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诗韵的河西走廊
装满诗韵的河西走廊
张博学
河西走廊是一个诗意的名称。走廊本是院落、公园、府第、皇宫中具有廊柱、廊檐、配以小憩坐具、能避风挡雨的精致走道。把背靠大漠、南依祁连山,绵延上千公里的河西称作走廊,就带有一点诗意。在这个走廊中,祁连山是廊檐,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是廊柱,汉长城是栏杆,点缀其间的县城是小憩的亭台楼阁。每个廊柱和亭台楼阁原本都很精致,60年代前后,古城墙被农民当肥料运进了庄稼地,东西南北城门上的三叠的漂亮的古城门楼子也被当作垃圾清除了,从此,走廊上美丽的亭台楼阁消失了。这大大削弱了走廊的诗意。每每看到西安的城门楼子,我就想到河西某县城的城门楼子,除规制稍小外,其艺术、建筑、绘画、历史和文物价值一点也不逊色于西安的城门楼子,但是,她永远从诗意的走廊消失了,使走廊少了一份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昔日辉煌的自豪感。
河西走廊的诗意具有立体感。
南面的祁连山色彩斑斓。像镜子一样反射着阳光的是冰川,洁白如素练的是终年不化的积雪,翠绿如玉的是原始森林,淡绿如茵的是肥美草场,青黛深褐的是饱藏宝藏的矿床。
祁连山下的草场是各类动物的家园。黄羊驻足,麋鹿爬卧,狐狸觅食,旱獭窥探,野狼张望,雄鹰盘旋,百灵鸣叫。牧羊人被着毡衣,朝白花花一片羊群的领头羊前扔过去一块石头,改变羊群的行走方向。牧马人在马背上手握长鞭,跟在一群马的屁股后边,裹挟着枣红色的马群走向目的地。几只牛在水沟边啃着青草,黑色的背上落着喜鹊。野兽家畜,或追杀夺食,互不相容,或悠闲共生,互不相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草场的下边,是田野,是村庄。
田野里,春天急着刮风,夏天挤着播绿,秋天笑着变黄,冬天闲着享福。刮风的时候,怒吼的声音撕裂整个世界,摧枯拉朽,飞沙走石,所向披靡,立志刮出一个新世界。事实上,没有风的激浊扬清的轮回催生,就没有夏天醉人的绿和秋天喜人的黄,风是新世界的催生婆。播绿的时候,白杨的嫩枝鲜叶染绿天空,小麦的拔节抽穗染绿大地,各种农作物竞绿斗翠。点缀装饰绿色的,是豆荚粉红的花,胡麻淡蓝的花,油菜金黄的花,以及叫不出名字的众多野花。还有沙枣花的浓郁芬芳给整个走廊洒上了香水。绿色主宰视觉,香味主宰嗅觉,在诗意中金秋来了。变黄的时候,麦浪一片金黄,麦茬一片金黄,麦粒一片金黄,沙枣一片金黄,衰草一片金黄。骏马在金黄的大地上撒欢,黄牛在金黄的大地吃草,一不留神,膘肥体壮的羊被金黄色的田野撑死。农民的脸上却带着一片金灿灿的微笑。赋闲的时候,大地封冻了,雪花飘飘。家家户户,宰了一头猪,杀了两只羊,腌了一缸莎葱,冻在库房里。烧了一个热炕,围着一个火炉子,女人在炒臊子,擀灰面,男人在喝酒聊天,其乐融融。
村庄里,春夏秋冬,炊烟袅袅,鸡在鸣,狗在吠,猫盯着出洞的耗子,猪拱着墙,老人拄着拐杖翘首,儿童疯跑着玩耍。村庄外,一个涝池,鱼在跳跃,牛在饮水,驴驮着垛子运送实物,一切都古老而悠远。
田野和村庄的旁边,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命名,可能是自古河西一条路。南面祁连山阻隔,北面大漠不通,中间一条汉长城,狭长的走廊伸向西域。中外商贾,仰仗长城和守卫将使的保护,囤集运送货物,云集行进在狭长的走廊,大车上拉的,马背上驮的,驼背上载的,驴背上放的,大多是贸易到波斯和欧洲的绫罗绸缎,所以,先有路上的丝绸,后有丝绸之路的名称。可以想见,在海运开通前,中国的丝绸主要有河西走廊的通道陆运到欧洲,走廊上应当是怎样一番繁忙和热闹景象。车辚辚,马啸啸,驼铃阵阵,人声鼎沸,汉人,波斯人,罗马人共同行走在长城脚下的土路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行进的人群,长相各异,穿着有别,语言不同,目的却只有一个:交易,交流,赚钱。河西走廊的繁荣,得益于东西方的商业和文化融通,什么地方货物流通,商贸繁荣,什么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就发达。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的海关性质大于军事性质,贸易性质大于防御性质,应当主要是征收关税和交验关照(审验护照)的地方。在汉唐至明朝,河西走廊应是中国最繁华和富庶的地区之一。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城门巍峨,点铺林立,丝竹悠扬,歌舞优美,敦煌壁画中描绘的歌舞乐伎应当就是河西走廊的现实生活。
今天,丝绸之路无丝绸,她已演变为访古之路,探险之路,旅游之路。但今天的丝绸之路更拥挤,古代仅仅是波斯人和罗马人行进在这条路上,现在,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白的,黑的,红的,黄的,只要是人,都往这条路上挤。这条路太具诱惑力,太神奇,太迷人。他们不骑骆驼不骑马,疾驶的中巴,奔跑的列车,“一日看尽长安(河西)花”,他们象朝圣一样朝拜敦煌艺术,象还愿一样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旁边,是汉代的万里长城,蜿蜒曲折,由东到西,望不到尽头,五里一烽燧,十里一朵楼,三十里一驿站,身被铠甲,手握戈矛的武士站立其上,警惕狼烟,窥视远方。现代,长城大都坍塌和风化,但站在长城下,昔日的雄姿依稀可见,使人发出深深的思古之幽情。
万里长城向北,是草原和大漠,胡人牧马的地方。
河西走廊的大地上,还长出许多诗。特别是长出了极有名、流传极广的唐诗。这些诗,不同于“山色空濛雨亦奇”,不同于“春来江水绿如蓝”,她的意蕴是“北风吹地北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就是河西走廊,这就是属于河西走廊的诗,多么优美。河西走廊的诗意,古朴而苍凉,浑厚而悠远,天高而路长,在戈壁大漠中还夹杂着死寂和惆怅,但这形成了她独特的意境美。站在嘉峪关城楼上举目远望,看到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想到的是“万里征战人未还”。时空凝固在几千年以前。在你清楚地听到古人呼吸的同时,你的脑海中,会随着眼前的景物浮现出大量边塞诗人留下的大量动人心魄的、千古绝唱的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分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绝唱太多,意境太美,。中国哪个地方产生过这么多优美绝伦的、震撼人心的、广为流传的、妇孺皆知的诗?答曰:充满诗意的河西走廊,装满诗韵的河西走廊。读唐朝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不到河西走廊,是不能充分领略其意境的。古诗的意蕴正浓浓地飘荡在河西走廊的汉长城上空,现代的世界交响乐又覆盖在上面。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各种语言形成的交响乐,正在休闲、旅游、访古、探险、探秘的热浪中演奏。河西走廊,真的是一个装满诗韵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