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丁守存

2010-06-01 16:13 作者:一场空梦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丁守存,1812生于涛雒东石梁村,清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考中3甲53名进士,1883卒于涛雒。字心斋,号竹溪,又号次海,晚号石涛钓叟,曾历任官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湖北督粮道、两署按擦使加布政使衔。丁守存以八股文而考取进士,宦海沉浮于满汉权贵夹缝之间,却醉心于天文、地理、测量、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学科的研究,在清庭的昏庸无能与洋人的隆隆炮火中奋进自强,从而成为中国近现代军事科学的奠基人。在北京“神舟六号”的飞天创业榜上,丁守存高居首位。《清史稿》卷505有传,并把它放在艺术家(即科学家)类,说他“通天文历算,善制器”,又说他深通“化学、光学、力学”等。

从涛雒仿古街往南,至南店村头涛雒计生委门口,有一条笔直的乡村公路,通向西去,沿着这条公路西行,两边是平整的稻田,稻田的尽头,是一条幽静的河,叫石梁河,河上一座石桥,名曰石梁桥。河的东面,长满了高大的白杨,河的西面,长满了亭亭玉立的翠竹,翠竹下,是一些几乎平躺在水面上的棠梨、杨柳,映照河中。河面空阔寂寥,而唯有河的中央,于桥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小小的孤岛,孤岛之上,各有一棵树,在灌木的簇拥下,孤独的立于水面。近两年,不知是哪位有心人,收集了很多的磨盘和碌踞,沿着右侧的河岸一字排开,错落有致,一角临水的草凉亭,一个简陋的小码头,还有一只随意停靠岸边的小竹筏,宛然就是唐。韦应物《滁州西涧》里的画卷“野渡无人舟自横”。

跨过这条河,走过一小段翠竹掩映的路,就到了东石梁村,一河之隔,将这里与涛雒驻地隔成了两个世界,这里安然,恬静。这两年村干部领导群众大力发展芹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然是一个古朴而沉静的世界。问及村民,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丁守存的事情,村支书庄书记给找到一个老者,识得几个字,也只是知道几个传说中的小故事

老人说,石梁头立村始于明朝末年,从东海县来了弟兄两个,一个叫丁允元,一个叫丁顺元,丁允元就住在了石梁,丁顺元到涛雒晒盐,后来搬到丁家楼去了。村名之所以叫石梁头,是因为丁允元在考察地形的时候,发现从村西北方向过来一道石线,到了自己立足的地方没有了,石梁到头了,因此就起了个名字叫石梁头。

我无意考证日照丁家的家谱历史,但日照丁氏家族的显扬发展是从丁允元开始的,不得不提。丁允元(1602-1671),字长仁,号右海,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崇祯辛未科进士,也是日照丁氏家族落户日照后第一个进士,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

丁允元为官清廉,关心故里,在留京任户部给事中时,发现日照百姓的赋税过重,“彼此照有大徭役,岁破中人之产数十家;富者贫,贫者窜,邑几不支矣”。丁允元痛恨山东日照这种“签一而扳十”的沉重劳役骚扰百姓,曾上《缓征条鞭疏》,禁签报民差,以减百姓负担。丁允元后因弹劾都御史袁鲸逆党遗孽,被以“不畏强御,上劾权相”而外调苏州府知府。任苏州知府时被苏民称之为“赔钱太守”。在任庐州兵备道副使时,丁允元奉旨丈量土地,力排虚报陋例,据实呈报,不虚报邀功。同时,大胆纠正二千多人的所谓邪教冤案,保全了他们的性命,但却受到抚军诬谄,就地免职。后真相大白,朝廷补他为陕西榆林道台。此时,丁允元已看破宦海浮沉,以母亲年迈为由,未就任而回故里东石梁。对此,《日照县志》、《苏州府志》及《山东通志》等皆有其传。丁允元在苏州府任上所书碑文,现仍存苏州虎丘灵岩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自丁允元之后,“读书继室、忠厚传家”成为丁氏家族的祖训,丁氏一家先后出过14位进士,49位举人,一位同盟会创始人丁惟汾,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民国年间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学中,有五位大学校长是丁家子孙,至于大学教授,更无从计数,丁守存现存的玄孙之一就是南京邮电学院的教授,至于丁家游历海外的,以丁肇中为代表,也多心系祖国,俟有涓埃之报。一代一代凌云壮志,以家国为中心。丁守存是丁家第八位进士,据老人讲,他曾看过丁家的家谱,丁守存的父亲也曾在湖北做过官的(其实是丁守存的爷爷做过知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老人们一直传说,丁守存家小时候是很穷的,丁守存上学读书,是靠娘舅接济的,丁守存在高中进士之后,报喜的快马过了石梁河时,丁守存的母亲正在家里干活,拿不出赏钱,还是同村族人给垫上的,从此,年轻的丁守存走出了石梁,跨过石梁河,走出了涛雒,走进了庙堂,开始了其多姿多彩、而又毁誉参半的人生

