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难忘俄罗斯“白夜”(旅俄散记之四十二)

2013-03-22 09:09 作者:hxl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结束了俄罗斯七日游,回到家里,一头倒在床上,一睡就是20多个小时,人是疲劳到了极点。行程不紧(只去了莫斯科、圣彼得堡二地),时差不大(仅4小时),去年去美国,时差13小时,一点也不觉累。回想去俄罗斯之所以累人,一是睡不好,二是吃不好。睡不好,因为刚赶上俄罗斯的“白”,白夜,则日夜不分,日夜不分造成睡眠不足;吃不好,必需的营养跟不上,俄罗斯的食物比美国差多了,每顿只勉强吃饱,谈不上营养。说来说去,营养跟不上,还在其次,去俄罗斯累人主要还是因为“白夜”,接连七天睡不好,哪有不累的。

当然,这次旅俄我们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生活体验”也正是冲着俄罗斯“白夜”去的。

俄罗斯“白夜”,很奇妙,乃是一种自然现象,发生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北美和北欧靠近北极圈或位于北极圈内的城市都会有这样一段奇妙的“白夜时光”,而跟“白夜”这个名词连得最最紧密的城市就是圣彼得堡了。“白夜”,就是白天长,黑夜短,连夜也是白色的。这种昼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在我们家乡,上半年“最长长到至”,下半年“最短短到至”,最长最短无非是1个小时左右的事。在圣彼得堡,每年的6月20日到7月10日的20来天里,白天长达20多个小时,黑夜只有2、3个钟头,下午23点(北京时间),莫斯科的太阳还刚刚落山,过不得2、3个小时,太阳又出来了;白天最长是6月23日,十足有23个小时的白天,黑夜1个小时还不到。可是到了下半年12月22日至31日,就调了一个头,“白天”换成了“黑夜”,24小时中,20多个小时是黑夜,2、3小时的白天。俄罗斯人喜太阳,喜爱白夜,将这些白天长的日子,当作节日过,称“白夜节”。我们在俄罗斯的那几天,都在“白夜节”期内。

圣彼得堡的时间显示尽管已经是夜里十一二点钟,可天边的夕阳还刚刚西下,满天晚霞绚丽,天光明亮。就是太阳落山,天空依旧明朗,用不着囊萤也用不着映,依旧可以在户外看书。

白夜,俄罗斯的白夜,真的非常美妙,圣彼得堡的白夜则更加美妙(尽管我们不习惯)。白夜的天空特别湛蓝,特别深远,与涅瓦河的水面相映,水天相连处,有天的“蓝宝石”与水的“水晶石”的交融,一道道闪光,一抹抹亮色,仿见蜃楼,似临仙境。

白夜,没有车马的喧闹,少了行人的脚步,街市格外宁静,在白夜的阳光下,我看到了街市的空灵,看到了古典建筑与大幅绿化的典雅。行走在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江畔河边,我看到了融进了阳光的冬宫,沐浴在阳光里的智慧女神,始终“醒”于阳光下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北方威尼斯比阳光更灿烂的“笑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白夜,携手爱人,彻“夜”漫步在涅瓦河岸、或泛舟涅瓦河上,欣赏四周在地平线光圈下时隐时现的东正教堂、古老的俄式建筑和横跨涅瓦河众多张开的大桥,诗情里溢满画意。从窗口望去,河流凝固了,大街上杳无人迹,寂静无声,街市也凝固了。白夜,城市睡了,草木醒着……

圣彼得堡一年中只有60天时间不下,其他的日子都有雨,有不少日子还时晴时雨,晴中有雨。在圣彼得堡逗留的三天,我们的运气不错,其中一个白夜就晴中有雨、雨中有晴、时雨时晴。都说白夜景奇,而“晴雨中的白夜”景色更奇,让正处于“白夜节”期的圣彼得堡变得奇中又奇:涅瓦河、冬宫、夏宫、青铜骑士像、东正教堂、马林斯基剧院的《天鹅湖》、涅瓦大街边的酒吧……还有那些城市里那些纵横的河流,造型各异的桥梁,北欧风格的建筑。一时一景,一步一景,易时换景,移步换景。整个城市都被薄薄的雨雾笼罩着,天空时而是蔚蓝的,时而是灰蓝的,时而是粉红的,像是不平静的大海,又像是残烬的火苗满天。

