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得三月春光暖
每到三月的中旬就会看见空间里有那么一行字:三月X日是XXX的生日,快来送上祝福吧。于是就会看到的图标旁有一个小小的蛋糕插着蜡烛在那闪啊闪的。于是我就连续几天都会收到网上虚拟的生日礼物,于是也会连续几天情绪高扬,心里温暖。感谢网络这个虚拟的“部落”总是细心地记着每一个“Q长”的生日。其实三月那个X日是我的阳历生日,而我总是遵循传统过农历的二月生日,所以从不理会三月与我有什么特殊关联。
三月应是春天的季节,然而阳历三月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土地上根本见不到大自然一点新生的绿意。春草不萌,鲜花未醒,天气灰冷,寒意刺骨。草长莺飞、风和日丽定是描绘的农历三月。农历三月是春末,是连系绿意蓬勃的夏季的信使,通过它夏季融融的暖气流才会浸透人们的身心……我非常敬重我们古人研究并制定的农历历法,而《二十四节气歌》更是美丽如诗,充满了智慧,它准确无误地记录了我国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节气的根本特征。据说它作为农谚最初形成于秦汉时期,而最终的严格划分与制定却是唐代时期的高唐人阴阳学家吕才。
传说古时计算一日的长短是靠女官们纺织丝锦来测量的,冬至后妇女手中织出的丝线会一天长似一天,夏至后又会一天短似一天。因此先人总结出阳气升时阴气落,而阴气升时阳气落的理论……
想想那时的日子就感觉舒曼而柔丽,因为那是由女人软软的素手一天天丈量出来的啊。
我是喜欢暖季节的人,也许是因为身体的缘故,怕冷喜热。所以我的日记里年年写的渴盼春天的话语最多。就因为北方的春天总是来得那么迟钝啊,整个阳历三月都被冬天的尾巴死死拖曳着。目不见色彩,心情也会雾蒙蒙的。
不喜欢阳历三月,也许是因为这个三月没有与生命有关的记忆,我不记得有什么美好的事情发生在这个月份里。童年和少年总会在三月一日开学,用今天的话说,玩得挺嗨的一个长长的寒假,突然在三月的到来而中断了,要忍受这个小阳春里的咋暖还寒去上学,心里肯定不是愉快的;故乡的残冬,雪化冰消后,大地的表层附着黏黏的湿泥,穿着家做的布鞋走那样的路心里都充满着泥泞。整个三月份都穿不着一双干爽的鞋子。现在的乡路早已被柏油硬化,那湿黏的情景当然已不复存在。所以现在的孩子不会像我这样憎恶阳历的三月。还有曾经当过教师,也是每到三月份刚刚开学,一贯认真的我总会在这个季节里犯咽炎,嗓子要沙哑整整一个三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一本中医书上说,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有着很大的关系,说出生在秋冬季节的人大多长寿,而出生于春夏两季的人大多短寿。这也许更是我不待见这个三月的最大的理由。我也许从潜意思里愿意将自己的生日尽可能地缩到离冬天更近的月份里吧?所以我只记得农历的二月,却忽略了阳历三月。
其实阴历也好阳历也罢,它们基本没有相差太远的距离,大多时本来就在一个月里,这就像一个人的乳名与学名一样,怎么称呼只是个人的习惯。别管怎么说三月都是属于春天的季节。我无法逃脱我的生命与春天的关联。那就去爱这个与农历二月本无分割的三月吧,让心灵的沃土每到这个三月也能抽绎出绿之色彩,让生命永远蓬勃着春的希望,像远古的女人,从心里编结一条美丽的丝线把这个三月织成暖暖的春。
这样想着就记起那年的三月我和朋友去泰山,在泰山脚下的一条街上我平生第一次遇见玉兰树,那棵玉兰树正满枝桠托着灯盏似的大花朵,一树白如团雪的玉兰花与我相遇于不曾预约的三月里,在那个没有太阳的清寒的早晨,那种“不负西游眼,曾识未见花”的感动让我的记忆忽然与一首《咏春兰》的古诗遇合了。于是,站在世俗以外的玉兰树下心里却涌溢着那似亘古愈仙境的诗意:
三月玉街寒春兰,锦雨丝丝未肯干。
飘得卖花声到了,一种清芬胜麝檀。
不知怎么,当这首春兰诗与这人间未见花在我记忆的刹那间相逢时,我竟执意认为它就是写的泰山脚下那棵开在寒三月里的玉兰花。我与玉兰树与古诗与三月是不是有着某种千古的缘定呢?
2011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