丁守存初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主事大约是个闲职,平时一般不用上班,部里或司里有什么项目性的事(如出差或京畿巡查、库房清点等)会让主事领衔办理或协助办理。但丁守存即以齐家报国为志,是不会轻易地让时光白白浪费掉的,丁守存在这个期间,可能就是干的库房清点之类的活,得以接触那些库房里的洋枪火炮,兼之在京城里能够接触西式科学,因此迷上了火器制造。

丁守存曾跟随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亲眼目睹了列强的嚣张。因此图谋自强,发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丁守存传中记:“鸦片战争中,英国兵犯沿海数省,船炮之利为中国所未有。守存慨然讲求制造。西学犹未通行,凡所谓力学、化学、光学、重学皆无专书,覃思每与闇合大学士卓秉恬荐之,命缮进图说,偕郎中文康、徐有壬赴天津,监造地雷、火机等器,试之皆验。”传中记载表明,丁守存勤奋好学,固然是家训教育和天性使然,但更多的是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炮火和胜利使丁守存看到了国家军备的积弱和军事科技的落后,有一种灭种亡国的危机,因此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全力投入热兵器的制造中。这个时刻的丁守存是受到皇家和朝野的高度期望的。道光皇帝认为是丁守存的爷爷和父亲教育有方,使他的帝国得了能干的人才,因此对丁守存恩宠有加,又赏黄马褂,又给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封官。

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十月初十日,诰敕户部陕西司主事加一级丁守存之祖父母、父母为“奉直大夫、户部陕西司主事加一级”和“宜人”。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五日,诰敕户部陕西司主事加二级丁守存之父母为“奉政大夫、户部陕西司主事加二级”和“太宜人”,、胞叔母(丁琛、安氏)为“奉政大夫、户部陕西司主事加二级”和“宜人”。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三月初二日,因“户部山西司主事、加三级军机处行走丁守存,经画多才,恪勤奉职,出纳裕公私之积,权衡佐军国之需,劳绩有成,新纶宜沛,茲经覃恩”,诰敕“丁守存本身、妻室”分为“朝议大夫”、“恭人”。

仅过一个多月,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四月十三日,诰敕户部山西司主事加四级军机处行走丁守存之祖父母、父母分为“中宪大夫”、“恭人”。

得了国家的认可,那是无上的荣誉,丁守存自更拼命。1842年,丁守存试制成功地雷,这是中国近代制造地雷的开始。稍后,随同曾国藩、曾国莹造炮之江苏候补知府黄冕亦极力提倡制造地雷,以彻外敌,并著有《地雷图说》。当时制造的地雷,仍与中国旧式地雷相似,用药线点火起爆,雷壳用生铁铸成,内装黑药。使用时,以数十具构成带状,用药线联接,一同起爆。萧治致先生在《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中记:“军火专家丁守存试制成功的近代地雷,解决了自动启爆问题,标志着制雷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丁守存还曾发明一种“跳雷”,曾携赴天津试演,十分灵验。这种地雷是将一个铁铸的圆形地雷装入木柜中,木柜下部填装火药,连接地雷引信,木柜内装有发火装置。使用时,先将木柜埋入地下,在木柜一旁,安置翻车,与柜内发火装置连接。敌人一旦误踏翻车,牵动发火装置,则火药爆发,可将柜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杀伤范围可达方圆几十丈,威力极大。这种地雷不知道是否用于对付以后的太平军,但在抗日战争期间,被中原人民广泛用于对付日本鬼子,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地雷战。

