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观看散发剧团演出
第一次观看三峰剧团演出
(1953年春,8岁多)
一九五三年正月初三晚上,三峰初级小学前的大坪里,灯火通明,歌声嘹亮,管弦悠扬,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原来,那里正在进行一场火热的演出。在台上作精彩表演的,是第九区三河乡的三峰剧团,它是一支活跃的乡村文艺队伍。
虽然名叫“剧团”,其实就是十来个青年。他们年龄最大的不过二十来岁,大都未婚,只在小学读过一点书,高小都还没有毕业。他们的家庭成分也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地主家庭的子女——不过,他们倒是多读了一点书,有的还在南强中学读过。他们经常在一起上夜校,文化程度较高的当老师,文化程度较低的做学生。因为意气相投,常在一起交流谈心。土改以来,他们经常配合运动开展工作,对政府的号召一呼百应,三河乡政府对他们很喜欢也很支持。
有一回,不知是谁先提出能不能办个剧团,活跃一下农村的气氛,丰富一下文化生活。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大家的响应,纷纷报名参加。他们立即着手组建班子:选团长,找编剧,寻导演,物色演员,等等。但是,讨论来讨论去,还是决定由自己的人担任。于是,大家推举陈克权当团长,陈志周当导演,俞世康善画就担任美工和服装设计,男女演员主要有俞祖德、陈克良、陈彩华、陈桂英、陈永谦、曾翠连、俞兰玉、王素兰,音乐主要由陈志豪、陈克仁、陈助玉、俞世康等一批民乐爱好者负责,其他还有俞洪春、俞梅春、陈志文、陈彩煌等一批人,分别负责助演、后勤、剧务、灯光等事项。由俞世康、陈志周等人负责编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了机构还要有资金。他们就自发组织起来,跟峰市木材公司联系,主动到榆湖潭抬木头。(当时,从长汀、上杭水运下来的木排,为防止漂流途中自动沉没,减少损失,都要先将木排拆散,把木头从水中捞出,用人力抬到岸上晾晒,待晒干后,再翻下河中,漂运到广东石市。)他们将抬木头挣来的工钱,统一结算,用来购置了各种布幕、几盏汽灯,添购了乐器、化妆品和必要的道具。
一个剧团,就这样在一片拥护声中诞生了。
当时正值农民翻身不久,有了土地房产,生活日渐安定,乡村不断变化,因此他们编写和演出的节目,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他们的音乐,主要吸收峰市民歌、梅县山歌和闽粤交界的流行小调,用本地话对白、演唱,听起来十分亲切,表演者声情并茂,效果相当不错。
今晚,他们演出的剧目有《风雪摆渡》、《姑嫂和》、《探亲路上》等。其中《风雪摆渡》最为抢眼,陈克权演船夫,两手抓住船桨,一划一划地,就像真在划船一般;俞祖德男扮女装,挑着一担货物,扮成回娘家的妇女,来到渡口。两人在渡口经过一番对白和演唱,唱出了新农村的新气象。《姑嫂和》则是通过小姑和嫂子的一场家庭误会,从产生到消除,反映了农村妇女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渴求,为配合扫除文盲、破除迷信、普及科学等活动,大造宣传舆论。其他几个节目也表演得相当精彩。
整晚演出非常成功。演出完毕,观众还迟迟不肯散去。
三峰剧团后来还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主要的接续人先后有陈奕尧、陈林祥等,时间一直延续到“文化革命”爆发之后。一九五三年正月初三晚上演出的节目,有的成为他们的传统保留节目,人们只要把内容稍加改动即可上演,照样受到观众的欢迎。
20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