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无穷的俄罗斯套娃(旅俄散记之三十)
套娃,一种民间木制玩具,由多个绘有相同(现在也有不相同的)图案的空心木娃娃从小到大依次一个套一个地套合在最大的一个体内组合而成,通常为圆柱形,平底,可以直立;一个套娃,可合可分,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最多有达70个的;套娃以肚子里含有娃娃的个数分为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70件套等等,逐个退出,一字排开,情趣盎然。套娃可做摆设品,也可作为礼品盒,用来装首饰、杂物、糖果等等。
俄罗斯套娃,制作工艺尤为考究,每个娃娃都要经过选材、准备、楦空、彩绘、烫花、镶金、烤漆等15道工序。莱姆树、桦树是制作套娃的理想木材,木材的准备颇费时日,一般在初春时节树木中富含汁液的时候就把树砍倒,剥去树皮时,要有意剩下少数几环树皮以防止木材开裂,然后暴露于空气中通风。艺人们说:“选定的材料一定要用露天存放一年以上,消失了木材的伸缩性,制成的套娃才不会开裂,经久不变”。“眼睛是心灵之窗,套娃画得好,点眼最重要”。艺人们全凭感觉和经验制作套娃,大小高矮用不着测量,他们独特的手工设计使套娃们各不相同(现在用机器制作的就有相同的了)。烤漆——在彩绘的基材上打三遍底漆、四遍面漆,每上一遍漆,都送入无尘恒温烤房,烘干————烤漆在套娃表面,绿色环保,无毒,无公害,不伤身体,鲜艳,华丽高雅,永不退色。
俄罗斯套娃,最经典的图案是俄罗斯村姑形象,被称为“玛特廖什卡”。这种套娃身着花衣服,头戴红头巾,脸蛋粉扑扑,显得质朴可爱。“玛特廖什卡”后来也成为俄罗斯套娃的通称。渐渐地,俄罗斯套娃的题材越来越丰富,已由单一的淳朴姑娘变得多种多样,除了童话人物外,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权贵政要甚至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都成为创作的对象。包括各国政治领袖、卡通人物、影视体育明星以及可爱的动物等。
也有一个套娃中每个娃娃的图案都不一样的系列,例如,“幸福的一家”,最外面的是爷爷,里边是奶奶、爸爸和妈妈等,最里边的是小孙子;别出心裁的“苏联和俄罗斯领导人”系列,从内到外分别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等;新婚夫妇形象的纪念套娃;全家形象的“全家福套娃”;公司老总形象的礼品套娃等等。
说到套娃的起源,导游告诉我们,是19世纪末,一位侨居日本多年的俄罗斯基督教传教士,看到日本一套瓷玩具受到启发,就用木料削制了世上第一套“套娃”。他把这一套娃绘成了俄罗斯农家姑娘形象,寄托他的思乡之情。后来,“套娃”流传到莫斯科,有一家玩具作坊主看到后,认为这是一个商机,就交给一位制作玩具高手仿制。“套娃”经仿制后更为精美了,“她”系着头巾,穿着亮丽的连衣裙,金发蓝眼,面带微笑,朴实亲切,人见人爱。商品套娃一问世,就受到了俄罗斯人的热烈欢迎。“她”名为“玛特廖娜”,而人们都用爱称,叫她“玛特廖什卡”。1900年,“套娃”参加了巴黎国际展览会展出,受到观众热烈赞扬,得了奖章。接着,莫斯科生产“套娃”的那家作坊,迅速接到了大批“套娃”定货单。一时间莫斯科郊区的很多手工艺作坊,都开始生产“套娃”,一时间成了“套娃之乡”。“套娃热”又促使很多地方也兴起了“套娃制作中心”。各地的“套娃”各有特色,各有风格。随着“套娃”流传四方,各种特殊要求的定货纷至沓来。
莫斯科街头,在地铁站的小铺子里或广场售货摊上,套娃几乎随处可见;麻雀山上更是铺天盖地。售价有低有高,低的几百卢布一个,在红场著名的古姆国营百货商店等高档商店里,我看到做工精良的大型套娃标价高达十万卢布(合数万元人民币,我们去时1元人民币兑4。2卢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俄罗斯套娃,是俄罗斯传统工艺品。由于世世代代俄罗斯工匠精湛的雕刻和绘画技巧以及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积淀。至今,俄罗斯套娃已经成为一份寄予亲情、见证爱情、表达思念、具有异域风情的精美礼物,受到了各国小朋友、大朋友的喜爱。有机会去俄罗斯的人都会买一套带回家。如今,“套娃”已名扬四海,很多地方都可见到“她”的倩影,它也就成了俄罗斯的一种独特标志,著名的人文使者。更主有趣的是,甚至有人将层层嵌套的“套娃结构原理”运用到多种领域。
美国物理学家将套娃结构运用到宇宙,提出“整个天体就是一个俄罗斯套娃”的理论:宇宙就像是套娃的一部分栖身于一个黑洞内,而这个黑洞本身又是一个更大宇宙的一部分。反过来,迄今在宇宙中发现的所有黑洞——从微小黑洞到超大质量的黑洞——可能都是通向其他世界的通道。