丁守存还曾发明过“手捧雷”。咸丰初年,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与镇压太平军,听说捉到了胡以旸,便让他回去招降其兄胡以晄。赛尚阿让随军的丁守存特制了一个装有炸弹的木匣,假称有一封信放在匣子内,让胡以晄交太平军首领,这种炸弹便是“手捧雷”,一启匣立即爆炸,十分灵便。

丁守存还改进了枪的制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记载了这段历史:我国鸦片战争以前的枪,是用火绳点燃的,有风有,或是间都不能用,大大的不如外国枪的灵活,一击就自能生火,因此中国用重价购买这种秘方。户部王事丁守存请依照这种秘方,作成西洋自来火统制法㈠。先仿西洋制成火统,再制自来火药,就是制造枪子,枪子是红铜为筩,径分许,长分许,中空,底粘白药一层,所谓秘方就指白药而论。这种白药正是一八四三年正月耆英密奏中所说的外国甚为秘密,一时不能搜求的铜帽火药方。这种白药的制造,丁守存记录甚详,先制硝,再制酒精,再配合为镪水,将银片投入强水,融解为白末,倾出镪水,阴干白末,就成白药。这一外国秘诀,又为中国所掌握了,中国的技术又往前跨进一步了。北京图书馆里藏有一部丁守存著的“编年自记”,虽然书的内容很简略,却也可以得到一点当时有关化学的事迹。“自记”叙述他三十四岁的那一年(即公元1845年),中有“四月以洋镪水点药,误伤手目,月余始平复”的话。这里所谓“洋镪水”大概是硝造枪及火药。

但是那是个“时代呼唤巨人”的年代,鸦片战争之后,屈辱的协议一签,清政府暨那些掌权的贪官污吏又沉浸在绣花枕头上,丁守存的火炮研究也就此搁置,又混迹于官吏之中,也走着一条追名逐利的道路。

但丁守存始终是不忘科研,不忘报国之志的,用现在的话说他时刻准备着。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军爆发,丁守存为报赛尚阿的知遇之恩,主动申请跟随赛尚阿到前线,正是在这个时期,丁守存和福建籍火炮专家丁拱辰研制出了射程达660米的火炮,成为近代火箭的奠基人。关于这段历史,广西桂林晚报史海连载栏目2009。6月刊登的太平军未克桂林之谜中这样写到:在这危难之际,丁守存向赛尚阿献策说:“英国侵略军在鸦片战争中,曾用携带方便、射程远且爆炸力强的火箭给清军以沉重打击,要击退围城的太平军,唯有火箭退敌。”丁守存的建议立即得到赛尚阿的同意。事有凑巧,桂林府军的火器库中,正有提督周天爵当年参加鸦片战争抗击英军时得到的几支火箭,他来广西桂林时就把它们带了来,安置库中,来作仿制研究,已是锈迹斑斑。主持后勤军务的福建籍官员丁拱辰得知赛尚阿大臣命丁守存研制火箭,就立即让他进武库房。丁守存一看,这是英国在1839年制造的康格里夫火箭。每支为二尺半长的金属筒,内装炸药,头部为锥形,经炮手点燃引信,火箭即可射出500至700米,杀伤力很强。在具体研制过程中,丁守存得到了精于研制各种火药的丁拱辰的协助。经多次努力,在桂林城内小校场紧急试验,终于制造出了新的火箭,除有原来的效能外,还加上了铜制的定位器,射程可达600至800米,落点准确,杀伤力强,性能优于英制的康格里夫火箭。由于这种火箭操作灵便,杀伤力很强,太平军虽然英勇善战,但损失不少。,上台的却是侏儒

