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诗(二)

2012-09-01 11:11 作者:白鸟群群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孙文涛

凭一首诗凌越人生,进尔睨视这个混沌人世,这是怎样一种爽气!有人以为写诗百无一用,是因为他们从未有幸真正进入一次神的恩赐区,尝过一只蜜蜂怎样亲自酿出劳动之蜜之快活滋味……

(关于19世纪欧洲和苏俄文化艺术)19世纪的风景仿佛在静静向我们阐述质询:抒情性。而“抒情性”——再一次低头垂泣。

(90年代诗歌与民间的关系)70年代末是一次“民 间”预演,但那时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理论、观念与眼光,不够阵容,是苏联“地 下文学”的一种横的移植,太多政治色彩。而90年代民间已具备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色彩,连接上了古典。它的蓬勃生命在于文化意义。它为当代文学和文化开辟了新一条宽阔的道。

90年代民间能够独立认定自己的诗人,这在几十年来是第一回。民间产生了自己独特、独立的文化精神,前所未有。90年代民间产生了蓬勃的诗歌运动,在人们几乎没有注意中,产生了内在的,悄悄的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和未来文学潮向有深刻内在联结性。)

……“新时期文学”留下的历史赋命远未完成。而曾几何时连历史进程“主题语”也大面积丢失、坍塌、遗忘……想想真是可怕啊。70、80年代出生的青年竟以为1979年的“新时期文学”就只是一种单纯孤立的“文学写作热”(!)这回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民间诗歌”的蜕变)90年代结束前终于孕育出它的叛 逆者、继承者:“网络诗歌”!!……

……90年代民间打通了现代诗许多“内在关节”,以“反 遮蔽”的争夺,及另行开拓‘话语权”等方式重新广天覆盖,淹没旧田。可说在表现形式,美学等方面悄悄进行一次彻底的“半地 下”诗歌革命。

(短诗的功能)当人能叙述一种生活时,这种生活其实已永逝!短诗的功能有点象傻瓜相机,抓拍(或复原)了一瞬的真实。

……35岁前后旅行大兴安岭数次,时有中年的冷淡、宁静升起。汹涌的额木尔河,塔河、额尔古纳河、呼玛河、宽阔界河黑龙江等均给我印象之深,怀想人类的早年,“我喜欢沿荒凉的河流旅行,河流里深埋藏着我的过去”(《河岸》)。在山中,开始思考哲学。不知为什么,一开始深入接触思考自然,我那些昔日“浓得化不开”的诗郁结都渐消散了。开始写散文诗和随笔……

……我们祖国版图并没有分 裂,但是文化某种东西已“分 裂”:想表达会失语,说出后找不到听众。想审美找不到共同点。你得先找到共同点才能有表述权。几代人互不衔接,前边一个代沟,后边一个鸿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想沧然涕下,别人嘲笑你的眼泪。因为财富不可以均享。有一天我们生活在共同土地,操共同语言,但文化观念分道扬镳。沟通现在就已是个大问题……

……这种诗不单代表诗人私已,而是与周围世界有密切关系。古时民歌就有大地性,英美乡村歌曲,中国知青歌曲都是这样。这里含有艺术母源的东西。……这种东西当代在减少。朦胧诗以后本土现代派诗路渐窄也和背离了大地性有关。

重整诗歌待青年一刻重新到来。

古时候诗歌写久了,就写出一种“宫廷体”,现代的诗歌写久了,就写出一种过分“技术化”“格式化”的模式的东西,绑住了诗歌原本天性的自由自在。散文诗,在1980改革时期前,就形成了一种“僵死的外壳”:一小段、一小段肤浅泛美的文字,近年有改变,但还是没彻底离开它“唯美”的窄路子。……

(民间诗人成长困难的感受)生存空间比过去狭窄。写诗需高度集中精力,古往今来,集中创造精神的人物质上相对贫困。社会要关注这一点。有的青年诗人,我采访之后,心情沉重,他们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他们谈到自己也常有年轻伤感和无奈。令人难受。知识分子多有收入,民间多年无人关心。他们是中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要惜他们。