在圣彼得堡,让我们既看到了“草木深深晴方好”的白夜,也看到了“街市空灵雨亦奇”的白夜,这都是东方人一生中难得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给我们留下一种在别处永远也遇不到的迷恋。

我早先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白夜》,一部“感伤的罗曼司”小说故事的场景就发生在圣彼得堡,一位敏感诗意的青年遇到一位美好的姑娘,在几个日日夜夜里产生了美好的情愫。里面就有着这样的描写:“星罗棋布的天空如此明亮,只要仰首一望,便情不自禁地要问一问自己:在这样的天空下,难道还会有各种发脾气,使性子的人吗?”是的,只要一旦身处圣彼得堡的白夜,就足可以把人的心情、脾气和性子统统调节到最好的状态。

可惜对于我们短期的东方游客来说,想在这样的白夜睡个好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外面的光线太亮,不习惯,睡不着;二是舍不得错过一生中难得一见的充满浪漫情趣的白夜,也不想睡。当生物钟告诉我,夜已深了,第二天还有旅程要赶,也就不得不拉起窗帘,着意营造“白夜”中的黑夜,强迫着做我的“白日”,可毕竟梦景不长,心里老牵挂着外面的美景,刚入梦,又醒了。在圣彼得堡的70来小时,我们大多都是在半明半昧、半醒半睡、半梦半幻中度过的。

在俄罗斯,玩得尽兴,玩得痛快,但就是吃不尽兴,吃不痛快,吃不好。若是跟美国一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俄罗斯民族粗犷纯朴,其传统饮食却是简单豪放。饮食原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俄罗斯人对饮食从来要求不高,只要符合“量大、油重、热乎”三项标准就行!一顿拿两三磅黑面包,就着大量油乎乎热腾腾的白菜汤,也就心满意足了。俄罗斯的黑面包,外皮粗硬、口味酸咸、色如中国北方的高粱面窝头。原先 ,我一直误将黑面包是种粗劣食品,一度看做是苏联人民“生活低标准”的证据。谁知道,黑面包,竟是个好东西,既顶饱又有营养,易于消化,还尤其适于配大鱼大肉。这一次去俄罗斯,别的没有什么好吃的,黑面包是我最爱的俄罗斯食品了(一般都安排在早餐)。还有一种俄罗斯面包,就是上海人叫“罗宋面包”,纺锤形的咸面包。到了俄罗斯,才知道这种“罗宋面包”竟是当地餐餐不离、百吃不腻的“主食”。俄罗斯出产的“硬小麦”和“强小麦”做出的“罗宋面包”非常筋道,干了也不掉渣。

只是我们“食不厌精”,俄罗斯没什么让我们“胃口大开”的好东西。他们把面包、牛奶、土豆、奶酪、香肠,称作“五大领袖”;将圆白菜、葱头、胡萝卜、甜菜,捧为“四大金刚”;叫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为“三剑客”。他们最高的欲望就是“香肠越长越好”;最美的美食是奶酪(俄罗斯作家克雷洛夫不是写过一则寓言,说狐狸诱乌鸦张嘴,骗走了乌鸦口中的奶酪)。

赫鲁晓夫把吃“土豆烧牛肉”定为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牛肉又算什么?土豆又算什么?这碗在俄罗斯最富盛名的“土豆烧牛肉”,在我们家乡有的是。俄罗斯蔬菜水果的匮乏我们是早有耳闻,但真到了那边才算是有了真切的体验。那天,我们一起去逛超市,忽然想到要买点水果吃,一看苹果,标价是1公斤200元人民币,一张10元的人民币至多只能买上一条比手指稍粗的小菜瓜,弄得个个见“果”生疑,望“瓜”兴叹:“不买,不买,干脆回家里吃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25825/

难忘俄罗斯“白夜”(旅俄散记之四十二)的评论 (共 11 条)

  • 八度天空
  • 王鹏
  • 听雨轩儿
  • 风语
  • 若清泠
  • 雪儿
  • 那转身后的落寞
  • 落寞吴姬
  • 纤纤柳絮
  • 婉约
  • 剑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