尽管当时丁守存加紧研制火箭是为了对付太平军,但他总是大大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使清朝的军队迈出了科技强军的一大步,也使中国的火箭研究迈出了较早的一步。因此李鸣生在《火箭今夜起飞》中如此写到: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但到了清代,火箭几乎被人遗忘

到了康熙皇帝的中期,因战事较少,火箭技术便被用作了娱乐表演。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当英军的火箭落在了头上时,清皇们才从绣花枕头上惊慌地爬起,晃动着手中的烟枪,大声疾呼:“火箭!!中国的火箭呢?”

于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批优秀的火箭子孙们又开始加紧了对火箭的研制。当时的科学家丁拱辰和丁守存,根据英国的“康格里夫”火箭的样器,于1850年在广西桂林成功地研制了由金属火箭构成的近代大火箭·射程660米,已接近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火箭的开始。然而,尽管当时中国已有像丁守存这样杰出的火箭专家,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没有建立起长期的独立自主的近代火箭生产体系,因而中国的火箭,最终也只好伴着整个民族的命运,躺倒在了百年昏睡的长之中。

丁守存不但懂得科学,而且有很强的军事创造能力。像前辈进士们一样,丁守存亦有着强烈的故园情怀,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时刻担忧着故乡的安全。本传记:“丁守存从尚书孙瑞珍赴山东治沂州团防,造石雷、石炮以御贼。寻调直隶襄办团练,上战守十六策。十年,回山东,创议筑堡日照要塞,曰涛雒。贼大举来犯,发石炮,声震山谷,贼辟易,相戒无犯。丁家堡附近之民归之,数年遂成都聚。同治初,复至直隶,留治广平防务,筑堡二百馀所。军事竣,授湖北督粮道,署按察使。”

传中所记丁家堡,就是涛雒。古镇涛雒,因古时地势低洼,涨潮时海水经常入侵,流水洛洛而得名。史料记载,汉朝时便已在此设盐官,金朝时正式在此置镇,算来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宋朝时,涛雒即行通航,因有涛雒口之称。《王氏家谱》记云“因避红军(指红袄军)之难,收船涛口,时在大宋(南宋)淳禉四年(公元1244年)。”至清朝康熙(公元1662—1722年)初年,朝廷因故实行海禁,不准通航。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涛雒进士丁泰以家乡濒海的实际情况,奏请海边内港议准通行。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海运渐开,涛雒口估客(商人)云集,南连栈子新口(即旧张洛口),货船萃焉。从此,涛雒逐渐发展成为县城南部的一个商业重镇。

涛雒即已繁华,且又形胜充要,自然树大招风,并成为“寇”、“兵”争相觊觎之地。明崇祯己卯,清兵破济南,山东大乱,“时县无官,市无人,野无农,村巷无驴马牛羊,城中仕宦屠毁尽矣……有莒贼庄姓,与土寇结援”,攻掠涛雒,并“已屯村口……焚掠叵测”,幸在涛雒避难的丁姓同族诸诚丁耀亢以“下笔走风雨,险语天为惊”之勇气,冒死前往说项终使之退兵,涛雒始免一劫(见田文阁《老家日照》)。

清咸丰十年(1860)9月,太平天国遵王、捻军统帅赖文光和鲁王、蓝旗旗主任化邦(任柱)率捻军攻取青口,直指涛雒,此时,丁守存正奉旨回到山东办沂属团练,急忙赶回家乡,和日照县知县张书升、安东营千总郝元杰将大炮推到虎山堡、界牌岭布阵防堵。五日后,捻军撤走。这一次,涛雒情况实属危急,丁守存就回到涛雒街上,先召集同族,而后是外姓商人,商议在涛雒口,以海水做天然凭障,修筑一个城堡,将周围乡民迁到城堡之内,以避战火之灾,但这一次,众地主富豪觉得工程浩大,耗资巨大,碍于进士的面子,没有明挑,却都面有难色,而且战火临时已经消散,丁守存无法勉强,回到任上去了。