(谈70后。关于诗人划分“年代”问题)我们对诗人从没有象今天这样以“出生年代”划分。后边马上就80年代出生提到桌面,还有90后……当然可能是逼的,不这样,他们无法冲入历史(?)这是复杂时代问题。每一代人问题说到底靠自己解决。70年代人的问题他们现在民间差不多意识到了。靠自省。灵丹妙药永远在文学和生活里。

(90年代诗歌阵容的变化)其本质是诗歌审美、诗歌理念乃至诗歌阵容的再次重新分裂与组合。表面是混乱纷纭,内里是变化着。这好比正在地壳变迁时刻。朦胧诗前后形成的新美学理念外壳几番褪去,代之是60、70年代两代人的哲学。几代人美学观正在产生断裂。这一次比70年代末那一回更剧烈,裂痕更深……

诗人素质不是孤立的,他常是国民素质的一个标尺(急欲成名一定损失了他品质里好的东西)

当代诗歌和文学因失去了整体把握的能力,只好诉诸泡沫和碎片,更无法认知和及时总结时代(变成文学的支零破碎,附属摆设)

门户、帮派林立。青年们中形成的东西,也许很多年都不能消除。90年代是一个诗歌“民间之”的年代,其实可以与启蒙期诗潮比美。但他们很大程度限制在民间交流,没有充分向“地面”真正展示好。据有人估计,仅90年代,有500种以上民间诗歌报刊之多,比70年代末民刊潮规模大得多,少有人做这方面细的研究。另一个是“近亲姻婚”,考察中我发现,有些民刊作者,只读民间,排斥其它。民刊办的重复,雷同。对广泛样式文学阅读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优秀作者仍难浮出水面不是天方谭。文学准备不足。西方哲学只零片断。忽视传统。不懂历史。文化链大断裂。破得太多,建立不够。学习的第一先生“谦虚”被赶走。在新创造的田垅里飞舞着“暴力文化”“黄色污染”“丑陋言词”三只害虫。青年被“一夜成名”始作俑者引向堕途,恶恶相循。甚尔“全国大运作”,形同“名声”贩毒……

诗人适合相聚于小城镇,所以小城镇珍贵。我也认为今天诗人实在是适合于生活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打工诗人”之面临)贫 富悬 殊急趋严重。青年诗人自己,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诗人在当代是业余。“打工一代”诗人如经济好一点,要争取全受高等教育。穷困地区青年诗人要正确认识工商社会发展方向,不要抵触。——要共同创造一个互助、宽容的社会,人人只顾自己很危险!

(谈东北诗人的地理文化背景)……如果论国内哪里与黑龙江、吉林(东北中、北部)二省文化传承反差对比“最为鲜明”:我说是四川、安徽。我体会并多年总结长春(或东北城市)属移民(19世纪由山东、关内)、农牧文化性(原住民、少数民族)、殖民地、及半个世纪前迅速到来的工业性结合为一体形成“混合文化型”城市,它的历史积淀束缚小,偶尔会迸发种“生机蓬勃”,产生出几个非常优秀的诗人。但从广谱上看,它属“半生不熟”,文化底蕴不够。而这些诸因素和地理构成了我们的“命运”。这里与俄国有地缘上接近,甚至河流、树种、植物都有相类似的,所以从前东北诗人读起俄国作品更容易体会接受。……

风景一坏,诗就坏了(风景与诗歌的关系)

国际文化的到来,挟裹着西方“反文化”东西同来,如掩于科技和文明外表后的野蛮、暴力、掠夺财富、占据权力资源、侵占他人生存……继续上演。70后诗人的“历史感”“使命感”少?后边他们的使命是沉重的,他们面对的历史空前复杂,艰难少参数,必须一手创建,一手修补,一边学习,一边抗拒——甚至面对他们自己亲手制造的“满目疮痍”(!)

在最近10多年里,我有过不少旅行,在车站、旅馆、列车上,接触很多中青年,我非常失望的一点,是一种往古的,其实并不太往古的美好的东西在迅速消失……

写什么要有缘。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81843/

谈诗(二)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