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体验中学生活

2010-12-09 10:08 作者:巧手联云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56年秋,12岁)

永定一中是我县历史悠久的名校,是一座完全中学,位于永定县城北门山麓。当时全县有五间中学,完全中学两间:永定一中和二中(又称侨育中学,在下洋);初中三间:三中(在湖雷),四中(在高陂),五中(在金丰)。永定一中初中部大都是城郊、金沙、西溪、列市、仙师、峰市、洪山、合溪等地的学生,高中部向全县招生(侨育中学高中部只有1-2个班)。

1956年秋,我进入永定一中初中部就读。刚开学,我就感到中学跟小学很不一样。

首先,规模大得多。永定一中初中部有3个年级12个班。初一新生有200余人,分甲、乙、丙、丁四个班。连高中生算在一起,有一千多人。下课时,在校园里看去,到处都是人头攒动,就像峰市街墟天的景象相似。老师都是专门任课,很少跨科目。同一科目进入不同年级时老师还会变更。有些同学连任课老师的名字都说不齐。我所在的是初一(乙)班,三年基本没变,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胡育忠老师,一直把我们带到初中毕业。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如下:

永定一中初中部1959届初三(乙)班历年任课老师一览表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语文

数学

生 物

汉语

文学

代数

几何

生理

罗汉昌

徐演球

胡育忠

刘传镛

许承暹

李国光

罗汉昌

张维治

曾瑾玲

黄开焕

陈炯进

铃张仁峰

黄雅斯

黄泳元

郑元亨

江祥瑞

郑朝连

赖可甦

曾瑾玲

林家鸿

刘文锋

姜钧荣

熊玉垣

第二,活动有规律。跟小学比起来,中学的管理严格得多。从学习到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每一项活动都很有规律,老师学生的时间观念很强。请假制度很严,回家必须请假,请假一节课以上要班主任批,请假半天以上,要教导处批。

第三,生活集体化。住集体宿舍,睡木架子床;吃饭编桌席,八人一桌,每班一个饭架。住宿由生活组(组长卢启铃)管理,膳食由膳食组(组长赖瑞璆)安排。舍有舍长,桌有桌长。整洁卫生按人轮流,每周大扫除一次。

我的日常生活有许多事儿值得提起。

先说吃饭吧。开学注册时,膳食组发给每人一个陶土饭钵,编有号码,利于辨认。可以吃“私菜”(即自带菜),也可以吃公菜。吃公菜,每月交3元钱,8人一桌,早餐通常是豆酱、黄豆、杂锦菜等冷盘,午餐、晚餐常常是三菜一汤,豆腐、蛋羹、黄豆、豆酱是必备的,牛碎肉、擦菜(永定传统干菜)、杂锦菜是常有的,其他瓜果蔬菜随季节而改变,每周加餐1-2次,都是一大碗红烧肉。这样的伙食既富有营养,也相当实惠,还很省事。我第一次带去的菜吃完以后,就改吃公菜了。后来学生的户口粮食关系全部转到学校,每人发给“购粮证”,每月定量28斤,每斤大米9分8厘钱。每个月8元钱,就可以打发日子。

再说洗澡吧。县城东门有“汤湖”(即温泉),每天下午放学后,大部分同学都不在学校洗澡,而喜欢去“洗汤”(即“洗温泉浴”)。这时,长长的洗汤队伍从街上走过,伴着“乞咵乞咵”的木屐声,浩浩荡荡,形成一道特有的风景。那时还没有塑料拖鞋,除了学校规定必须穿鞋子的场合,平时大部分人都穿木屐或打赤脚。

三说周末吧。每周上五天半的功课,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都是假日。刚去不久,很想回家,离家那么远,不可能每星期都回家。一般是一个月回家一次,见见家人,拿些米菜和生活费。公菜可以报停,家里带些菜去,吃上一两天,就可以省出几角钱来零花;有些人还带些米,三餐多放一点,吃饱一些。那时我的饭量很小,连购粮证上的都吃不完,常常让给陈宏超,他个子大,饭量也好,国家定量不够吃。

四说助学金。对家庭困难的同学,学校按月发给助学金。助学金分4个等级。甲等8元,一般要烈属子女才可以享受;乙级6元,一般要军属或家庭有特殊可能的人享受;丙级4。50元,家庭有较大困难的人享受;丁级3元,家庭目前有困难的学生享受。评定助学金,要学生提出申请,并出具当地乡以上政府的证明。另外对交费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全免或减免学杂费。我第一学期,就享受了减免学费和丁级助学金。

那时,我又小又矮,座位在讲台前,排队在最前面,都是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随便搞一点小动作或悄悄说句话,老师都看得见。所以,上课必需专心,做操必须规范,连写字都得工整一点。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人比较乖,学习成绩较好,虽然不是很优秀,但是各科成绩都有七八十分以上,老师、家长都比较满意。唯一不满意的是我,老抱怨吃粉笔灰,担心影响身体。但是,抱怨又有什么用呢?谁让你老是长不高长不大呢?只好自我安慰一番。

2010-11-2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88781/

第一次体验中学生活的评论 (共 1 条)

  • 乐之云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