第二年(1861年)月,捻军在南部活动频繁,丁守存再次回到涛雒召集诸人,商议筑城堡,这一次达成了共识,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筑城堡,城堡和南京古城墙一样,高6米,宽4。8米,城墙之上可以跑马车,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一座炮台,按照方位,留有五个城门,东“观海”,西“望岱”,南迎“朝阳”,北沐“奎光”,西南方向还有一角门,叫做水门。七月,捻军李成部再次由皖入鲁,假道日照。形势危急,而城堡尚未筑好,八月初二,兵临涛雒,适逢海水涨潮,涛雒圩壕潮水涨满,不能逾越,捻军虽心实不甘,但也只能望潮而叹,不得已退兵。遂加紧修固,堵住了捻军的一次次进攻,这段历史,丁守存在《涛雒筑圩记》有详细的记录:“庚申(咸丰十年)之,予因公回里;皖捻焚掠青口(今江苏赣榆县境),人有戒心,各谋踞山入海为自全计。与诸父老议筑圩,人有难色。迄辛酉(咸丰十一年春)春,寇警日甚……乃就涛谋集其事……经始于三月十八日,度地周九百六十余弓(一弓为1。6米,360弓为一里)……至七月而规模粗具。八月二日皖捻入境,濠陴(陴,城墙上的矮墙)尚未完备。幸海潮大至,贼不敢逼,北窜而去。乃益加浚筑,添置炮台10座。十月贼南旋,安堵无恙。同治六年(1867),自秋迄冬,捻逆驰海滨者数月,竟以照境为战场……附雒数十村居人,咸倚此圩以永保。”

而与此同时,在当时近二十年间苏、皖鱼米之乡几经蹂躏,十室九空。日照境内巨峰、河山、丝山、黄墩连连遭难,就连距涛雒十余里、“商气”与之不相上下的夹仓也在涛雒幸免于难的六天后,遭峄县滕化光(一说费县滕四)围攻,八月十三日下午破圩,守圩团练长“尹兆禄暨二百四十人,并邻村百三人同时殉难(《昭忠祠碑记》)”。

涛雒几经战火,终还是完好无损。多年之后,丁守存告老还乡,作《归田吟》记之:吾邑邻海澥,几曾闻刀兵。不料弱丸地,戎马频纵横。或曰结山寨,或曰归海城。补宜聊完固,风鹤时犹惊。

丁守存的文学才华同样卓尔不群,为时代领先。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不久,丁守存作为钦差大臣塞尚阿的幕僚入广西。这期间,丁守存写了一本从军日记,同治四五年间刻于武昌,具名公之于世。八十年代被北京大学一历史教授发现公布于世后,即引起很大的轰动,成为后世史学家研究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资料。而其于同治年间所执笔撰写的黄鹤楼重建记,更显文采斐然,思想丰厚。

始建于公元223年、闻名全国的古建筑黄鹤楼,建在武昌江边的黄鹄矶上,是古代文人骚客登临咏诗胜地。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这一次的重建碑记恰是丁守存所作,碑记:“岁在己巳,季春之月,湖广总督一等肃毅伯协办大学士合肥李公、湖北巡抚侯官郭公,以武昌重建黄鹤楼胜迹,大工蒇事,命守存为文以记之。自维谫陋惧弗克胜,然自道光己酉洎咸丰辛亥,曾以典文闱,襄戎幕,两使粤西,道此屡经登眺。今兵燹之后,遗址重新,躬逢兹胜,义不敢辞……。夫神仙杳茫之事,传闻异词,固无从确考,即堪舆家风、水、时、日、孤虚之说,亦儒者所不屑道。特以锁钥三湘,纲维九派,以斯楼雄峙其间,其足以开拓心胸,发皇耳目者,即规模之巍焕,想川岳之怀柔。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盖将与海宇苍生登春台而游熙嗥,不徒白云黄鹤,供骚人吟客之啸咏已也。”在这里,丁守存直接将建楼的意义提高到开拓心胸、怀柔川越、国家之道亿万年长的高度,也充分显示了丁守存的家国情怀。丁守存还挥笔写下气势高昂的题句:

