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亲见“移苗并丘”

2011-01-22 09:17 作者:巧手联云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58年秋)

学期中,因为要为下乡劳动做准备,我请假回家了一趟。那天下午,正好碰上生产队里搞“移苗并丘”。于是,我在内交生产队现场亲见了一次“移苗并丘”的情形。

我家原来在锦冈社的,怎么会到内交生产队去呢?原来,在1957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向高级社发展。我们三峰村的几个初级社合并成一个“三峰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三峰社”。原来的初级社大都变成了生产队(有些拆分成两个或三个生产队)。高级社实行不同于初级社的经营管理方式,最重要的是土地收归集体所有,社员就近组合在一个生产队里,把在一个社里的土地重新划片给各生产队耕作和管理。就在这时,我家也跟其余两户一样,连人带土地一起割回交椅山下的“内交生产队”。1958年的“公社化”时期,三峰社成为幸福人民公社(后来改为“峰市公社”)峰市管理区三峰片,内交生产队的建制和名称保留不变。所以,这时我家已经是内交生产队的公社成员了。

还在暑假时,还没有“公社化”,县里就召开了一次“三级扩干会”。(即“三级干部扩大会议”的简称,以县、乡、社三级干部为主,生产队长也参加。因为是头一回听说这种会议的名堂,觉得很新鲜,所以比较有印象。)会议的重要内容就是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打破常规”,每亩田的粮食产量要达到一千斤以上。(有些地方的目标是两千斤。)并且提出“少种、高产、多收”的口号,还有具体的办法,就是把间作稻“移苗并丘”。当时,我们三峰社没有强调这样做。

到晚季即将收成时,已经“公社化”了,上级层层压力下来,生产队长还被叫去“集中培训,现场参观”。回来之后,生产队长召开社员大会,传达了上级的会议精神,要“坚决实现”粮食产量指标。

社员们听了,都说:“要在一亩田割出一千多斤谷子,我们从来还没有见过这么靓的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生产队长说:“上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叫做‘移苗并丘’,产量很快就会上去的。”

社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移苗并丘”,不知道怎么搞。队长说:“明天我们就可以试试看。”于是,队长就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下去:有人带锄头,有人带畚箕,规定下午两点出工,地点在本村上山子。

第二天下午,队长把社员带到“上山子”。我因为好奇,也跟着大伙一起去,想看看“移苗并丘”到底怎么个搞法。

队长指定了一丘形状比较端方的田,告诉大家把附近田里的稻子,用锄头将稻根连泥土带禾苗一起挖起来,用畚箕挑到这丘田里来。

上山子的田是分散的梯田,中间往往还间杂几块农地。这丘田位置比较居中,过去社员们收割时,都是把附近的稻子集中到这里来“打粘”(即脱粒)。队长叫大家把禾苗挑到这丘田,似乎也符合道理。

不过当时的稻子还在灌浆,要再过半个月才会成熟,这个时候动手“移苗”肯定会“伤筋动骨”,社员们于心不忍,迟迟不肯动手。队长一再催促,大家只好分头去做。带锄头的锄稻苗,带畚箕的挑稻苗,挑到指定的田里。

队长就在那儿指挥,说:“要把挑过来的稻苗放进禾行空格里,要密密麻麻地排,排得越挤越好。”他一边指挥,还一边动手往放满了稻苗的禾行里塞。

干了一会儿,社员们终于忍不住了,边干边议论:

“现在这些稻子正处在灌浆期,还要过十天半月以后才能成熟。现在把它锄了,伤了它的根,还能灌满浆吗?”

“把稻苗都挤在一丘田里,有些晒不到太阳,会不会阴死呀?有的抽不到水分,会不会干死呀?”

“队长到县里开了现场会,都说能行,你就放心干吧!”

“行不行,过几天就知道了。”

于是,大家又继续干。

一会儿,又议论起来。他们担心,把这丘田里的土都挑走了,以后还能种吗?所以,锄稻苗的连带的土块锄得越来越小,挑稻苗的丛数却越来越多。

上山子的栽的稻子都是同样的品种,面积也不大,二三十个人挑了半天,也就把附近几丘田的稻苗都集中起来了。队长把挑来的稻苗往这丘田塞得密不透风,刚好把一丘田塞满了。

社员们都围过来看。

有的摇头说:“这些稻子肯定要受到影响,以后肯定很多冇①谷。”

有的问:“这样子怎样计算产量?”

队长说:“就把这丘田用尺子量一下,算出它的亩分,等把这些谷子收起来一称,就知道它的亩产了。”

我在旁边说:“这样算出来的亩产一定很高。”

社员们说:“这都是这上山子一段田的总产量呀,怎么能算这丘田的亩产呢?”

队长说:“上边就是教我们这样做的,这样算的。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生产队就会落在人家后面,就会被插上‘白旗’,在全社人民面前丢脸呀!还会拖公社的后腿呢!”

“哦——,是这样!”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收工了。下午大家又像往常一样出工,生产队自己该怎么做的事情还是怎么做。上山子的那丘田就留在那儿,当作“移苗并丘”的试验田,准备到时候让社里来“现场验收”。因为社员们知道,那块田只是拿来做样子的,那丘田的产量是准备拿来吹牛的,千万不可当真!

后来的事实证明,群众的心里最明白,这是一种“瞎指挥”的错误行为,糟蹋了禾苗,造成了粮食减产。同时盛行的“浮夸风”,最后造成了后来的严重缺粮,使三年困难时期“上加霜”。

【注】①冇,客家话读pàng,冇谷,干瘪的、不饱满的稻谷。

2010-12-26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95427/

第一次亲见“移苗并丘”的评论 (共 5 条)

  • 黛妆素笺
  • 漫晴依缘
  • 水墨年花
  • 井水蓝
  • 乐之云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