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亲历学校“大炼钢铁”之三
看学生炼铁
(1958年秋)
在帮厨的日子里,有时我还要跟着高三学生送饭到炼铁工地去,有机会到现场看学生炼铁。
我们学校的炼铁炉,建在县城西门外小溪旁的沙坝里,四座高炉一字儿排开。当时是谁出的主意,已经无从查考,但那儿地势很低,要是小溪上游下一阵大雨,高炉就有可能被淹,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常识。
高炉都是用从旧城墙上拆下的大青砖砌筑,下大上小,略呈腰鼓形,高度大小似乎有一定的规格,在一定的高度开有一个入风口和出铁口。出铁口有上下两个孔,上孔较大用来掏炉渣,下孔较小用来出铁水。高炉旁都搭有一个加料台,铁矿石和木炭都要扛到台上,从高炉上口加入。
炼铁的主要原料是铁矿石。县城附近没有这种矿藏,最近的矿区在仙师乡三坝村,离县城四十多里路。因为没有运输工具,学校只得组织学生去挑,主要由高一、高二的同学负责。起先,规定他们一天挑一担,挑了一回,每人大约五六十斤,等到最后一位学生回来,已经是夜里八九点钟了。学校考虑到挑运的难度,后来就改为两天挑一担,再后来是三天挑一担。但是挑了两三回,矿石堆积越来越多,就不再叫挑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铁矿石的块头大小不一,大块的有二三十斤,不能直接投进高炉里,学校就组织学生把它敲碎。又没有铁锤,到处想办法,也才找到几把。所幸高炉炼铁进度慢,出铁量小,消耗的铁矿石也少,所以,不至于来不及敲碎。
消耗最多的是木炭,初三年级学生天天都从萧地、芹菜洋挑来一百多担的木炭,全都填进了那四座高炉里化为灰烬。
每座高炉配有一个木制大风箱,长2米,中间有一根2米多长的活塞连杆,连杆后头有根1米多长的横杆,用三角形支撑着,供人把手用力。风箱两头都有阀门,旁边都有出风口,也有阀门,两头的出风口往中间连接,汇集后直通高炉的入风口。大风箱要三个人同时操作,往前推横杆走三步,风箱后端阀门打开,出风口关闭,而前端阀门关闭,出风口打开,箱内空气受压,通过连接管进入高炉的入风口;往后拉横杆退三步,风箱前端阀门打开,出风口关闭,而后端阀门关闭,出风口打开,箱内空气受压,也通过连接管进入高炉的入风口。就这样,三步进三步退,风箱就会不断的往高炉里送风。随着学生推拉的脚步,高炉顶部的火苗就会很有规律地往上窜,同时发出“呼呼呼”的声音。当几座高炉同时拉起风箱时,那“呼呼呼”的声音此起彼伏,倒也很像一部合唱曲,令人遐思。尤其好看的是在晚上,当一篓子木炭倒进高炉,高炉里的热气流把燃着的炭末直冲向天空,星星点点,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像放焰火一般。拉风箱很费劲,三个人拉上十几二十分钟,就会气喘吁吁。所以,必须实行轮班制,才能保证炉火昼夜不熄,保持炉内高温。
敲碎的铁矿石和木炭是间杂着添加的。添加几篓木炭之后才加进一定量的铁矿石。铁矿石要等木炭在炉内燃烧达到一千几百度之后,才会熔化。熔化过程中,铁矿石中的杂质会在高温中反应形成炉渣,而铁水却会沉在炉底。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出渣孔打开,掏出炉渣。等掏过几次炉渣,再捅开出铁孔,放出铁水来。
出铁水的场景非常壮观。出铁孔下方有一个槽,槽下放着一个铁锭的铸模。当出铁孔被捅穿之后,殷红的铁水就会喷着火花,闪着金星,顺着槽子灌进铸模。每当这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会欢呼起来——因为这就是师生们共同劳动的结晶。等铁水放完,又把出铁孔堵上,继续下一轮的熔炼。
炼铁由高三年级四个班负责,每个班一座高炉。高炉建造的质量不同,四个班的进度也大不一样。最好的是高三(甲)班的,那是最先建造的高炉,从生火开始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半个多月天天都有铁水流出。最后建造的那座炉,从来没有出过铁,令高三(丁)班的师生很泄气。
那时,我才上初三,刚开始接触化学,还不懂得炼铁的化学原理。高三同学却不同,他们学过了炼铁的化学反应理论,懂得高炉的基本结构和炼铁的一般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可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然,炼一炉铁,要用多少铁矿石,要消耗多少木炭,在那很不正规的情况下,理论计算也是徒劳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还要根据各方面条件的变化来决定,实在盲目蛮干不得。
半个多月后,突然下了一场雨,小溪水猛涨起来,永定一中的炼铁高炉被溪水浸泡,不能再生火炼铁了。于是,全校收兵,恢复上课。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在我校首先偃旗息鼓。所炼出来的铁锭,上交了一回,还有就跟那些还没有来得及熔炼的铁矿石一起,抛在了郊外,再也无人问津了。
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