三千里再印鸿泥,太白才华输绝调;二十年重寻鹤梦,江城风物记前缘。

丁守存在同治甲子冬自编自刻的一部文集,于两年前发现于本市五莲县一农户家中,是迄今存世的丁守存文集中刊印所发明最早、最完全的、一直销声匿迹的一部最具特殊性的文集,是丁守存的好友、篆刻名家江苏太仓王臣弼亲操刀刻板完成。该书收集52篇经典文章,加之旷视山房小题文续48篇文章共计100篇,形成完全的旷视山房小题文集。该小题前以丁守存拓印手迹自序。小题从修身、交友、自律、求学、为仁、治学、处事等方面进行精僻论述,时朝中重臣闽浙总督在书评中惊呼:随手拈来都成妙义,自是慧业文人中间,神采飞扬,波涛壮阔,所谓狮子博兔亦用全力者!

丁守存一生的运势都与太平天国起义相连。而其一生的名誉也在与起义军的对决中毁誉参半,民间一直相传着两件事,一是在广西与太平军对决时贪生怕死,颠倒是非,临阵脱逃。二是任湖北督粮道时中饱私囊,并挑拨离间,公报私仇。

第一件事是说,丁守存在跟随塞尚阿征战广西时,曾捉住了一个叫洪大全的人,塞尚阿以礼相待,想把洪秀全留下来,作为招降太平军的桥梁,丁守存却建议将洪大全献到北京去。丁守存建议献俘,表面上是为赛尚阿表功,实际上是想自己借机回京。另有一说是洪大全原名焦亮,是丁守存伪造的供词,成了洪秀全的哥哥洪大全,此举纯粹是为了为赛尚阿挽回战争不利的脸面。献俘的次年,即有人弹劾赛尚阿的随员,其中就有丁守存。第二件事是说丁守存任湖北督粮道时,时湖北巡抚为曾国荃,总督官文;官文傲慢,曾国荃侍功,督、抚不和。丁守存挑拨曾国荃弹劾官文欺罔徇私,朝廷派刑部尚书谭廷襄查办,多不属实,官文去职,谭廷襄代理湖广总督,谭廷襄认为不可助长此风,又碍于丁守存的资格和声望,不愿伤其面子,令人转告守存速自为计,守存遂告病还乡。

这些事情,据说都见诸于清人的笔记,这些说法也流传到涛雒街上,现在问起涛雒的老年人,也都会说,听说,他当年是因为贪了一笔钱,才回来的。然而这两个传说是真是假呢,我们无从考证,修史的人也没有考证,《清史稿》中亦无只言片语。史书当是很严肃很客观的,如果果真如此,修史的人会为他隐瞒隐讳吗,在那个并不美化科学家的时代,大概不会存在这样的理念,事实上,不但《清史稿》中没有这样的记录,在这个时代,皇家还对丁守存继续恩宠有加。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十月十八日,诰敕户部江西司员外郞加一级军机处章京丁守存之胞叔祖父母丁葵簵、牟氏分为“奉政大夫、户部江西司员外郞加一级”和“宜人”。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十月二十日,诰敕礼部员外郞加二级今陞郞丁守存之父母丁焘、秦氏分为“朝议大夫、礼部员外郞加二级今陞郞”和“恭人”。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九月二十八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尔拣选知县丁龙曜,乃三品衔湖北督粮道丁守存之曾祖父,敦修无斁,垂教有方,种德开先堂,构益恢于来……赠尔为中议大夫……尔秦氏乃湖北督粮道丁守存之曾祖母,肃雍可范,令善堪模……赠尔为淑人……”

