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听说拐子渡翻船

2010-09-30 09:17 作者:巧手联云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一次听说拐子渡翻船

(1951年,7岁)

一九五一年五月初八那一天,突然从峰市街爆出一个恐怖的消息:拐子渡翻

船了,船上十九个人,只救起来八个,还有十一个人被大水冲走了。

原来最近几天都下,汀江的水位一直比较高。这天恰逢峰市的墟天,虽说“一节荒三墟”,做生意的人不会很多,但是有些端午节往来的亲友要住上两天,到今日才回家。所以,今天峰市的拐子渡,仍然有较多的过往旅客,显得有些繁忙。

峰市的拐子渡,因渡口上游江中有一墩形似青蛙(客家话俗称“拐子”)的大岛礁“拐子石”而得名。江面不宽,水流却十分湍急。平常水位时,两岸渡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大石嘴阻挡水流,使江水汇集在江心直冲而下,而两岸渡口下方就会形成回水湾。撑渡船时,渡船从大石嘴开出冲向江心,船头即刻呈掉头之势,这时艄公必须大力扳动船舵,船工必须奋力划桨,使船头急速穿过江心,冲向对岸的回水湾;船头进入回水湾后速度减缓,而船尾尚在江心,速度较快,这时渡船又会自动调整为船头朝上,只要顺着回水缓缓靠岸,过往都相当平安,虽惊无险。我大伯还特地在拐子渡东岸的亭子里题了一联,来形容拐子渡的情状:“一苇可航,回头便是彼岸;双峰在望,放眼又有前程。”有时,汀江水位较高,俗称“尴尬水”,拐子石先把江水分成两股,到渡口上方又汇合一处,相互撞击,掀起滔天巨浪,再向渡口下两边扩张。这时的江水淹没了两岸渡口上方的大石嘴,渡口下方的回水湾变得特别窄小,而江面却比平时加宽了一倍以上,汹涌的洪水又如万马奔腾、势如破竹,一旦方向和力度掌握不好,渡船不是被巨浪掀翻,就是船头往下直冲而无法靠岸,都十分危险。每逢这种水位,必须增加船工、减少载客,使渡船横渡时保持足够的冲力,劈波斩浪,才能顺利到达对岸。要是水位再高,拐子渡必须停航,过往旅客就得沿江而上到中江渡口,那里才有专供应急的“大水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五月初八那天,汀江水位正是处于“尴尬水”,但拐子渡却没有增加船工,来回送了好几趟旅客,船工也有些疲累了,但是旅客源源不断地来,他们也就不方便休息一下。这趟渡船,也不记得是第几渡,旅客上船也没数一数有几个人,等大家上完船,船工即刻开船。船到江心,冲力不够,远不能一气冲入对岸的回水湾;加上船上共有十九个人,属于超载,渡船一到江心,艄公拼死劲仍无法把握方向,渡船迅速下滑,乘客一见,惊惶失措,左右挤碰,渡船重心不稳,一个巨浪打来,即刻倾覆。除了稍有水性的或被洪水冲得离岸较近的幸而获救,其余都被大水冲得不知去向。

因为是墟天,很多人目睹了整个翻船的过程。等传到我的耳朵里,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了,所以,我才能详细的记下这场惊心动魄的翻船事件。

此后,峰市地方政府从中吸取教训,对拐子渡的航行作出了一番规定。类似的“尴尬水”情形,在没有增加船工的情况下,一律禁止通航。规定虽然有些古板,但是,拐子渡从此没有再发生翻船事故了。

【补记:一九五一年的五月初六日,我村俞圣熙像往年一样,陪伴夫人王氏到窑上(今仙师乡锦丰村)“转外家”。初八回来,他们从峰市拐子渡过河,正搭乘这班渡船,不幸同时遇难。他们的遗体,几天后,才在广东大埔茶阳镇附近找到,亲人们无不悲痛欲绝。】

2010-9-26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82636/

第一次听说拐子渡翻船的评论 (共 4 条)

  • 芳草依依
  • 谁是谁的谁
  • 远方的梦
  • 水墨年花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