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生记得多少食

2012-08-22 16:33 作者:蒿草兰梦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生记得多少食

蒿草兰

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关于舞蹈家杨丽萍的食谱,她的食谱是这样的:

早餐:三杯普洱茶,一杯水。

中午:一小盒牛肉,一杯鸡汤,二个小苹果。

晚餐:二个小苹果,一片牛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她的营养餐里竟然没有鸡蛋。

这样的食谱看了很令我惊讶,也很感动。作为舞蹈家,为了美丽而挚的事业,杨丽萍做了怎样的牺牲啊!她的人生已经很有成就,但拥有了这辉煌成就的同时又会失掉多少人生的趣味呢?她已经完全拒绝了世上的一切美味,只给生命保留下足够生存的热量。热量于她旨在度命,活着,活着就是为了舞蹈,舞蹈才是她生命的全部。

对于这样的人生,我给予钦佩的同时也给予无限的惋惜。总觉得她的人生缺少了一些什么。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要完成某种人生命题,给生命注入意义。但同时,还应该有许多个体热爱的事物丰富着人生吧?包括一些美食。尤其包括那些我们从小到大吃惯了的家乡的风味饮食,那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也无法放弃的食物。我们中国是拥有着几千年饮食文化历史的国家,很多食物已经演变成艺术品,不光讲究色、香、味,还要讲究极具艺术的造型。我总觉得身为中国人是幸福的。而身为中国的食物“品尝家”更是幸福中的幸福。我想让我放弃我喜欢吃的美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人以食为天啊,能经常吃点好吃的总是件幸福的事。

这样说话好像我非常喜欢吃,其实,我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对于吃是最不得要领的,有很多食物很爱吃,但苦于不会做。尤其家乡的一些食物,直到我远离故乡以后,才后悔在家时怎么竟忽略了那些食物的作法呢?比如有一种小馃子,极酥脆甜香,是我在家时最喜欢吃的食品。每当过年过节或者有谁家办喜事的时候,这种小馃子是必不可少的席上食品。故乡人大多都会做。有年节,女儿想起了这种食物,她央求我给她做,可是我不会做,凭想象也不知那馃子是怎么做成的。我就给家里打电话询问,家里人告诉了我,把白面里加上白糖和鸡蛋,用油和面,然后擀成薄片,切成骰子块再油炸。和我记忆的一样,可是却没有做成功。我只好自己琢磨,用胡萝卜丝加肉丝和面粉调成糊状再用油炸,做出来后如龙虾状,也颇香脆可口。总算给女儿一种弥补。我曾经说过,一个会做饭的女人就是家庭艺术家,有时候,做饭也是需要灵感的,只要多动动脑子,多调动起馋的神经,瞎琢磨也能把每日三餐做得色香味俱全。比如最近我突发奇想,用香菇和瘦肉切成碎钉,再加点小白菜煮炝锅面条,先生就非常喜欢吃,他一个劲夸我的厨艺见长。我想成为一个家庭艺术家还是比较容易的。

记起多年前,我回故乡卖房子,当把房子处理完我就病了,浑身疼痛。我去见同学霞时,她也正病着,躺在床上睡得昏昏沉沉的,看见我来了她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也躺在她的身边先睡一觉再说,我刚好浑身难受就随她美美地睡了一大觉。那个晚餐只好我为她做了,问她想吃什么?她说就想吃疙瘩汤。她平时是很会做饭的,我怕她嫌我做的不好吃,就很努力去做。可是她家什么菜也没有,我只找到一根黄瓜。于是,我把黄瓜切成细丝,下手仔细地捏了一些白面疙瘩,当疙瘩汤端上来时,碧绿的黄瓜丝伴着白的面疙瘩,真如翡翠白玉汤一样呢。那天霞说,她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疙瘩汤。那次不久,霞就病逝了,想她的时候,我曾因为给她做过那碗她爱吃的疙瘩汤而欣慰。所以在我写吃的时候把这件小事也记在这里,以慰我对霞的思念

家里人喜欢吃红烧肉,是那种毛氏红烧肉。尤其女儿爱吃,我也爱吃,但不会做。我母亲会做,她做的红烧肉是原汤原料的,大块的肉带着骨头不用改刀,直接放到锅里,添好水和调料,然后就用柴火慢慢煮,当肉汤煮没了,肉也好了,红亮喷香,肥而不腻。我不使用大锅,没法做母亲那样的红烧肉,又想吃,我就像邻居学,她告诉我把切好的肉先煮熟,然后把糖加热化开,把肉倒进锅里翻炒挂色,再用原汤盖锅慢煮,这样的红烧肉我每次都做得很成功。鲁西的朋友们经常管我要着吃。