同日,丁守存的祖父“增生丁葵抃”和祖母“秦、李、高氏”,父丁焘、母秦氏,亦诰敕为“中议大夫”、“淑人”。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一月十一日,因丁守存“克襄王事”,皇恩再次浩荡,诰敕布政使衔加二级湖北督粮道丁守存之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分为“荣禄大夫”、“一品夫人”。

同日,因丁守存“莅事多能,在公匪懈”,诰敕“丁守存之本身、妻室(许氏)”分为“荣禄大夫”、“一品夫人”。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二月初十日,诰敕布政使衔湖北督粮道丁守存之胞叔父母丁琛、安氏为“通奉大夫”、“夫人”。(见田文阁《造化究原》

三代皇帝,同封一个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和妻室一封再封,“恩”及胞叔祖父母、胞叔父母,难道朝廷的耳朵不好使,眼睛看不见吗,一个贪官、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会得如此恩宠,这只能说明传闻只是个传闻,丁守存始终是个国爱家,克己勤奋的人。但在当时对丁守存的是非议论,丁守存当是知道的,他在《归田吟》中吟道:而我羁世网,宦梦犹营营。所历多危险,幸复保余生。余生既无恙,迈躯况支撑。及此飘然去,聊以全身名。

烽烟消散之后,丁守存回到了故乡,回到涛雒的丁守存没有回到石梁头去,而是在他构筑的城堡里盖起了一座二进二出的大院,起名叫“旷视山房”,与丁肇中祖居“五宅”一巷之隔。

山房总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山房宅院是按照湖北督粮道衙门式样建造的,主要建筑材料都是人们从南方用船运过来的,小瓦方砖也是人们从南方购进的。建筑工匠都是从南方聘回来的。

山房宅院从总体看成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因与邻里宅基有碍,山房宅院前后两部分东西长度不同。前部东西长82米,南北宽45米;后部东西长74米,南北宽15米。宅院内,由房屋及花墙间隔成多个大小不等的院落。

‘昔住石梁头,今移涛雒口。归家理钓丝,因名石涛叟。薄宦四十年,世路坎坷久。老去赋遂初,寻我渔樵友。”

丁守存自名从石梁来到涛雒的一老头,在这里过起了闲散的纯粹的地主的生活。“有屋数十间,有田数百亩。大儿宰花封,小儿倚阿母。秋登白玉粳,冬酿黄花酒。春海潮生,鱼鲜处处有。大嚼招亲朋,开怀醉一斗。园摘故侯瓜,门种先生柳。兴到便成吟,何须评好丑。

(故侯瓜,即东陵瓜。语出《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东陵瓜后又称故侯瓜。常用为失意隐居之典。先生柳即陶渊明。晋陶潜退隐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我们无从知道丁守存的生活,但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丁守存,是闲散恬淡的,诗里表达了田园式的满足快乐,也隐藏着报国志的失落与无奈。他用故侯瓜隐喻自己报国志的失落,用先生柳隐喻自己的高洁,这个时代的丁守存,虽处同姓宗族的尊崇之中,但却是孤独寂寞的,一如石梁河孤岛中的独木,曲高而和寡。

而在这段岁月里,回顾命运的起起伏伏,丁守存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作了总结:“一命亦足贵,何必恋公卿,一经亦足守,何必恋簪缨。”我想此时,丁守存大概已经对火箭不感兴趣了,其著作的一系列演炮图说,大概亦皆束之高阁。这个时候,丁守存不在研究科技,而是刊刻了成套的《旷世山房文集》等一些修身养性的著作。还主持编修了《日照县志》。

据老人们说,这个时候的丁守存,乡里关系很好,每逢年节,散居在各村的丁氏家族的乡民来拜年,丁守存都会招待,让这些平日贫寒的乡民大米白饭馒头猪肉的吃个够,山房负责采办的人需要不停的买办。就是年节耍故事的人也不例外。这个时候的丁守存,还创办了一个西式学堂,教授学生。丁守存一直注重教育,在沂州办团练时,即亲任沂州书院院长。日照名人许瀚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冬,返日照。因叔父母贫,迎养于家。从兄殁,为遗子置家室,分田赡之。(注二八)翌年,自日照赴京,过沂州府,访得北齐长盛等造桥残碑、刘道景造像碑、许仵造像碑,喜极欲狂,求知府熊遇泰、琅琊书院山长丁守存,或移学宫,或移右军祠。到京应会试,再次落第。”