一些政治家则认为,许多吸引眼球的事物都像是一个俄罗斯套娃,它们是中空的,里面依次套着诸多更小的娃娃,而这些嵌套的娃娃十分形象地表达出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国际关系之间的嵌套关系。在这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如果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就会忽略许多重要的东西。油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表面上看,石油价格是个经济问题,正如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报告那样,每桶原油超过50美元,世界经济就不得不忍受痛苦。但问题是,需要承受痛苦的仅仅是经济吗?它所孕育的危机仅仅是经济学家所担心的增长停滞和物价上涨吗?在那些日子,使人们认识到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嵌套关系,但它们却远远不如油价所体现的丰富多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俄罗斯套娃是那样各具特色,每一个国家的“俄罗斯套娃”似乎都怀揣着不同的心事。且看美国的“心事”。在最外面的“套娃”,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对油价震荡可能导致的增长率降低和就业机会减少的担忧,而这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其个人的政治前景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在接下来的“套娃”中,美国政府会注意到油价震荡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用美国媒体的话说,油价居高不下,不仅会影响到民众的消费心理,也很有可能加大贫富差距。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多数普通的美国人将不得不硬着头皮承受随之加大的消费开支。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和社会矛盾的“储备”,对美国社会和国内政治显然是一大挑战。但这些并不是最核心的“套娃”。对美国来说,对能源的忧虑早已被包裹在他的国家安全战略里面。基于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美国致力于保持的是一超独霸的领先优势,而保持这一优势的基础便是能源的安全和“石油武器”的有效使用。如今,连接阿富汗、中亚、外高加索和西亚的能源利益线已经基本打通,惟一的不确定因素就是伊朗,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美国对伊朗不懈打压的动力之源。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美国的一些战略家就声称,一旦占据里海油田,既可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又能左右阿富汗及整个西亚的局势,还能增强美国在21世纪的能源安全。如此,人们也便理解了为什么美国政府对油价的起伏并不十分操心,也便理解了美国政客对中海油的并购为什么那么紧张。但问题是,油价的“俄罗斯套娃”并非只有美国一个,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算盘,这就难免不会发生利益冲突。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美国公司已重返利比亚)、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军事或政治行动接连取得“成效”(至少是在能源上),美国对其实力的自我迷信很可能会为这个本已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像伊拉克战争那样无尽的麻烦,恐怖主义也可能乘虚而入。这些都将会对能源安全乃至人类安全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并且反过来在不同程度上损伤美国所拥有的能源、国土安全、国际形象、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诸多“嵌套在里面的一个个娃娃”的“身心健康”。
在小文快要结束的时候,忽然记起关于套娃的一个有趣的俄罗斯风俗,值得一试:当你把套娃层层打开,找到最小的那一个,你可以悄悄告诉它你心中的愿望,并提醒它只有这个愿望实现时才会再次打开套娃,然后把套娃关回去。这个最小的娃娃因为想早点重见天日,它就会想尽办法最快达成你的心愿。不过许愿时你可一定要细声细气十分小心,因为最小的套娃通常只有黄豆粒甚至米粒般大小,喘口粗气有可能把它吹跑。
俄罗斯套娃,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