对于家乡的饮食,我最不能放弃的就是酸菜了。即使我离开故乡多遥远,年年的天都要积下一小缸酸菜,吃着热乎乎的酸菜时就觉得我离家乡很近。

家乡有一种美食叫“锅爆肉”,是把瘦肉切薄,用淀粉包裹一下,然后下到滚热的油里炸,再挂上果酱回锅翻炒,也是色美味香,外焦里嫩,香而不腻。但这种菜我始终没有尝试做过。只是每次回家必吃。

在鲁西住了十年之久,有很多食物还没有吃习惯。这里也有鲁菜式的“红蒸肉”,是将瘦肉或者肥肉用淀粉滚过,再用油炸,然后下到汤里煮,它是鲁西的名菜,在哪个县城都能吃到这样的肉。鲁菜里还有一样肉食是把带皮的排肉切成巴掌大,也是巴掌那么厚,每片肉都拴一根线放到锅里煮,吃的时候就拎起那根线,吃肉像吃饼子似的一块是一块的。还有一种扣肉,好像是全国都在吃这种肉,肉下埋着梅干菜,肉很肥很烂,吃起来并不觉得肥腻,鲁西地区吃这种肉的时候是用一种小薄饼夹着吃,我喜欢吃这种肉。但大多时在酒席上顶多吃一两片,因那肉太肥太大,作为女人总有点不好意思守着那么多人咔咔吃,本人本来又属肥胖型,会让人怀疑是大碗吃肉吃的。

有一次我随聊城文联组织的旅行团去白云山旅游,在那个大深山里的农家饭店就有那道“梅菜扣肉”,席间的女士们都很矜持地小口吃那肉,每人顶多吃一片。看着盘子里还剩几片,于兰对我说,咱两把它吃了吧,这几天爬山消耗的多,多吃点肉没事,好像在说减肥从明天开始。我当然愿意响应她的号召,陪她一起把那几片大肉给消灭了。

行了,不能再写肉了,写得我浑身的肉都好像在长。其实,一个人的一生若不是走南闯北,是很难认识和享受到五花八门、五彩缤纷的食物的。我们的国家很大,每块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食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地方的饮食对于一个地方人生命的重要滋润。就像西藏地区人们喝的酥油茶,据说酥油茶里的黄油最能润燥,即使外地人到了西藏,只要多喝些酥油茶就能大大减缓高原反应。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也在试图习惯鲁西的饮食,比如每天晚餐的稀饭和早餐的老豆腐,比如茶水,鲁西地区也属干燥地区,茶水生津润燥,每天大量喝茶就是鲁西人们的家常。那些用一定的功夫熬制的稀粥更是润肠生津的食物,老豆腐里的红油和豆质蛋白,肯定对这个地区人的生命担负着养育之重责。鲁西人所以都活得积极向上而有耐力,我觉得就与当地的饮食有关。入乡随俗,不光要顺应当地的风土人情,接受当地的饮食也能让你在异地活得适应而健康。

我一直带着故乡的习惯,喜欢吃炖菜。什么菜都喜欢炖着吃,比如茄子炖土豆,比如酸菜炖粉条,比如干菜炖骨头,这些菜也是鲁西朋友经常管我要着吃的菜。有一年,有个邻居,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又有三个半大小子,芳邻做菜的时候很节省,每吨都让孩子们吃的舔嘴抹舌。我就建议她像我一样做点炖菜给孩子们吃,我教给她用土豆、茄子、胡萝卜和肉片等加一些汤一块炖,炖菜就着馒头吃会很出数。可是不知她是怎么做的?她的孩子们说什么也不吃,说那菜太难吃了。还质问她是跟谁学的?吓的我再不敢瞎指点了。有些食物还真需要灵感去发明创造,不是随便一学就会的。就像我上面说的那几样食物,只听人讲制作的过程也终不能学会,还是自己随便想怎么做好吃就怎么做,反而能做得出成绩。当然,我说的随便做的菜都属家常菜,有些名菜还是不敢动手尝试的,说白了是懒得学。

一个人的一生能记得住多少食物呢?不光是面食,不光是肉类,不光是各种蔬菜,还有各地方的点心、水果。大多时也是只记住了一些自己最喜欢吃的。我通常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是不喜欢做饭的,只要家里有水果或者点心,我就一杯开水就着几块点心囫囵吃一顿了事。前几天病了,没有一点食欲,连水都不想喝,连续三天我只吃水果,六七个梨,六七个苹果,再加三大嘟噜葡萄,还是一个劲地吃,因为总觉得嘴里苦,一副我吃故我在的架势,结果把胃吃凉了,旧病好了新病又来,吃了好几副中药才好。大夫说我是最不懂养生的人,尤其在吃上,纯属瞎吃。但不管是不是瞎吃,只要吃得自由,喜欢吃什么就能吃什么才是一种福。

2012年8月22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77509/

一生记得多少食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