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亲见学校的厨房革命之一 吃饭“三统一”
第一次亲见学校的厨房革命之一
吃饭“三统一”
(1958年秋)
刚进中学时,学生的粮食户口都迁到学校,国家给学生定量供应粮食,每人每月30市斤,每个学生发给一本《粮食供应证》(我们都称它“粮卡”),学生凭“粮卡”到粮食供应门市部(我们都称它“粮站”)购粮。每月可以一次购清,也可分数次购买。三餐由学生自己放米。统一的陶土饭钵,编有号码,每班一个固定的饭架。开饭时,学生在自己班级的饭架里认饭钵。
时间一长,饭钵会被打破或失窃,学生得到膳食组重购新饭钵。有的学生饭量较大,索性就到商店自购较大的饭钵。这一来就出现了不少问题:饭钵高低大小不一,增加了工人叠放的困难;每班一个饭架,空间有限,往往不够使用,厨房工人就会把放不下的饭钵调剂到其他有空的饭架里,结果一些学生开饭时要到其他饭架去找,这就给个别偷饭吃的人以可乘之机。造成的结果是,工人工作麻烦,学生经常丢饭。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1958年秋季开学,学校实行“三统一”:统一饭钵、统一购粮、统一放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先是统一饭钵。学校在暑假期间,与瓷厂联系,重新烧制了白瓷饭钵,规格一律为12×10厘米,圆柱形,白底黑字,写有班级、姓名,过釉后烧制,质地坚硬,每个饭架可放七七四十九个饭钵。开学注册即发给学生。学生三餐吃饭必须找到自己的饭钵方可就餐,如果弄错了,必须把自己的饭还给对方吃。因为有姓名在,吃错了,别人很快就可以发现。这样,偷饭吃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第二是统一购粮。入学注册,学校统一收回《粮食供应证》,学生每月按价到膳食组缴交购粮钱款,由学校统一购粮。学生如果因事或因病请假,凭请假条到膳食组办理停膳手续,可以退回粮票和购粮款,也可退回大米,吃公菜的还可以退回相应的菜金。总的来说,还算相当公道。那时,永定县城只有一家粮站,每天都有不少学生买米,往往要跟居民一起排队,耗费不少时间。学校统一购粮,减少了学生上街买米的时间,同时也给一些家境较为困难的学生,在筹款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机会,也算给学生带来了便利。
第三是统一放米。饭钵统一,购粮统一,为放米统一创造了条件。每餐饭后,学生只要把自己的饭钵洗干净,放进指定的饭架里就行。接着,厨房工人到膳食组领取大米,把饭架抬进厨房放到蒸饭的灶台上,用特制的量具(米筒)给每一个饭钵放米,放满一架后往饭钵里加水,然后依次而行,直至放齐全部饭钵。这样,学生三餐的饭量都是恒定的,有保证的,可以防止个别用粮没有计划的学生,前期多吃,后期少吃,吃到没米了就偷饭吃。缺点是,“大牛秆三把,小牛三把秆”,学生自己无法调节饭量。有些男生往往不够吃,要填饱肚子只能多花钱到街上买零食,而有些女生往往吃不下,剩饭只能白白浪费。那时的男女生之间,碍于面子,谁也不敢擅自调剂。
吃饭“三统一”,实际上是受农村公共食堂的影响而产生的,只实行了一年。到1959年秋季,国家开始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中学生的粮食户口又全部迁回原籍,照样成为“农业户”了。此后,除了饭钵还是那个白瓷饭钵,而中学生“吃国家粮”、“到粮站买米”,都已经成为美好的历史。而过了十几二十年之后直至于今,“走出大山”挣脱“农业户”、变“吃谷”为“吃米”,仍然成为千千万万的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吃到“国家粮”竟也成为获得某种成就或地位的高尚的标志。这或许可以再次证明,要真正改变亿万农民的处境和地位,是多么的任重而道远!
20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