也许是受丁守存的影响,丁家后世漂泊在外的族人在追惟身世时都会以回报家乡教育的情怀以抚慰报国之忧。1934年,丁惟汾曾在涛雒官庄创办“鼎丞小学”,实行西式教育。1999年,祖籍涛雒苗家村的美国著名的电力工程师丁海珠,英年早逝,弥留之际却还惦记着那个梦里一直回望的故土,追悔未能回报,遂托母亲将毕生积蓄交与村里。安顿完丁海珠的后事,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陈淑媛辗转托人找到了苗家村的村干部,为村里安装了路灯,设立了海珠奖学金,鼓励苗家村的孩子求学。2000年,在台湾经商的丁永祥先生,念及自幼离家,飘泊异地,忧患余生。慨自开放探亲前,双亲已相继辞世。菽水之欢未尽,皋鱼之痛难忘。惟追惟身世之时,弥增风木之悲;心系祖国,未有涓埃之报。午夜梦回,辄抚躬自愧。因此移作忠,捐资60万在涛雒一中兴建实验大楼“景晨楼”,上以告蔚先考景辰公暨先妣宋太夫人在天之灵,下以聊申藐孤报国之忧,鼓励故里莘莘学子,今日弦歌不辍,敦品励学;他年济济多士,蔚为国用。2007年,自感暮齿之年,又说服公司董事会捐资60万元,在涛雒小学兴建图书馆,期望故乡潺潺千秋,学子志在九州。2005年,漂泊台湾的丁履昕教授以同样情怀捐资故土涛雒李潭崖,兴建润田小学,并设立润田奖学金。受其感染,深感其怀,与丁教授为世家之交的烟台市教育名家张家镔慨予捐赠美金壹万元,资助兴建学校大礼堂(体育馆)。而今天,以“兴业、兴家、报国”为企业发展理念的兴业集团董事长丁杰,已先后在虎山东潘家村和东港区南湖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并为学校购买了优质教学设备。

丁守存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是涛雒乃至日照的骄傲。然而,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车轮中,有时候是一种无法预见的悲哀,丁守存,这位中国近代火箭之父,中国近代军事科学奠基人,大概做一万年的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大炮,他的城堡,挡得了长枪短矛的太平军,捻军,却挡不了日本人的炸弹火炮。

历史的真相是如此的凄凉。1939年7月,8个日本鬼子在小队长岩间的带领下,一颗炸弹吓走了涛雒各大商号,占据了这位近代中国顶尖火炮专家的房子,在西墙修了两个碉堡,专门存放枪支弹药。涛雒从此开始凋零、萧条。

1947年,涛雒划归滨海解放区后,“旷世山房”及丁肇中爷爷的家财资产及讲究的明清家具被充公,因百姓无人敢认领,被堆放在涛雒“西南峪”(今涛雒三村)一带,日晒雨淋随风消散。丁守存著作的一系列演炮图说及科技著作,被小儿子丁麟年(光绪帝师翁同和主考的进士,思想深受翁同和影响,)带到青岛,“四清”运动中被革命的小将们烧了两天两夜,也化作青烟消逝了。丁麟年含恨而亡,归葬涛雒上元的山林。文革中,父子二人的坟墓也未幸免于难(丁守存三子,二子少亡,长子丁凤年中进士后,被害于任上)尸骨被散落在山林里。“旷世山房”后被充公为涛雒粮所,而后涛雒城墙的石头也一块一块或被铺于路,或被沉于鱼池底,他所创造的城堡,以及城堡内的繁华,也只成为夕阳下,一群白发老人的回忆:“想当年,南门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4679/

丁守存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