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幸运的1972——三件大事汇聚一年(回忆之十五)

2013-03-29 21:01 作者:神龙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幸运的1972——三件大事汇聚一年(回忆之十五)

1972年,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一年。

这一年,好事喜事接二连三:入党、转正、结婚,三件大事汇聚一年。

入党——为我的政治生命注入了活力。

刚刚翻开1972年日历的第一页,开年大吉,元旦下午,供销社主任找我谈话,公社党委批准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没有预备期)。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每一个追求进步者的想。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就向供销社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三年多的组织考验,夙愿终于实现。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激动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默默告诫自己:入党是一种责任,只能更加努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入党,不仅是我发奋工作的动力源泉,更是我堂堂正正处世为人的警示规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转正——为我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到供销社工作的头几年,我们这些从农村推荐来的年青职工,工作上、政治上与正式工一样待遇,户口仍在村里,工资按副业工待遇,每个月发36块钱,其中一半(18块钱),交生产队记工分(即300分),同本队社员一样参加分配,另一半自己用。在供销社吃饭用的粮票,需自己用粮食到粮站兑换。

从1971年开始,按照上级政策分期分批转正。自从到供销社,我一直是骨干,被列入第一批转正名单。但是县里批下来的转正名单却没有我的名字。说实话,当时我的心情五味杂陈,乱到了极点,鼓足勇气找社领导询问缘由,方知政审时村里别有用心的人说了坏话。领导做我的思想工作,让我不要闹情绪,继续好好干,以后还有机会。入情入理的解释鼓励,给了我极大地安慰,继续努力工作。

收获不负勤奋人。1972年6月,机遇来临,我转为国家正式职工,户口由农业转为非农业,每月工资33.5元,发28斤粮票。成为我家祖祖辈辈第一个“吃皇粮”的人。

结婚——使我建立了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

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那时国家法定结婚年龄是,女18岁,男20岁。一般家庭,到这个年龄的男女都已完婚成家。我因家庭条件差,婚姻晚来。

出校门以后,母亲和姐姐也曾托人给我介绍对象,提亲的倒有几个,但是好一点的,女方嫌我家穷,婉言推辞。

1971年秋后,经人介绍,与我妻子(本公社牛家庄村)见面认识,1972年7月1日登记结婚,7月23日(阴历6月13)在老家举行了结婚典礼。

说起我们的婚姻可以用“简单、俭朴”来概括。

我们俩从见第一面到结婚七八个月的时间,也就见过三次面。没有花前月下的甜甜蜜蜜,没有你来我往的鸿雁传书,没有卿卿我我的促膝长谈。还有一次让人不可相信的尴尬场面:那是我们约定到公社登记结婚的日子,早饭后我先到公社,一打听管登记的秘书有事外出。于是我去路上接应她。走到半路,迎面有两个女的过来,我低头让路闪过。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回头一看,正是刚错过的两人——未婚妻与她的姐姐,我立马蒙了,身感无地自容!后来,这件事成了我和老伴教育晚辈和睦相处的话柄。

我的婚姻谈不上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当时的结合,基于两点:第一印象不错,听亲戚说她三岁娘病逝,靠奶奶照料,十三岁奶奶去世,经历也挺苦的,从小磨练,家里地里都能干。再就是,我的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我在外工作,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姐姐拖儿带女的,也不能光靠人家。早点结婚,好有人照顾母亲。

1972年7月1日,我们登记结婚。那天晚上,母亲特意包了水饺,这是婚前,妻子第一次在我家也是我们第一次在一起吃饭。饭后我给她一双呢绒丝袜子,这是我第一次送她礼物。

登记了,开始筹办婚礼。那时家里经济状况还相当紧张,婚礼筹备也只能因陋就简:

没有宽房亮屋,两间破旧小屋,作为新婚洞房,坑洼不平的黑墙用石灰水涂刷,陈旧掉土的屋顶用报纸糊裱;

没有时髦像样的家具,新婚家具相当简陋。买了一张方桌,借了姐姐家两把旧圈椅,两个木箱子,是我从供销社买来的包装箱。一个大点的自行车箱由姐夫加工刷上红漆,另一个小点的喷雾器箱自己翻修,里外用报纸糊表;

一身洗干净的旧衣服就是新郎婚装;

置办婚礼用品,钱不够用,从乔家庄表哥家借了50块钱;

原来答应为妻子买的毛线、衣服布料也没有买全;

别说婚纱照,连一张俩人合影照也没有;

......

婚礼定在7月23日(农历6月13)。

头一天下午下班后,我骑车回到家里已是太阳落山。院子里人来人往,正在忙碌地为我筹办婚事,有的蒸馒头,有的洗菜切菜,有的煮肉、炸豆腐,有的洗刷餐具……

我的晚归,母亲和大家不但没有怨言,院子里的欢声笑语反而更加热闹。谁知,就在这喜气满门的时刻,由于我的粗心大意,差点惹下要命的大祸!

眼看大伙忙得不亦乐乎,我向管事儿的要活儿干,管事儿的说:“去房西边坑塘里把蒸笼垫圈拿回来。天已经黑了,我提着提灯(马灯),拿着炊帚,踩着坑塘井壁石凳,下到坑塘里,当我猫腰抓住蒸笼垫圈起身时,危险发生了:因我起身猛,屁股顶到坑塘边的反作用力,使我一下子窜进六、七丈深的水里!当时我手里抓着提灯,刚下沉的瞬间,还看到灯在水里亮着,我心里清楚,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就此而去,拼命挣扎!手刨脚蹬,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浮出水面,喘了一口气,游到坑塘边,抓住石凳上来了。稍定了定神,拧干衣服,拿着提灯、炊帚和蒸笼垫圈回到家里,管事儿的说:“看你这孩子,干这点儿活儿,还把衣裳湿了。”我怕大家着急,只是笑了笑,没有告诉他们刚才发生的怕事。事后好长时间,把这事告诉家人时,大家都为我的惊险感到后怕而又幸运。这次入水不惊,自救生命,确实沾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的光!大家都说我的命大!

说也奇怪,过事儿那天,早晨下了一场,早饭时雨停了,乌云慢慢散去,天气渐渐晴了,当我们启程前往牛家庄娶亲的时候,太阳出来了,艳阳、蓝天、白云,雨过空气清新,前来帮忙和看热闹的人们无不为之道喜喝彩。都说“先下雨后晴天,日子过得比蜜甜”,我心里暗暗祈祷,但愿吉言灵验。

在那个提倡“婚事简办,新事新办”的年代里,我的婚事更为简单。迎亲的有二舅、姐姐、外甥和我,4个人骑着两辆自行车。送亲的大都是步行而来。那时农村婚宴还不行上酒,宴席不管大人小孩七、八人一桌,第一顿是小席,五碗四盘,第二顿大席,八大碗。亲戚倒还不少,一百四、五十人,热闹了一天。

那时,刚一入党、转正,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为了不耽误工作,过事儿我只请了三天假。婚后妻子第一遭住婆家,我都没有回家。

如此简陋的婚礼,新婚后妻子第一次住婆家的冷遇,使我至今对妻子抱有愧疚之心。然而,老伴确实宽宏大量,每当我表示愧疚时,她总是说:“如果你光顾家,咱们不一定过得这样幸福!”

是呀,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知情达理、默默奉献的女人

(待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30175/

幸运的1972——三件大事汇聚一年(回忆之十五)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