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竹乡,那一片海

2012-06-04 10:28 作者:谢江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不知怎的,这几天一直下个不停,但也未能阻止我们前往五峰山的浓浓兴致。

一路上,我给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幸福大竹·2012中国散文笔会”的著名作家们介绍,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是铜锣山脉中段的一颗绿宝石,罕见的竹类博物园,汇集了16个竹品种,有白夹竹、楠竹、斑竹、慈竹、苦竹、黑竹、方竹、凤尾竹、罗汉竹等,还有不少的传奇故事……客人们听得神乎其神。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进入景区。果然,大家眼前一亮,随处可见绿装素裹的壮观美景,绿波荡漾,便感叹不已:“大竹”的县名真是名符其实,竹多竹大。

一下车,蒙蒙细雨和薄薄雾气便萦绕在我们四周。说实话,这里来过多次,但雨中游园还是第一回,别有一番情趣。那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绿竹,宛如一群群婀娜多姿的少女,或亭亭玉立,或羞涩低眉,或翩翩起舞。顺着窄窄的石梯,40多个人每人撑着一把颜色各异的花伞,慢慢下行,不自觉地排成一绺,点缀在翠绿茂密的竹林里,甚是好看。殊不知,徜徉其中,才发现雨中的竹海真的很美。因为下雨,路滑,所以上坡下坎抑或平路想快都快不起来,只能轻脚轻手,慢慢游览,慢慢赏景。也别说,这一慢,就触摸到了平时晴天跑马观花时难以赏到的景致和竹韵。一片清新的竹叶粘在湿漉漉的竹竿上,我顺手取下,旋了旋。竹的外形和内部与众不同,这世人皆知,中通外直,虚心向上。除此之外,它的叶脉也与众不同,是平行脉,而非常见植物的网状脉。

行走在茂密的林间,蒋建伟老师用伞斜罩住相机,不停地咔嚓咔嚓。几只小叽叽喳喳飞来飞去,林间的回音有如百鸟争鸣,似乎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薄雾缥缈、露水滋养的初,倾听用纯净的心跳引发的悦耳鸟鸣,一行人的美丽想也便触手可及。黄艳秋主编饶有兴致地起了个音,大家便放声唱起了“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沿着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小道缓缓前行,我差点摔了一跤,赶紧抱住身旁一棵湿淋淋的竹。顺着光滑挺拔的躯干,我抬头仰望劲竹之巅,真如万把神剑直冲云霄,不禁为这种气魄折服。都说“竹可养心”,它不仅富含负氧离子,有益健康,还能让人肺腑润彻,心灵净化。我长长地做了一下深呼吸。

朝着路标指示的碑林走去,各种字体刻就的石碑上全是关于咏竹的诗句。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真是耐人寻味,佩服古人。咦,前方有好几个刚刚破土而出的笋尖,我加快步伐,惊喜地蹲下去,真想看它如何的雨后茂发,节节攀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怪很多外地人都说大竹人耿直、虚心、向上,原来是有竹的熏陶和启迪,“大竹精神”也正得益于此。顺着碑林前行,隐隐约约可见一座小小的竹拱桥,竹拱桥那边便是很有竹文化韵味的竹长廊,远远望去,像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在半山腰。坐在廊中的竹长椅上小憩,细细地欣赏这廊里廊外、廊上廊下,呀,全是竹。长廊的一排排立柱和上檐均为发黄而壮实的楠竹,向外看去,它们之间构成了一幅幅原生态的美不胜收的竹连环画。而长廊内每隔数米,上方便有一幅竹景配竹诗的国画或咏五峰山的书法。廊里廊外,既相互媲美,也相互映衬,真是绝妙。一首《竹枝词》,让我仿佛又见一帘幽梦。会峰楼的台阶很有特色,是螺旋式上升的,由宽变窄再变宽,一步步拾阶而上,犹如在蜗牛的硬壳里“探险”。登上顶端,好开阔。极目远眺,茫茫竹海,漫山遍野,满眼翠绿,尽收眼底。一阵风吹来,沁人心脾,竹山泛起了波浪,一层连一层,一浪高过一浪,我仿佛看见了大海在欢腾。顿悟,为什么平时这里又叫“竹海”公园,真是形象,恰似绿色的海洋!环顾四周,细细一数,五座山峰错落有致地摆布,像弥勒佛亦长亦短的胖胖的五个手指头。哦,原来这“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先云先生的那篇美文《竹海赋》,赫然镌刻在停车场右边巨大石材模拟的长卷上,气势恢宏,吸引了作家们不约而同的驻足品读,赞声不绝。我倡议大家在此合影,瞬间,数十号人的八颗牙齿都定格在了十多部相机里……回望那片竹海,暖意油然。地润竹生,心润竹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44795/

竹乡,那一片海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