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襄樊改名襄阳,不是折腾是什么

2011-01-11 03:01 作者:茶海之心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傅伯勇

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这一举措在网上掀起热议。据此,付瑞生近日在新华网写了一篇《襄樊改名襄阳,究竟成本几何》的文章,对襄樊改名襄阳大加赞赏,认为“襄樊改名襄阳,的确是一次历史性的大动作”,认为“这(更名成本)一亿元的数目就是夸大其词”,认为“现在改名只是恢复这一千年古城的本来面目而已,确切的说,这不是改名,而是正名”,认为这不是“瞎折腾”。

我们现在不妨来看看他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襄樊改名襄阳,的确是一次历史性的大动作”。是的,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大动作”。因为先有襄樊市领导的异想天开,然后又有所谓的专家学者的鼓噪助威,再有意淫民意的“90%同意更名”,最后有国务院的批文这一尚方宝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大动作”。不知道原襄樊市还有没有其他的“历史性的大动作”,如象深圳一样突飞猛进,如象大连一样井井有条,如象温州一样锐意活跃。

第二个观点,“这(更名成本)一亿元的数目就是夸大其词”。原襄樊市是一个拥有150万左右人口的地级市,辖区人口588。88万人,包括襄州、襄城、樊城3个城区,另有三个开发区及枣阳市、老河口市、宜城市、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城市更名后,到底会有多少成本?我们不妨粗略的算一算:政府申请更名费、资料费、专家费、往返北京的差旅费、吃喝玩乐费,估计1000万元(或许过少);588。88万人办理二代身份证、户口簿、到当地派出所办理相关证件的车船费和生活费等以人均50元计,共计2。9444亿元;12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以80个行政事业单位(含党群系统)计,大大小小的团体、企业、公司以个计,共个单位,每个单位2枚印鉴(法人章和财务章),每枚章100元,更换印鉴的费用就需要花费203。2万元;招牌、门头更换等其他费用估计1000万元。几项合计3。16亿元。一些反驳者说更名成本要花一亿元,果真是夸大其词呢还是保守估算?

第三个观点,“现在改名只是恢复这一千年古城的本来面目而已,确切的说,这不是改名,而是正名”。不错,如果要正名可能全中国就太多了。笔者生活的凤冈县就要正名为“龙泉县”,西安就要正名为“长安”,中国就要正名为“华”,丈夫就要正名为“夫君”,妻子就要正名为“贱内”,父亲就要正名为“家父”……不知道这和石家庄要改名正定、荆州改荆沙、几个城市争当“郎”又有啥区别?如果都这样,我们不妨将改革开放放在一边,来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正名运动算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还有人美其名曰“这是一种意识的觉醒,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意和文化品牌意识的觉醒”,看来全国其他地方还没有“觉醒”,还没有尊重历史、尊重民意和尊重文化品牌。如果以改名来尊重,就能够“觉醒”,那么中国人(当然除了今天的一些襄阳人、一些专家、一些高层的糊涂官)则太麻木了,太不“觉醒”了。

附:

襄樊改名襄阳,究竟成本几何?

新华网(2011-01-10)

稿件来源:新华网作者:付瑞生

襄樊改名襄阳,的确是一次历史性的大动作。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城市更名最怕是折腾,修改各种地图、公章、证件、招牌等都会产生成本,整个行政成本将至少达一亿元。

不知道这一亿元的账是如何算出来的。我想,如果仅仅公章证件招牌就花掉一个亿的话,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市的行政规模过于庞大,公章太多自然花钱多;二是更名之举铺张浪费,吃饭宴请庆功喝酒放鞭炮烧钱玩。如果如上两点都不成立的话,那这一亿元的数目就是夸大其词。

改名的经济成本是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文化成本”。古人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是表示对自己家族姓氏的忠诚,再就是换个名字,就像换手机号,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成本肯定不低。因此,名字不能轻易换,就像古董不能时不时就拿出来洗洗,洗掉了包浆事小,破坏了文物事大。

但是,翻翻历史,清风不识字、无故乱改名的事情还真不少。例如唐肃宗对安禄山的“安”字反感,30多个城市被迫改名,安定由此改名保定。最夸张的是到了后来“破四旧”年代,一句“许多地方的名称、商店的字号,依然散发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气息,毒化着人们的灵魂”,让北京王府井大街改为“防修路”,景山东街改“代代红路”,杭州的“豆腐弄”改“钢铁巷”等等。

可见,自古不是地名可改不可改的问题,而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问题,是行政力量压倒历史文化,压倒老百姓意愿的问题。当年把襄阳和樊城合称襄樊,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革命和行政的需要人为强制合并,并不是历史自然演化和文化逐渐融合的结果。按照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的说法,地名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改名只是恢复这一千年古城的本来面目而已,确切的说,这不是改名,而是正名。

再者,这和石家庄要改名正定、荆州改荆沙,乃至几个城市争当“夜郎”完全不一样,这几个才是纯粹瞎折腾,依然是为了某些眼前利益让行政力量压倒历史文化传承。

有人说,你说的历史文化传承太虚,毕竟现在要掏出白花花的银子。那么就去看看台北和上海吧,特别是台北,一条条路名都对应相同方位中国地图上省份和城市。台北襄阳路就夹在武昌街和衡阳路中间,如果你住在襄阳路,想回家看看却只有“怅然”。当然,报道说,襄樊没了,年轻人失去了归属感。其实,襄阳没了,所有读三国长大的华人才感觉没了根。如今正名付出一些成本,是当年一时冲动的惩罚,是在向粗暴的发展观赎买我们的记忆,赎买历史的灵魂。不可一错再错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94327/

襄樊改名襄阳,不是折腾是什么的评论 (共 5 条)

  • 水墨年花
  • 感觉好就聊
  • 乐之云墨
  • 傷年已陌
  • 黛妆素笺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