风沙强劲,遮天蔽日,把大漠的恶劣环境一笔带出。二句,动态写风,旗子翻飞,都卷一起去了。红旗、辕门(军营的正门),带出战争的场景。三四句不难理解,写了战事中的捷报。增援部队正向前推进,战争已胜利结束了,活捉了“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第六首诗啊,更有趣,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将军欲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首句写这位将军战时的装束“胡瓶落膊紫薄汗”。次句转写边塞之景“碎叶城西秋月团”,意在营造气氛,暗示将军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这两句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是为凸显将军在秋月广阔清寒的背景下,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诗的后两句,豪气顿生,尤显英雄本色。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第七首诗啊,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诗人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都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本诗动静结合,叙述张弛有度,且很美。“不见踪”,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虽然已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读者产生不尽的联想,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这种结尾,颇耐人寻味,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观了昌龄《从军行》,我发现,诗人被称为唐边塞诗人,实至名归。如把他这七首诗不同角度描绘的边关场景串起来,就能构成一幅征人战争与生活的广阔图景。战士们的情感丰富而细腻,既有思乡思亲之念,又有保家卫国的自勉与责任;既有独处塞外的无奈与寂寞,也有捷报频传的喜悦与自信。那边庭的琵琶,撩动着征人的心;那云暗雪山,烽火高楼,大漠沙尘等构成的雄浑意境,蕴含着缠绵而又悲壮的感情;那《关山月》的笛音,是军中永远改变不了的乐章。

赏了昌龄的《从军行》,我的心为之一震,进而对他们崇敬起来。征人的感情细腻而痛苦。这些感情,在诗文紧张的战事中,又不断地得到了沉淀与升华。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gbymkqf.html

昌龄的边关情——赏析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的评论 (共 2 条)

  • 漫舞洛城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